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说,追求真善美,是文化和艺术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此话语重心长,振聋发聩,为文艺工作者在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这个重要问题上指明了方向。
人生在世,总离不开价值观,并且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如同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真善美”是人类生存价值的真谛,是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基本标志。真,是万象之本,万物之质。一切假、大、空、丑、恶的东西都与宇宙、社会、人类的本相背道而驰;无真则无行,无真则乱神;善,是行为准则。善者有心、有觉、有智,意识向上,皈依真理,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主体意识服务,为整体的统一活动;美,是悦耳、悦目、悦心的可感知的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真与善的融合与结晶。唯有真善美,才能给人以勇气、慰藉和希望。因此,真善美是价值观的根本。
文艺工作者将真善美作为追求的永恒价值,是使命与责任使然。于文学艺术而言,真,强调的是真实性,是作者对所反映的生活有无正确的感受和认识,作品能否正确地反映生活本质。善,强调的是倾向性,是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对于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美,强调的是完美性,即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是否和谐统一,是否有艺术个性,有创新和发展。因此,真善美也就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以体现真善美为价值的文艺作品,必能让人的灵魂受到洗礼、情怀受到熏陶、审美得到享受。这样的文艺作品因此而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梦想,标识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精神高度。
古往今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都不乏饱含着真善美精神实质的传世之作。《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都是人们修身、做事的有益指导,闪耀着古老的道德和智慧光芒。作为民族的精神瑰宝,对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都起着积极的引导意义。
追求真善美是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的,无论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这都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历代名家大作,尽管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习惯不同,身份各异,但凡表现真善美的杰作,即使千百年过去,依然脍炙人口。近年来出现的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较高,传递“真善美”的好作品,在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向上、崇德向善方面取得了效果。以新近入选2014年“五个一工程”奖的许多电影、电视作品为例,不少作品由于艺术地表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表现了国家改革开放前后所走过的艰苦历程,表现了平凡岗位上人们的梦想、奋斗、追求,表现了当代中国人民最朴实、最真实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一经推出就很容易与观众形成共鸣,达成互动,特别是在价值理想上形成统一。以此受到了观众的普遍欢迎,也赢得了市场。
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是衡量作家艺术家人品与作品的最重要标准。不追求真善美,必然要炮制假丑恶。文学艺术工作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追求真善美,怎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也有愧于这个神圣的称号。什么时候忘记了这个永恒价值,创作的天空就会出现阴霾。念念不忘永恒的价值观,其实就是在时刻昭示和提醒你,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作品是要给人和社会检验的,是必须传递正能量,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这是底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同时在思想精神层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一些人是非观念淡薄、善恶美丑界限模糊、行为缺少底线,究其原因就是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缺失。这些也影响到了文学艺术领域,一些丢失了真善美,展示假丑恶,无病呻吟,散发低级趣味、卑劣思想的恶俗之作时隐时现,有的作品将人性等同于兽行,将卑鄙视为高尚,完全丧失了人的尊严、正气和品格。一些展现真善美、健康向上的作品则被遗忘、被耻笑、被扼杀。还有的明星、名角,一味推崇“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出场费,严重败坏了道德与民族精神。
现实需要真善美,时代呼唤真善美。当我们都自觉的把追求真善美作为文艺的永恒价值,传递正能量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