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春 >> 新闻 >> 正文
郝萌(青年歌唱演员):
向生活学习 为人民歌唱
作为青年文艺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和加强我们向生活学习的能力,要更多的走进群众中去,用心体会老百姓的生活点滴,诚心诚意的做人民的小学生,艺术只有扎根生活,才能获得生命力。同时年轻艺术工作者一定要向老艺术家学习,不仅仅是在艺术技能方面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学习老艺术家这种德艺双馨,无私奉献品德和精神。另外我们要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前不久,演艺集团的歌剧《大汉苏武》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该剧符合人民精神文化的需求和人类最真诚的情感需求,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又符合了西方歌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坚持思想内涵和艺术品质的统一,才受到了专家和普通观众的广泛好评。我有幸出演女主角,在每一次演出中我都能深刻体会到苏武的民族爱国精神。作为一名80后文艺工作者,我们尤其要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专注创作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以宣传爱国主义为己任,说真话,讲道理。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妹英(青年作家):
现实是一种力量
文艺要以人民为创作中心。植根人民就是植根于现实。现实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往往始于真实,时代的真实。我喜欢相对客观真实的写作,想写出大多数人以及社会现实的基本情感。我对社会的每个阶层都怀有热情,并希望能和他们站在一起,看到他们疼,我也会疼,看到他们高兴,我也会高兴。我想倾听大地的声音,也想把那声音带给更多的人。假如我们看不见那些,假如我们对现实真相不做判断性的努力,良心上也不能同意。写作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可以记录每一个普通人说的话和一颗颗真实跳动的心,从而或多或少还原我们这个时代。我想把现实中都感到和想到的真正相互依靠的东西连缀起来,而不要埋没了那些简单、质朴的真理,也不要忘了我们那与生俱来的同情精神。也想尽自己所能找寻那些在社会各个阶层和人心深处永恒的光亮。想要揭示人生重要的不是苦难,而是高于苦难的生命永存的意义和美。在内心留一个空位,把梦想的力量交给泥土,追寻、探究人世的目光,不要停。
我坚信我是走在一条意义重大的道路上,我希望我投注一生热爱的生活,能永恒地、热忱地、赐予我走这条道路所必需的所有勇气和能力。也希望我的作品和我恳切的真心,能有益于我们的社会和他人。这一切,都并非结论,只是开端。
杨则纬(青年作家):
肩负起青年文学工作者的使命
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年轻一代文学作者走好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有重要指导作用,给我们年轻的文学工作者赋予了强大的思想动力。讲话让我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文艺工作者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尤其对我这样的青年作家来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对我们青年文学艺术工作者所寄予的厚望。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更加充分肯定了文艺工作者在推动时代前进中的巨大作用,不仅唤醒了文艺工作者推动时代进步的使命感,确立了文艺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更加增强了我们从事文艺工作的热情。讲话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为文艺工作者在公正、公平环境下从事创作提供了强有力地思想武器,作为一名青年作家我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我将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努力写出好作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李江伟(青年戏曲演员):
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
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深受鼓舞。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更应固守戏曲传统精神,把握住戏曲工作的脊梁,不走弯路,不走岔路,不去盲目地跟风,不去向金钱献媚。文艺创作,要抛开一切私心杂念,始终要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弘扬中华精神,倡导华夏正气,引领社会新气象的发展。我主演的秦腔传统戏《九江口》参加了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这部戏阐述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一部充满了正能量非常接地气的剧目。正符合了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以及文艺作品呈现的殷切希望。我们应时刻牢记文艺工作者肩负的时代责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潜心苦练,多多的排戏,凝聚正能量,做到习总书记所讲的“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努力地为群众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戏剧事业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耿齐(青年画家):
为时代而创作 为人民而创作
