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今日作家 >> 正文

董仁威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年会上的发言

在传承中创新--编撰《科普创作通览》的几点体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30日08:03 来源:董仁威

  经过八年多的努力(2006~2014),在全国众多科普作家的参与,以及中国科普界、出版界的大力支持下,80余万言的《科普创作通览》终于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了。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刘嘉麒院士为该书作序,对该书予以高度评价。他说:“由董仁威主编,松鹰、 尹传红、 陈俊明等24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国内及海外华人的著名科普作家、科普理论家、资深编辑和教授撰写的《科普创作通览》,即将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六编三十九章,约80万字,全面回顾了我国科普事业和科普创作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涌现出的杰出科普作家和他们的代表性著作,系统阐述了科普的理论与方法,并通过典型事例,细致地介绍了科普创作的经验以及科普与社会、科普与人文、科普与艺术等方面的关系与渗透,其内容之丰富,资料之详尽,可谓《科普创作通览》,是从事科普工作的重要学习读本和培养科普创作人才的很好教材。”

  刘嘉麒院士还说:“借此机会,我热烈祝贺《科普创作通览》即将面世,感谢该书的全部作者又为我国科普界撰写了一部力作,增添了新的光彩。”

  海外华人著名科普作家甘士祓在看了全稿后,评价《科普创作通览》道:“《科普创作通览》的编纂是科普界的一个基础建设,它是一部承前启后的经典,是把科普与文学、科普与艺术、科普与人文、科普与生态、科普与经济、科普与社会等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对我国科普界的历史和现状、人物和作品、深度和广度、继承和创新、水平和功力、影响和贡献等的一次严粛的回顾与审视,是一部值得仔细研读的好书。”

  这些溢美之词,作为该书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但我非常感谢二位学者对编者和参与撰稿的创作团队的科普作家的鼓励。

  回顾《科普创作通览》走过的艰难历程,感触良多,现简述一下,请批评指正。

  献身科普事业

  《科普创作通览》,是一个大的工程,但没有谁给我们下达任务,也没有任何项目费用,对于我来说,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可干也可不干,是什么力量使我带领创作团队,坚持近十年,克服难以言表的困难,使这部著作得以问世呢?

  我从旧中国走来,经历了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受尽列强欺负,到毛泽东使中国人站起来,邓小平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富起来,走向民族复兴的过程。青少年时代,我学历史,听老师讲上海外滩上那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犹如一个民族的耻辱柱,一生钉在心上,如芒刺背,决心要用科学救国,作“赛先生”的战士,为使中国富强,为使中国人在世界上受到尊重,为中华复兴,尽匹夫之责,效绵薄之力。

  1965年,我成为四川大学生物系唯一考上研究生的幸运儿,开始了当科学家的圆梦之旅。可惜,生不逢时,“文革”中我同全国三千名研究生一样,被当成“修正主义苗子”,被胡乱塞到一个不到百人的小化工厂工作。但是,我并未消沉,决定从现实起飞,一方面用自己的现代生物工程知识攺造小厂的落后工艺,与同伴们一起,将之发展成一个工艺国内一流、产值上亿的现代化企业;一面业余从事科普创作,用自己拥有的科技知识,为提升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效力。我坚定地认为,这并不比当科学家的作用小。

  1979年,中国科普创作协会成立了,我们四川也成立了科普创作协会,我加入了四川省科普创作协会,不久,便成为了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的会员,参加了许多次各种类型的科普创作培训班,参加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二、第三、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担任了两届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的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理事、常务理事兼科学文艺委员会副主任。

  我是科普作家协会培养出来的,虽然我干了各种各样的工作,但我把当赛先生的战士当作我毕生的追求,把科普事业当成我唯一的事业。因此,35年来,不论科普创作处于高潮还是低潮,本人不论是处于春风得意,还是备受质疑的时期,都一如既往地从事科普创作,不计较名义,把为科普事业作贡献当成已任。

  从1979年至今,35年了,我坚持在深夜写作,经历了一万多个向深夜进军的日子,很少懈怠。只要有稿约,只要社会需要,我什么都写。于是,我成了一个“杂家”,科普作品的各种类型我都尝试写作过,从科学小品、科普读物、科学小说、科幻小说、科学家故事、科学家报告文学,到科学童谣、百科全书、科学游记、实用科技读物、科普文艺演出剧本、科普科幻作家评论,都有涉猎,并且每一种作品都有相当数量。大约统计了一下,我35年中共出版了86部科普著作,上千篇科普短文,共计一千余万字,其中,有不少作品获得过国家及省部级奖励,有的作品,多次重印,如《生物工程趣谈》《达尔文》《科普趣谈丛书》等,其中《达尔文》,从1980年到2013年,重印15次,累计印数达20余万册,长销不衰。

