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中国电影在审美境界追求上亟待提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29日09:40 来源:中国作家网徐  健

  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聚焦当下电影热点话题

  中国电影在审美境界追求上亟待提升

  今年以来,有关中国电影创作现状、市场走向的话题接连不断。从第五代导演的回归到一批青年导演的集中涌现,从话题级、现象级电影的热议到对大数 据时代跨界资本介入电影的解读,中国电影创作上的每一次变化都引发着媒体和业内的关注。而票房的一路飘红,更是把中国电影的市场容量和规模推向了一个新的 高度。有报道显示,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电影票房219.49亿元,已超去年全年总票房。一边是飙升的市场数据,一边是对优秀国产影片的呼吁和渴求;一边 是正在凸显的多媒介跨界融合趋势,一边是“中国故事”与“中国梦”的有效表达,如何看待中国电影当下面临的创作问题?如何在多媒介互动的背景下,更好地讲 好中国故事?在日前兰州举行的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上,来自业内的20余位专家学者就以“中国故事与中国梦”为中心,结合创作热点现象,就 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判断好故事的标准,不止是“悦目”,更重要的是“赏心”

  对于电影市场跨入双百亿时代,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虽然市场达到了新的规模,但电影创作却出现了一种罕见的大片综 合症,将娱乐狂欢奉为宗旨,文化的自律性、艺术的求变求新以及现实主义精神悄然间都被淡出了银幕。在他看来,创造一个好故事,是电影艺术家的基本功,也是 一种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判断好故事的标准,不止是“悦目”,更重要的是“赏心”。艺术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诚实。“你对生活诚实吗?对历史诚实吗?对艺术诚 实吗?缺少由衷而发的诚实,任何艺术的独创性都是谈不到的。你想写什么、表现什么?生活打动了你什么?你的心灵被触动了什么?如果你连自己的心灵都不能被 触动,你在银幕上同样也是贫弱而乏力的,更遑论为观众开启一扇心灵之窗。”黄式宪认为,为创造一个好故事,在经典与平庸之间,电影艺术家必须作出抉择,特 别在审美境界的追求上还需要不断地有所突破、有所提升。

  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认为,时下一些电影“养眼”有余,“养心”、“养脑”不足。像今年以来上映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小时代3》《分手大师》 《心花路放》等高票房作品,虽然具有较高的传播度,但它们总体“合成”的文化意象以及文化效应却是无力的,甚至有些作品“自己的阐释是错乱的”。在他看 来,面对资本的“挤压”,中国高票房影片已经很少有余力展开对于中国文化的叙事和抒情,以至相当一部分影片会让观众觉得它们属于文化范畴,还是仅仅是一种 “养眼”的“杂耍”或者“游戏”作品?中国电影最需要面对的恰恰就是审美境界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回归。

  跨界电影应遵循电影思维、规律

  今年春节期间,一部以湖南卫视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为基础拍摄的同名电影掀起了不小的观影热潮,其近7亿的票房成绩,让不少从事电 影创作的业内人士唏嘘不已。像这样依靠电视节目、网络视频跨界创作而成的电影,近两年屡见不鲜,如《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老男孩猛龙过江》等。这些电 影虽然票房差异颇大,但是显示出的却是多屏时代电影同诸多娱乐媒介跨界整合的趋势。中国艺术研究院赵卫防认为,《爸爸去哪儿》的成功说明,那些在地感强 烈,表现当下社会的丰富性、全面性和深刻性以及在手段上更靠近电影的作品,更能够赢得市场,而这些都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元素。

  对于跨界电影有市场无口碑的现象,赵卫防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创作者不顾电影艺术规律,将电视栏目、网路视频与电影进行生硬的“嫁接”。这首 先表现在电影叙事的匮乏与苍白;其次,由于主创缺失电影导演的基本功力,所以最后完成的影片总是在写实和写意间摇摆不定、在剧情片和记录版之间进退失据, 进而形成不伦不类的电影类型和叙事风格;第三,无论是主创或是运营公司都有相当的投机心理,具有挟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的余热在电影市场上捞金的强烈欲望, 都想利用其的影响力最大程度地榨取其还未消失的影响力。这是一种最低端最直接的商业活动,甚至可以说与“电影”本身无关。