作为一名画家要有自觉出精品的意识。作品不能只停留在量上,而需要在质上多加认真对待。多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多下功夫,不被市场经济大潮所左右。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心存高远,随时代而行,不断创新,画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
总书记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人民”二字,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我们既是时代和社会的观察者、表现者,又是中国传统文脉的承继者。人民是我们永恒的表现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向人民学习、向我们的生活学习,在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和锤炼,创作出接地气的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美术作品。
总书记还讲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作为书画艺术工作者更要牢牢把握时代精神这一主旨,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完成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在今后的艺术创作生活中,我会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中,为时代而创作,为人民而创作。
杨小琪(青年书法家):
自觉肩负起书法家的社会责任
学习讲话精神有三点体会:
一是学习讲话,明确认识,固守文艺的高尚性。讲话给文艺家搞好创作指明了方向,为文艺界正本清源吹响了号角。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要求文艺要回到本源上来,要弘扬传统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需要明确认识,共同努力来固守文艺在社会发展中的高尚性。
二是对照讲话,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卖钱多的不一定是好作品。真正的好作品必须扎根传统、贴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最终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历史的认可,艺术的认可。扩大影响不一定非得印报出书。文艺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多参与贴近群众的活动,多为群众创作作品,就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
三是贯彻讲话,搞好创作,传递社会的正能量。通过学习,让我更加认识到潜心创作的重要性。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只有把字写好,把学问做好,才是硬道理,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大家。
杨辉(青年文艺评论家):
传播文艺批评的中国声音
“点燃文艺理想的灯火”。好的文艺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在强化人们对希望、爱和幸福的信念,让人们坚信“此生有着超乎想象的意义”,着力在建构而非消解意义,具有一种《周易》精神的“上出”力量。这种力量,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精神价值。文学艺术,理应包含着希望的维度,内蕴着向上的力量,凝聚着时代的精神,超越一时一地的客观限制,向未来的可能性敞开。
传播文艺批评的中国声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首先需要走出西方理论西方美学的“话语的牢笼”。如今的文艺批评,充斥着以西方文学西方理论为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学价值的方式。这种批评遮蔽了那些有心接续中国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作家作品的意义。而在有效完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基础上,合理吸纳西方理论,建立文艺理论的中国话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文艺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张强(青年戏曲演员):
文艺要讲品位重艺德
我出身于梨园世家,自幼酷爱京剧艺术,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对京剧艺术痴迷、追求,在工作期间演出了大量的传统剧目,特别是今年,院里创排了新编历史故事剧《铜牛记》,我担任主演。该剧塑造了一个把“做买卖做号,做官做道”当做座右铭的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生动的基层官吏形象。契合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存正气、弘美德、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一思想,深受观众的喜爱。
文艺要讲艺术品位,重艺德。伟大的作品彰显伟大的精神,大文化有大内涵,大文人有大情怀。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就应该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敏锐感知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而努力创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京剧领域取得更大的成绩,为振兴国粹京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苏晟(青年摄影艺术家):
做有立场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
