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文艺评论专辑
文艺工作者要有“文以载道”的创作自觉
“文以载道”是我国古代文艺创作的一个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韩愈提出“文以贯道”,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都强调文艺创作不仅仅要注重技巧和形式,更应当尊崇、阐明和弘扬大道,承载起教化民众、匡扶风气的功能。按照“文以载道”的传统,好的文艺作品要以美的内涵和形式激浊扬清、陶冶情操,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明辨是非。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天的一些文艺工作者甘心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只考虑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应,这就导致了一系列不良文化现象开始滋生蔓延。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争名夺利、道德缺失等等,几乎成了文艺界各大领域的通病。针对文艺界的这些乱象,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强调“文以载道”这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为此,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就是要树立起“文以载道”的创作自觉和“以文化人”的责任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以载道”的创作自觉既展现出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同时也将决定其文艺作品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生命。事实上,只有载“道”、弘“道”的文艺作品,才能够展现其表现生命、揭示生活的能力,发挥其感染人、塑造人的功能。倘若“文不载道”,甚至漠视道德、消解崇高,这样的作品即使在艺术上很精致,也将“行之不远”,难以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当然,“文以载道”之关键,在于所“载”何“道”的问题。这里的“道”绝不是“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的平庸低俗之道,而是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的真善美之道。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在当代中国,“文以载道”中的“道”有何特殊涵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来看,这个“道”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华文化精神。在社会主义中国,文艺创作首先要坚持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与此同时,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为此,“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此外,文艺工作者还要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宽容的文化心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地发展繁荣起来。
“文以载道”的目的是什么?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就是“以文化人”,也就是通过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来正人心、化风俗,亦即“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真正好的文艺作品,应当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性情,唤醒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崇高,激发人们对于生命的热爱和珍惜,激发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习近平总书记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因此,文艺工作者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正是基于“以文化人”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从长远来看,文艺工作者如若缺乏“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目标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情怀,而是仅仅满足于创作只为稻粱谋,或者仅仅满足于通过作品来宣泄自我或娱乐大众,必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甚至沦为市场的奴隶。为此,当代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只有秉承古圣先贤“忧道不忧贫”的基本理念,树立起“文以载道”的创作自觉,担当起“以文化人”的崇高责任,才能够创造出承载大道、弘扬正气、流传久远的优秀文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