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新常态下的儿童文学创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30日13:55 来源:文学报 王宜清 王路

  2014年浙江儿童文学年会举行,与会者热议——

  新常态下的儿童文学创作

  2014年10月8日—11日,主题为“新常态下的浙江儿童文学”的2014年浙江儿童文学年会在西子湖畔隆重举行。来自台湾、上海、江苏和浙江的数十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与会。围绕着“新常态”这一深度和广度都极具延展性的命题,与会作家、评论家坦陈己见,深度探讨了童年的审美、童年的真实、儿童文学理论建构论及本质论、儿童文学的苦难指向、童话虚构的三重力量、想象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的双隐含读者、作家的个人化和市场性、作家创作的再现论及表现论、作为导演∕演员∕隐身人等的作家身份等等。本次会议除十三场专题发言,还分别就“新常态下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新常态下的儿童文学创作、阅读和推广”和“新常态下的儿童文学出版、传媒和网络”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分组讨论。

  1 发现童年,把握童年,展示童年

  作家的心灵空间到底有多大?作家到底如何面对书房外的市场?儿童文学中的苦难命题如何把握?作为两岸人的心灵归宿如何安置?生活如何作为新课题植入写作中?这些喷涌而来的问题,作家们为我们呈现了疑惑、思考、判断,乃至纠结。

  台湾作家管家琪以 《一个两岸人的创作之路》为题,介绍了个人自1992年以来,对于两岸儿童文学发展的体会,以及这二十多年以来两岸童书市场不同的发展轨迹。她认为两岸儿童文学的交流与发展优于成人文学。她通过专职写作二十多年自己的体会认为:“表达是灵魂深处的一种需要,写作基本上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事,创作者的心思应该愈单纯愈好,不要着急,不要焦虑,只管写自己的东西;创作不要太世故,要保持单纯。创作者最需要的是找出自己的方向,追求自己一贯的文学观,总会有好的回报。”她认为,目前正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春天,孩子们对文学抱有极大的热情,身为作家可以说是人在家中坐,约稿从天上来,只要沉下心来,就一定能创作出深受孩子们欢迎的故事。

  上海作家周锐以《学习、旅行、写作———我的三结合新生活》为题发言,以生动的细节回顾了他在德国、英国交流、创作的体会和经验。他说:“这是我从未有过的写作。它的内容包括了我的旅行、学习和写作。而且有意思的是,它像《中国兔子德国草》系列一样,都具有成长性。在《中国兔子德国草》里,不断成长的是主角爱尔安。而在《童话作家兼英语菜鸟世界行》里,是我在成长。我让读者看到,一个六十岁的人还需要成长,还能成长。每一个人都需要成长,都能成长。”

  来自江苏的作家王一梅做了《文字的空间有多大》的发言,针对当下儿童文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认为作家创作应该通过时空转换,浓缩人生故事;心灵的深度是不夸张不贬低,文艺家的内在思想情感是文艺的表现对象,从主观出发,以情感和想象为契机进行写作,对生活的描摹总是渗透着主观气质和精神。写作是遇见的过程,在写作的舞台上,作家不是导演,不是演员,也不是观众,而要尽力简化背景和呈现细节。

  浙江作家谢华在《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苦难指向》的发言中认为,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而且必须有苦难在场,这是无可置疑的。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来写?她认为:“我注重的不是苦难的本身描述,是孩子对苦难的感知和抗争。总之,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苦难指向,也应该符合儿童文学本身的认知功能,世界并不总是如我们希望的那般完美。只是不要为苦难而特别营造氛围,而要重在苦难中孩子的感受和抗争,真实地表现各种各样孩子,以他们各不相同的方式长大。”

  江苏作家范锡林近几年从事武侠童话的创作,他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创作中的困惑和思考。他认为:“在我的武侠童话的创作手法上,基本上都是走的传统路子,运用传统的结构方法,传统的语言风格,传导的也是传统的道德理念。我以为唯有这样,才能让我的武侠童话区别于其他人的作品,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他指出武侠童话受它本身样式的局限,如在表现手法,题材选取,人物设置、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希望更多致力于创作武侠童话的同行,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把武侠童话这一独特的童话门类推进到更新更高的境地。

  上海作家陆梅在《如何把握“想象的现实主义”———一个慢写者的思考》发言中说,写作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在面对现实的和历史的一些沉和重的题材故事时,如何处理史实的真实和想象?有一个观点:史实的真实才是文学的灵魂,但也不排除必要的想象。南斯拉夫作家丹尼洛·契斯把这称之为“想象的现实主义”。这样的故事若是写给孩子看,就要细思量,思量如何把握这“想象的现实主义”?在目下,陆梅也感觉到一个趋向,一些儿童文学作家的写作,疲于赶稿,积累和思考的时间较少,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总觉得多的是生活中的现实,罗列现象、罗列生活,或者一味地雕词琢句、咬文嚼字。还有一些作品则走向反面,想象虚飘,天马行空,经不起细节和逻辑的推敲。也即没能找到对接生活中的现实和文学中的现实的一道密码。

