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首次尝试民间写史,四个故事浓缩百年中国人事
老生贾平凹著书写《老生》
上个世纪80年代,作家贾平凹摸黑儿来到了北大,曾在未名湖畔驻足。昨天,贾平凹坐进了窗明几净的北大图书馆,为其新长篇小说《老生》首发而来。
此时的贾平凹,已是年过花甲,陕西口音似乎愈加浓重了。面对满堂的年轻学子,他少见地触碰了青春写作的话题。贾平凹说,自己甚至想过学着年轻人的样子改改文风来着,但几番尝试过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就像老农一样,依旧回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继续以自己熟悉的方式写文字、写故事。
忽然迷上了《山海经》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长篇小说《浮躁》算起,几乎每隔两三年的时间,贾平凹就有一部长篇小说问世。从《废都》《白夜》《怀念狼》,到《秦腔》《古炉》《带灯》,再到最新出版的这部《老生》,他已经出版了十五部小说。更重要的是,文学老生贾平凹一直在不断进行各种尝试。比如这一次,他就试了一把民间写史。
《老生》的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中,从20世纪初一直写到今天,书中以一个在葬礼上唱丧歌的唱师为主线,他身在阴阳两界,长生不死,超越了现世人生的局限,见证、记录了几代人的命运辗转和时代变迁。
贾平凹回忆起自己写这部书的初衷:“记忆中我所知道的百多十年,时代风云激荡,社会几经转型,战争、动乱、灾荒、运动、改革,我的爷爷做了什么,我的父亲做了什么,故乡人都做了什么,我和我的儿孙们又做了什么,哪些是光荣体面,哪些是龌龊罪过,有着太多的变数。”在灰腾腾的烟雾里,他会长时间地陷入沉默。在他看来,能想的能讲的,已差不多都写在了他以往的书里,而不愿想不愿讲的,到这花甲之年,却怎能不想不讲了。
尝试民间写史,贾平凹是用《山海经》作引子,串起了四个故事,也串起了四个时代。“《山海经》是一个山一条水地写,《老生》是一个村一个时代地写。《山海经》只写山水,《老生》只写人事。”贾平凹说,去年写完长篇小说《带灯》后,自己就迷上了《山海经》,反复看过很多遍。“它很有意思,句式很简单,但你分析每个字、每个词,会觉得中国人对外部世界形成的观念,对世间万物的看法,其实是从《山海经》来的。”贾平凹说。
写小说是在说公道话
“我有使命不敢怠,站高山兮深谷行。风起云涌百年过,原来如此等老生。”《老生》的封底上,印着这首贾平凹自创的诗句,这首诗是为《老生》而作,更隐藏了贾平凹创作不衰的秘密,这个秘密是他首次当众公布。
贾平凹说,每一部长篇的写作过程都非常辛苦,有的一写就是好几年,而这次写《老生》,他也曾三次陷入中断。“我除了开会,基本都是在房子里琢磨这个事情。”为了让自己不断写下去,贾平凹找到了一个窍门,就是通过创作诗句、写条幅、创作书画,来给自己鼓劲。“这让我觉得我正在完成很伟大的事情,要不然就没劲写下去了。”
写《老生》时,除了写诗词外,贾平凹还在书房挂上了书画条幅。“这次我画的是《过山河图》,水流不再在群山众沟里千回万转,而是无数的山头上有了一条汹涌的河。”
为了让自己的写作坚持下去,贾平凹还会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动力。在秦岭,贾平凹曾去看望过一个老人,他在六七个村寨里最有威望,即使如今年事已高,腿脚不便,谁家和邻居闹矛盾,还是会用滑竿抬他去主持。“我见了老人问他,怎么就如此的德高望重呢?他说,我只是说些公道话嘛。再问他怎样才能把话说公道,他说,没有私心偏见,你即便错了也错不到哪儿去。”
贾平凹认了这位老人当老师,他想,写小说何尝不是在说公道话。“在三次中断创作后,第四遍写《老生》的时候,竟再也没有中断,三个月后顺利完成了草稿。”贾平凹说,他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了精神的支撑,当人和作品完全投入到一块儿的时候,写得很顺手的时候,他甚至会觉得那不是自己写的,是别人的大作。“这连我自己都感到惊奇。”
一直在学习《红楼梦》
《老生》所写的故事,看上去又不像是故事,难以简单概括。“这本书写了四个节点,没有具体时间,但是中国读者一看,都会知道是哪个时期。”贾平凹认为,写得太具体,从文学角度不好,从政治角度也不好。可著名翻译家李莎看后却评价说:“《老生》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不光是中国人的故事,也是外国人的故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晓明坦言,他读《老生》的那个夜晚惊了一身汗,他惊叹贾平凹对中国文学的难度作出了挑战。陈晓明解释道,老生是京剧中的唱腔,非常的苍凉,也最见功力,贾平凹就展现了一种老生的风格,“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写作方法,是和青春写作形成了对话。因为老生写作要看其叙述的声调、语感和方法,而贾平凹在《老生》中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篇好文章。”
对此,贾平凹提到,他最初其实是想改变一些写法,也看过一些年轻人写的东西,“我用人家的语言,人家的结构,写过一段,但尝试写了一些,还是改了回来。”贾平凹说,他虽然改回自己的方式写作,但会尽量写的有趣味性,能让大家读下去。
而在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看来,贾平凹写作生涯大半辈子,其实一直在和一个人在作斗争,那个人就是曹雪芹,“他是既向《红楼梦》致敬,又与《红楼梦》作斗争,又与《红楼梦》竞争。我们在《废都》里面可以看到他和《红楼梦》竞争的决心,这本《老生》也是竞争的一部分。”但贾平凹表示,他其实一直是在向《红楼梦》学习。
创作者说
人是走着
走过来了
此书之所以起名《老生》,或是指一个人的一生活得太长了,或是仅仅借用了戏曲中的一个角色,或是赞美,或是诅咒。老而不死则为贼,这是说时光讨厌着某个人长久地占据在这个世上,另一方面,老生常谈,这又说的是人越老了就不要去妄言诳语吧。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里,人物中总有一个名字里有老字,总有一个名字里有生字,它就在提醒着,人过的日子,必是一日遇佛一日遇魔,风刮很累,花开花也疼,我们既然是这些年代的人,我们也就是这些年代的品种,说那些岁月是如何的风风雨雨,道路泥泞,更说的是在风风雨雨的泥泞路上,人是走着,走过来了。
——摘自贾平凹
《老生》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