  “这种怪象再次验证了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电影的说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晓云说,“一部影片是在文本、作者、观者共同参与之下才得以 最终完成的。至少在判断一部影片是否称为真正的“电影”方面,似乎多数普通观众并不太在意这个问题,但它却应该也必然是专业领域所需要直面的问题。”不少 与会者认为,对于那些至少以两种不同的媒介来呈现或表达同一题材的电影来说,努力遵循“中国叙事”、讲述好中国故事仍是其首要方面。此外,应当充分尊重电 影艺术的规律和电影视听语言特性,在拍摄方式、叙事形式、受众接受等方面都要以电影思维进行创作,不要搞硬性的“嫁接”,更要摒弃投机心理。

  电影主创要有高于普通受众的艺术感受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的增加,手机、iPad等上网方式的便捷,电影的剧本来源、创作主体、创作工具、接收终端等均发生了显著改变,进而带来 了电影类型与创作内容的变化。有与会者认为,这种趋向对电影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剧本来源的多元化。当前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剧本来自于网络文学,而不再仅仅局 限在传统的精英文学。很多网络小说内容源自民间,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决定了网络小说的叙述方式更加贴近读者,改编成电影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此外,网络文 学的产业化推手——文学网站也日渐成熟,加快了网络文学向大银幕的靠拢。像盛大网站就成立了专门与影视公司对接的部门,定期向其推荐优秀的网络小说。

  虽然电影剧本来源更加多元,但电影同质化现象也变得日益严重。不少与会者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解读,认为除了缺乏好故事外,电影生产机制 过于急功近利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很多项目仅仅有一个剧本大纲就开始拉赞助、匆匆上马,运作过程中过度依赖导演和演员名气、依赖商业炒作,甚至依赖色 情暴力,而对电影剧本和情节内容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此外,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主导一切,试错成本高,年轻导演们没有试错的机会,一次不成功就不会再有 人投资,票房成功的影片类型会招致蜂拥的模仿,而艺术创新则往往被搁置一旁。虽然这些电影能够暂时产生一定的票房号召力,但是因为内容过于单薄和浅显,长 此以往将成为电影行业发展的桎梏。与会者认为,电影主创者需要有自己的主见和高于普通受众的艺术感受力、表达力,这一点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是颠扑 不破的真理。

  “中国故事”的类型化探索最为迫切

  今年上映的《变形金刚4》中国内地票房接近20亿人民币,大幅超过该片在北美的票房收入;中国内地银幕块数已经超过两万块,但平均上座率仅为 15%左右;截至目前,中国电影的海外票房除合拍片《卧虎藏龙》外均未过亿,而好莱坞制作的《功夫熊猫2》全球票房达到6.5亿美元……北京电影学院副教 授张民认为,以上数据表明,中国内地仍在不断扩张的影院和银幕块数,急需生产大量高概念、高质量、有票房拉动力的类型片提高上座率;中国市场迅速增长的体 量会驱使好莱坞更加强势的侵入;“中国故事”的类型化探索仍然是最为迫切的课题,而目前有全球营销的“中国故事”,却没有全球营销的中国电影。重庆大学教 授王志敏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从传统、现实、艺术三个层面进行开掘:第一,要注意充分及有效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第二,要注意充分及有效展示 中国现实文化的优势资源;第三,要充分发扬及有效保持中国电影人不屈不挠的艺术探索和文化追求精神。

  本届论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重产业研究转向重内容研究,从重理论研讨转向重创意开发,首次推出“中国电影创意促进计划”,以“中国故事”、“中国梦”为主题,进一步整合创、研、投资源,打通优秀创意与投资方的对接通道。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