  由于我写得杂,各种类型的科普作品都写过并发表过,这为我后来主编科普创作通览夯实了创作实践的基础。

  我不仅自己写作,还把培养青年作者作为已任,将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在了肩上。我通过组织科普创作,主编并出版了20余套大型科普图书,建立了由上百名骨干科普科幻作家组成的,老、中、青结合,遍布全球的科普科幻作家创作团队,承接了许多各类大型科普科幻丛书的创作任务。

  这为后来主编《科普创作通览》积累了组织团队创作的经验。

  在培养科普创作人才的过程中,我常为科普创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指导而忧心,常为没有适用的科普写作教材而苦恼。

  2005年12月24日,我同松鹰等人发起创建的“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在澳门注册,成为一个受到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保护的合法民间社团。我同发起人商议,协会不能虚有其名,要办实事。办什么实事呢?大家经过协商,一致决议,要集全球华人科普作家及理论家之力,共同打造一部《科普创作通论》。

  自章道义等先生编撰的、在全国科普创作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科普创作概论》问世以来,20多年过去了,时代在前进,关于科普创作的理论研究也有许多新的成果问世,急需要一部新的有关科普创作的理论著作来集科普创作理论研究者的大成,指导新世纪的科普创作。可是,我们这样一个民间组织,既无官方背景,又无强大的经济支撑,怎样来完成如此艰巨的重任呢?答案是惟一的:靠全球热心于科普创作事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一批“热血”科普工作者。

  我们虽然远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驻地北京,不是中国科普创作界的“掌门人”,地处偏远的中国西南,但是,“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们的这个“君”,不是别人,而是生我养我的中华民族,位卑不敢忘“复兴”!

  团队的力量

  于是,我们“自不量力”的行动开始了。我们决定,先在全球科普作家和科普理论研究工作者中开展“科普创作创新理论征文活动”。

  首届世界华人科普创作理论征文活动从2005年底开始,于2006年3月15日截止,收到全球各地科普创作理论工作者寄来的科普创作论文64篇,作者中有旅英、旅日、旅新加坡华人科普作家,有台湾、北京、上海、重庆、四川、浙江的科普作家及科普创作理论家。2006年4月30日,在四川资阳召开的“世界华人科普创作高层论坛”上,隆重举行首届世界华人科普创作理论征文优秀作品奖颁奖大会。 

  在此基础上,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于2006年2月底开始了《科普创作通论》的大纲构架工作。通过对《科普创作通论》大纲董仁威草案的热烈讨论,形成了董仁威、松鹰、陈俊明、赵健、张之杰、王晓达的《科普创作通论》大纲。2006年4月29日,各路高手云集成都,20余人同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签署了撰稿合同。

  我们这批“热血”科普工作者自知势单力薄,要写好这部著作,只有走群众路线。我们把各位作者的初稿通过E-mai1和《科普作家》网站公诸于众,征求全球热心于科普创作事业的同仁的意见。我们一共发了十多号快讯,得到了强烈反响。同仁们在鼓励我们创作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并希望我们本着以“为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科普界负责”的精神,打造精品。我们虚心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并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在网上展开公开讨论,如进行了“科普作品的分类”、“科学小说与科幻小说的联系与区别”、“科学家传记文学的虚与实”等学术讨论。

  我们的激情活动,逐步感染了许多科普界的高手,陆续加入到编撰《科普创作通论》的作者队伍中来,全国知名的科普作家和科普理论家汤寿根、吴岩、叶永烈、周国兴、王晓达、刘兴诗、赵宏洲、戚万凯、黄继先、尹传红、陈俊明、林绍韩、方守默等,纷纷寄来他们高质量、高品位的稿件,使我们创作队伍的实力大增。