  2 关注学术前沿,照应当下创作

  与会者们不回避敏感问题,就童年期的规律和全新视角、从“现实”的童年到“真实”的童年、谁需要儿童文学、复杂性思维与儿童文学、童年的力量等专题,做了精彩发言,给与会者极大启发。

  上海评论家刘绪源认为,在新常态下,儿童文学作家要用全新的眼光看儿童,要非常敬畏地看儿童。他说:“从孩子身上,我们就可以研究早期人类的种种秘密,包括人的语言、情感、理性,何先何后;包括现在世界人文学术最前沿的难题———人类的‘轴心时代’究竟是怎么回事,等等,都可从儿童的研究中得到启发,或得到初步的解答。”他反复强调“复演说”对研究儿童和童年期规律的重要性。在针对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时,他认为作家面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该有目的地给予不同的精神食粮。他说:“科学、艺术的想象正是从儿童想象中发展来的,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可以说,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更合理地延续或利用了儿时的思维。用这样的眼光看取儿童,我们的儿童文学,尤其是低幼文学,就应该有一些新的面貌和突破。”

  浙师大的方卫平教授在 《从“现实”的童年到“真实”的童年———关于儿童文学写作的一点思考》发言中指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以文学的方式叙说一种现实,它还应当带人们穿越现实生活的迷障,发现比“现实”更透彻、深刻的生活的真谛。就当代儿童文学创作而言,我们也有必要区分“现实”的童年和“真实”的童年之分。简单地说,“现实”的童年是指我们眼中见到的童年生活的模样;“真实”的童年则是指我们看到一种童年生活现在的模样,同时更从中发现它最“应该”是的模样,进而从它的“现在”中写出“应该”,从它的现实中写出“真实”。这“真实”揭示的是对儿童和儿童文学来说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童年精神。中国儿童文学对于中国式童年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某类童年生活的现实表象层面,而需要进入这一表象内部,去发现和揭示童年最独特的生命精神,书写和呈现童年最真实的审美内涵。

  宁波工程学院陈恩黎教授在题为《复杂性思维与儿童文学》的发言中认为,就“中国经典儿童文学”而言,尤其是现代文学时期的经典儿童文学,其先天就存在这样一个悖论:从复杂性思维而言,任何传统都有一个复杂的谱系,我们对之可以批判、重估,或从任何一点切入,但绝对不能一概反对之,或使之断裂、或弃而不顾。而“五四”新文学恰恰是在一种彻底“反传统”的时代氛围中产生,它所产生的“左翼”文学又在以后文学一体化的进程中成为“绝对的经典”和新的文化传统。关于如何解构复杂性,陈恩黎主张借助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埃德加·莫兰的“结合性的构建主义”(co-constructivisme)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来观瞻儿童文学在当下和未来可以做什么、期待什么。

  浙师大的常立副教授在 《童话的力量在哪里》发言中,以个人阅读和创作经验探讨童话这一文体的力量所在。他认为,童话有来自虚构的三重力量:记录现实的苦难;叙写人间的情感;创造生命的喜悦。如果有一种理想中的完美童话,它将兼具这三种力量,可以批判现实环境,可以展现人间情感,还可以创造无限的喜悦,变不可能为可能。

  3 儿童文学:如何因应读者、市场和网络

  作为文化构成的重要的一维,出版、传媒、网络、自媒体、传播等越来越呈现日益强大的力量。本次年会对新常态下的儿童文学出版、传媒和网络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温州大学吴其南教授在《谁需要儿童文学》的发言中指出:儿童文学市场呈现得益的多样化,每方的利益都要得到尊重,但每方的利益都要受到限定。谁需要儿童文学?他描述出了一幅“需求众生相”,出版社需要儿童文学,作家需要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教师、政治家、家长、教育家需要儿童文学。他认为,各种利益交错使儿童文学遭遇各种复杂的状况,呈现出多色调的面貌。中国当前的儿童文学,便是一片驳杂而又繁荣的景象。

  江苏《少年文艺》主编田俊做了《孩子的心可以略大于宇宙》的发言,她认为:“真正的儿童文学应该富有丰实的层次感,灌注着作家对生活真诚的观察与理解。……在这个标签化的时代,读者还是希望看到一个个彼此不同的人,希望从他们身上感受到更多生命的意趣,从而无限接近世界的真相。”

  浙江少儿社编辑吴遐以一个出版人的角度,用一系列详实的数据引出了对当下儿童文学出版热潮的一些思考。她认为当前国内少儿文学出版正处于一个黄金周期,少儿文学中的原创儿童文学已经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多媒体青少年阅读更需要多元化的阅读。人们都在崇尚个性、张扬个性的时代,教育却仍在统一化的状态,语文缺少文学之美、语言之美,素质教育还不够彻底。浅语阅读、经典阅读、深度阅读、类型阅读越来越受重视。出版界需要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率的平衡。

  浙江省作协儿委会主任、评论家孙建江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指出:新常态不是凭空产生的,新常态离不开过去的基础,离不开既有的存在。新常态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本次会议既立足学术前沿,又照应当下创作;既理性,又感性;与会者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呈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本次会议涉及的话题不仅是浙江儿童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同样也是整个中国儿童文学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辨析和厘清,需要时间,需要作家、学者、出版人、媒体人以及全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