陕西摄影群体从上世纪80年代就秉持着关注现实、以人为本的摄影观传统,胡武功、侯登科等前辈的作品无不是从群众中、从生活中获得的。作为一名摄影界的后进,我会遵循前辈们的谆谆教导,坚定立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努力做到“身入”、“心入”、“情入”,踏踏实实地搞创作、搞教学,坚持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艺术创作发展之路,以实际的行动实践习总书记对文艺要弘扬“中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今年的几次集中学习和座谈,我深刻认识到,我的创作不应当只是为艺术的摄影,还要有所担当,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努力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和弘扬时代精神,做一名有立场、有担当的合格的文艺工作者。
赵小彦(青年民间文艺家):
创造具有民族精气神的陶艺精品
作为新一代耀州瓷传承人,不但要创造出具有民族精气神的艺术精品,而且要培养树立一股具有向善向上的民族气节。作为现代耀州瓷工艺,绝不能停留在低水平的复制阶段。更不能简单地把传统符号一味西化,追求所谓的抽象艺术。如何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陶瓷艺术品开发过程中,要及时调整思路,作品定位不仅仅停留在市场认可,更要经得起时间推敲。应该让陶瓷艺术品有这个伟大时代的鲜明特征,有我创新的印记,大胆走耀州瓷文化创新之路。总之,在讲话精神引领下,我一定要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的重任,充分吸收中国文化精髓,全面连接民族文化底气,坚决摒弃迎合市场的误区,引领人们向善向美的高尚艺术追求,真正挺起民族产品的脊梁。
吴丁(青年影视编剧):
肩头多了一份责任
讲话在两个方面为我的创作指明了方向。首先,创作必须正本清源。创作者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要为人民而创作就要拿出作为人的精神来。要真正明了创作的意义、体会创作的快乐,则需要脱离小的、狭隘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思维,而以热烈的、单纯的感情去拥抱一种喜悦。这种喜悦就是一个农民春播秋收的喜悦,一个工匠塑泥成器的喜悦,是一个人通过劳动付出获得收获的喜悦。其次,和人民群众产生精神互动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人们常说的一部文艺作品“改变了我的一生”,“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法”。人民群众从来就存在对于一部文艺作品的参与感,他们不满足于单方面接受创作者的想法,更要有互动,有话题,促思考,他们拥有追求更高精神层面的要求,只是我们没有达到这个要求而已。
范超(青年作家):
为大美陕西纪录和放歌
总书记的讲话对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散文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认为,文艺创作一是要坚定站稳人民立场。站在自我的立场上遣怀抒情,终究只能表现一个很狭小的格局;只有站到人民的立场上,才能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在笔下描绘辽阔的天地。二是要热情反映人民心声。聚焦当下,文艺作品应当尽情铺陈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陕西梦进程中的伟大实践,进而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三是要深入贴近人民生活。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时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和“情入”。四是要努力满足人民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消费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诉求,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有了更高期待。为此,我要做“一寸草”,扎根故乡热土,紧贴三秦大地,寸草生籽,报得春晖。
孙新峰(青年文艺评论家):
陕西文学批评家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
一是怀念“笔耕组”批评精神。“笔耕组”是上世纪80年代初在西安成立的文学批评组织,没有笔耕组,就没有后来的陕西文学的诸多辉煌。“笔耕组”精神就是长期跟踪、全程介入、和而不同、献身文学、至死方休。二是怀念“笔耕组”时期作家和评论家肝胆相照、良性互动、双向提升、黄金般的战略伙伴关系。他们是团结一心,热爱陕西,把文学当做毕生事业来经营。帮助作家打出潼关、打出西部,打到全国去。三是认真地学习作家。我们必须认识到,作家一直在引领着中国文学的进展,我们评论家有所迟滞的。我们需要“眺望式”的评论,但是这只能建立在坚实的文学批评根基上。我认为陕西当下文学批评要突出重围,首要问题还是学习,学习和传承老一辈批评家优良批评传统和作风,学习优秀作家有益的文学经验。
王茵(青年曲艺作家):
做为百姓说唱服务社会的先行者
学习讲话精神,我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青年文艺工作者,身上所肩负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要充分发挥曲艺文艺轻骑兵的作用,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人民需求,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用曲艺作品写人民、演人民、演给人民看,用曲艺作品传递真善美,弘扬正能量,关照现实生活,彰显时代精神。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同时,也让我们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加入“百青”这个优秀的群体里,大家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亲密无间的伙伴,也是携手揽腕暗自比拼的同行,一定要拿出优秀的成果来回报人民对我们的殷切希望。牢记自己的文化责任和价值追求,静下心来努力创作有一些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编写一些讲述陕西故事,宣传陕西好人,展现陕西精神的曲艺作品,特别是要潜下心来重点整理和书写陕西曲艺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让陕西曲艺更加朝气蓬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