  经过主编初步统稿,在全球华人科普作家和科普评论家的支持下,由30余人一年多的通力合作及奋战,50余万言的《科普创作通论》初稿终于2006年10月21日完成。这虽然是一个很粗糙的东西,但毕竟我们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2006年11月3日至4日,在成都郫县听江浦《科幻世界》创作基地召开了编委会专家论证会,对《科普创作通论》第一稿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专家和编委们一致认为:论证会很重要,也开得很成功。本书编委既是专家,亦是肝胆相照的诤友。在研讨会上,所有人本着对科普界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对《科普创作通论》初稿进行了严格的审视,展开了以理服人的民主的学术争鸣,对不足之处不讲人情,不顾情面,进行了严肃的批评。这为进一步修改好《科普创作通论》打好了基础。专家和编委们对创作出一部充满创新精神,具有时代气息,超越前人的科普创作理论著作充满信心。会后,五位副主编:陈俊明、松鹰、王晓达、程婧波、黄寰,根据编委会及专家的意见,对《科普创作通论》的五篇分别进行初步统稿。各位副主编努力工作,解决了一个个难题。然后,由主编对全书统稿,于2007年1月6日晨5时40分完稿。

  2007年8月,50余万言的《科普创作通论》出版了。《科普创作通论》出版后,在社会上反响强烈。《科普创作通论》被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铁道协会,以及四川、上海、辽宁、安徽等许多省市区的科协、科普作家协会及大学的科普创作人才培训教材,很快被销售一空。我在北京邀请了当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几位领导举行座谈,征求意见。他们在充分肯定《科普创作通论》的同时,提出,希望再版时组织全国科普界人士参与修订,去掉其中的“川味”,使之成为面向全国,乃至面向世界的经典。

  2011年,2012年,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苏青,教育编辑室主任徐扬科,以及编辑王晓义、吕呜,分别来蓉参加第二届、第三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典礼,在此期间,表示对再版《科普创作通论》有很大的兴趣。

  2012年11月13日,我应邀访问了科学普及出版社,科普出版社的主要领导苏青社长、颜实总编辑、杨虚杰副总编辑、张金副总编辑、董素民副社长等,与我商谈出版科普图书合作事宜。苏青社长将科学普及出版社特聘高级学术顾问证书正式颁发给我,总编辑颜实对双方合作项目中的《科普创作通论》再版特别垂青。他说,《科普创作通论》中有案例,令教育编辑室主任徐扬科当场与我签订了出版合同。

  我立即开展工作,决心在修订再版《科普创作通论》时竭力去掉“川味”,努力打造面向全国、面向全球的经典。

  同时,我认为,《科普创作通论》的修订再版,是关系到全国科普界的大事,对其中提及的科普作品、人物,应增加透明性,公之于众,让科普界人士来评议,取得基本共识。

  我们在《星云网》上三次公开征求意见后,反响十分热烈,编委会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制定了“100部科普经典作品”收录标准。该标准规定,收录国外经典科普作品60部,由公众提名,专家审定;国内离世的老科普作家作品10部,由公众提名,专家审定。争论较大的是还在世的我国当代科普作家经典作品的选择,选录作品必须合乎下列条件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普图书类),评为中国科协成立50年来最受读者喜爱的10部科普图书,发行量特别大(总数在20万册以上),科普创作数量特别大的科普作家获国家及部级奖励作品(一个科普作家独著科普作品总数在500万字以上),在某一类型科普作品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因选录数量有限,符合上述条件者不可能都选入,但必须合乎上述条件之一,合乎上述多个条件者优先录入。

  同时,各种有益的意见汇聚起来,形成了共识:将《科普创作通论》修订再版工作攺为在《科普创作通论》的基础上,打乱原有的秩序,重新结构,用科普的方法写科普,创作一部全新的科普写作入门通俗读物:《科普创作通览》。

  “论”和“览”,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有质的区别。《科普创作通论》学术性较强,而《科普创作通览》通俗性较强,它区别于我国科普界老前辈与国家专业科普研究机构的高端学术、理论著作,是一部面向科普写作爱好者的科普读物,科普创作的入门书,科普创作人才培养的“教辅”材料,强调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当然,也不缺乏科普创作理论的创新点和理论高度,并注意学术上的科学性、严谨性。

  根据这一攺变,我们决定,撤销《科普创作通论》(修订版)编委会,建立《科普创作通览》编委会。《科普创作通览》编委会由北京、上海、四川、重庆、浙江、海外的著名科普作家、资深科普编辑、科普创作相关学科知名教授组成,他们是:尹传红、甘本祓、刘兴诗、李乔、吴岩、汪志、陈积芳、陈俊明、杨再华、张文敬、松鹰、郭曰方、沙锦飞、赵宏洲、赵健、黄寰、黄继先、戚万凯、程婧波、董仁威,由董仁威担任主编,松鹰、尹传红、陈俊明担任副主编;刘兴诗、甘本祓、陈积芳、郭曰方、李乔、吴岩等担任顾问,赵健担任审校。

  这是一个全新的编委会。有的编委是在我们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后主动加入的。我国著名的科学随笔和传记作家尹传红寄来了他的许多重量级稿件,供我选用。我邀请他作副主编,他欣然允诺,并积极开展工作。

  从《科普创作通论》编委会到《科普创作通览》编委会都是我主要副手的松鹰和陈俊明教授,他们积极认真工作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动。他们不仅撰写了大量质量很高的稿件,还在两次担任统稿工作中,对80余万字的初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审读,删攺增补。顾问郭曰方、陈积芳、吴岩除认真完成了他们分工负责撰写的长篇稿件外,亦对每一次讨论稿认真批阅,提出修改意见。顾问李乔虽未参与书稿的写作,但她多次提供了长篇修改意见,为本书提及的作品和作家保持“公正性”“代表性”,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此外,编委刘兴诗、汪志十分认真地完成了交给他们的撰稿任务,使本书增色不少。

  《科普创作通览》经过我的第一次统稿,陈俊明和松鹰的第二次统稿,尹传红的第三次统稿,赵健的审校,我的最后一次统稿,终于“杀青”,交付出版社,进入出版程序。

  责任编辑王晓义全身心地投入编辑出版工作,他邀请调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担任副所长的颜实先生终审全稿,并请他加入创作团队,撰写补充了该书的一些篇章,使该书更加完善。

  《科普创作通览》较之《科普创作通论》,已是一部全新的作品,增删量在50%以上。

  为了体例的需要,一些老朋友的文章不得不忍痛割爱,请予理解与谅解。同时,我代表编委会向所有积极参与、支持此活动的编委、撰稿人、意见提供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并期望这部80余万字的集体著作能为中国科普创作人才培养作出贡献,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尽一份绵薄之力。

  传承与创新

  1983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组织高士其、叶永烈等30位著名科普作家共同编写,由章道义、陶世龙和郭正谊主编《科普创作概论》,并于当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近30万字、约60章节,围绕着科普创作的基本概念和分门别类的创作方法,进行了详尽而明确的阐述,成为逾30年影响力最大的科普创作理论经典,为培养中国的科普创作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这30年中,中国的科普创作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急需一部科普创作理论著作来总结这期间科普作家和理论家在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中取得的成果,以指导21世纪的科普创作,为新世纪的科普创作人才培养提供教材。

  我们自不量力地自觉挑起了这副重担。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方针。

  为了传承老一辈科普作家和科普理论家的研究成果,我们特别邀请了《科普创作概论》的作者之一,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科普创作的理论权威之一汤寿根,审查我们的文稿。他对我们的文稿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使我们坚持老一辈科普作家为科普作品制定的三性,即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原则。

  同时,我们根据科普创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进行了科普创作理论创新。

  我们在理论上的创新主要有:

  ⒈在思想性方面,论述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普创作的关系,强调科普作品不仅要传授科技知识,还要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并阐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⒉在科学性方面,论述了科学与伪科学的界限,强调不要滥用伪科学一词,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⒊在艺术性方面,除了通俗性以外,还强调趣味性,并论述了理趣、情趣、谐趣、童趣、奇趣五类趣味的内涵。并论述了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三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⒋科普作品分类方法方面,提出了分讲述体和文艺体两大类35种科普作品的分类原则及标准。

  ⒌将科学小说和科幻小说分为两种不同的文体,并初步论述了两者的异同。

  该书中这些创新理论研究成果,使该书不仅具有科普作品的特点-通俗性,还有学术著作的理论深度。

  此外,除了“创新性”以外,《科普创作通览》还有几个特色。

  一是“通览”,它全面地检阅了中国科普创作的方方面面,对我国科普创作的历史和现状、人物和作品、分类与创作方法、科普与文学、科普与艺术、科普与人文、科普与生态、科普与经济、科普与社会等进行了严肃的回顾与审视。

  二是“案例多”。这些案例,有老一辈著名科普作家高士齐、茅以升、郑文光等的,也有当代著名科普作家刘兴诗、卞毓麟、叶永烈、郭曰方、董仁威、尹传红等的,这使该书的可操作性强。

  三是“以科普的方法写科普”,使艰深的科普创作理论变成通俗有趣的语言,易为广大科普创作爱好者接受。

  由于主编理论水平的限制,加上许多基础理论工作研究不够深入、成熟,该书的错误与疏漏之处定然不少,请广大科普作家和科普理论家批评指正,并欢迎来稿,我们将选其精华用于该书的再版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