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艺工作座谈会 >> 正文

凝聚中国力量 引领时代风气

——我省文艺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27日11:45 来源:甘肃日报

  文艺批评就是“剜烂苹果”

  □ 杨光祖

  “文艺批评家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做到‘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的一句话。这个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引发了文艺家们的共鸣。

  多年来,我们的一些文艺创作、文艺评奖、文艺节目片面地唯市场论,以收视率、版税为唯一标准。这种不看社会效益,唯金钱马首是瞻的现象,一直让人极其担忧。它严重扭曲了我们的文艺评价标准,某种程度上败坏了我们的文艺生态、文化生态。一些“三俗”作品甚嚣尘上,畅行无阻。看电视,部分胡说八道、搞笑搞怪的节目垄断了黄金时段,“娱乐至死、消费第一”成了一些主创人员的座右铭。这种乱象最后导致的结果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让普通百姓不知道何者为佳,何者为劣,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导致信仰缺失、灵魂空虚、心理焦虑。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后的结果是主旋律边缘化了,严肃文学艺术边缘化了,真正优秀的作家、艺术家边缘化了。那些低俗的文艺作品、节目,却以“市场”“收视率”的名义大行其道。如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因此,精神文化消费空间大大增长,对文艺的诉求也日益强烈。文艺工作者却没有为他们创作出足够多的优秀的文艺作品。我们的影视、报业、手机越来越发达,但其中承载的一些内容却很苍白,这种现象,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有害无利。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文艺批评也无法行使自己的神圣职责了。大家都喜欢说好话,都喜欢表扬,你如不识趣地去批评,人家就很不高兴,因为你破坏的是人家的市场价格。于是,红包批评、圈子批评、哥们批评、金钱批评,开始占据了批评界的主流。

  我们知道,作为严肃的批评家,必须要有一种批判精神,要有运用自己的理性严肃批评的能力。对那些票房很高,但人文精神严重缺乏的文艺作品,必须指出它们的不足。一些纯粹娱乐的作品,对消解人们的精神、破坏他们的是非观颇有杀伤力。我们的文化产品,必须既有经济效益,更应该有社会效益,要引领人们往上走,而不是往下降。通过文艺作品,让人们脚踏大地,仰望星空,而不是跟着欲望走。

  文艺作品既有商品属性,也有艺术属性,就人类的发展而言,艺术属性更加重要。因此,我们不能将商业规则误当做艺术法则,一定要坚守艺术第一的原则。文艺作品的艺术性是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伟大力量,倘若没有艺术性,一部作品还有“文艺”可言吗?习近平说:“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作为文艺批评家,面对那些背离艺术,拥抱金钱的滥俗作品,必须要举起刀子,像剜烂苹果一样,“剜”掉它。否则,精品淹没,经典排斥,畅销的只是那些文化垃圾。马克思说,这是一个资本狂欢的时代。资本的介入带来很复杂的后果,有时有正面作用,有时却是一种庸俗化、低俗化的过程。长此下去,我们的艺术判断力和鉴别力就会丧失,我们的艺术感觉就会被污染。面对这种唯市场的乱象,文艺批评家的责任就是引领和培育,用自己批评家的良知,坚守艺术性第一,商业性第二的标准,披沙拣金,将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推介出来,而对那些“烂苹果”,要坚决地剜掉,否则,就会烂掉整个苹果,乃至整筐苹果。

  推介优秀的文艺作品,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引领一个时代的美学风尚,应该是文艺批评家的天职。某种意义上,一个文艺批评家的良知和修养,就在于他面对一件艺术品,是艺术标准第一,还是商业标准第一。他是依靠自己的艺术感觉说话,还是看着金钱说话。作为批评家必须追求真理、指擿问题,并对文艺家和文艺作品做出真诚而善意的批评。批评家必须具备一种差别意识,不能当和事佬。当今社会,文化多元,价值多元,亟须批评家的批评精神、批评锋芒。

  (作者为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委党校文史部教授)

  扎根现实 心系人民

  □ 汪小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非常适时地拨开了商品经济大潮对文艺工作的冲击所造成的迷雾,它必将给予文艺工作者非常深远的影响。

  优秀的文艺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灵魂。而作为生产艺术作品的文艺工作者,必然地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是要散播积极向善、还是消极萎靡?今天的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怎样的作品才符合时代的要求?我们应该从哪里汲取丰富的养料?习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它们新的时代内涵。

  作为人类文化共同的生产和发展方向,摒弃低俗、浅薄、腐朽,应是所有文化工作者的自觉,而这一切,在今天的中国,与文艺工作者要张扬的崇高、积极、正义是统一的,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我们民富国强的中国梦也是统一的。

  中国梦的主旨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也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主体。事实证明,文艺创作以人民为导向,以现实生活为落脚点,才会有取之不竭的素材。当我们心中牢记人民,我们的作品才不至走向低俗恶俗、不至仅考虑经济利益。艺术更需要不计回报的付出,正如习总书记讲话中对艺术家们所期望的:要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陶冶高尚的人格,积淀丰厚的人生修养艺术修养。我认为,凌空蹈虚的作品势必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脱离现实和人民的创作势必落入孤芳自赏的境地。只有扎根泥土、心系人民,艺术之树上才会结出沉实丰厚的果实。

  文艺工作者尤其要加强自身的精神建设。文联所要鼓励和扶持的每一部优秀作品,要富有道德教育和美育的力量。文联应该倡导广大艺术工作者宣传美、宣传光明、宣传人性中的温暖,倡导艺术家们做精神康健的人、心理康健的人。

  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新形势下,文联更要担负起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坚持“二为”方向,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创作出具有崭新中国风貌的作品。应该尊重艺术家的创作个性,给予他们充分的创作自由。文联正以小单位大思想的理念开展着工作。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一步坚定了文联干部群众的信心。

  方向就在前面,现在需要的是我们加倍的努力。

  (作者为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文艺的道德

  □ 张懿红

  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最触动心灵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连用七次的一个词:“道德”。比如: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要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道德问题,倡导说真话、讲道理的文艺评论,重申 “双百”方针、“二为”方向,主要是针对当下文艺界出现的新问题。在我看来,今天文艺的道德失衡,已经基本摆脱了强制性的政治因素,更多源于现实的名利诱惑。无论是体制内的名利双收,还是文化消费市场的巨大利润,都以前所未有的诱惑力将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文艺工作者诱入彀中。毫无疑问,当下文艺界、知识分子的道德窘境也是国民普遍道德问题的突出体现。不必苛责这种原始积累时期的道德空洞,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已经走过初期文化失范的乱局,正在重建秩序,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相信,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要求,诸如“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等,必将有力地促进艺德建设,改善文艺风气,增强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信心,推动文艺成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的“时代前进的号角”。

  但是,作为创作个体,作为知识分子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还必须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落实在每个公民精神层面的信仰和行为层面的坚持。对于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艺术家、作家、知识分子,这更是不可放弃的道德操守,是其社会角色对他们的期许。当我们相信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也将沉甸甸的期待赋予艺术家,我们寄希望于他们的正直与良知。只要艺术家始终保持对这些基本价值观的信念,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就可以避免道德沦陷,守住文艺的道德高地,从而也守住民族文化、人类文明的血脉传承。

  (作者为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教授)

  文艺不能迷失方向

  □ 张 锐

  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取得了伟大成就,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随着文化领域改革的深入,艺术标准与商业标准之间的博弈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铜臭气悄然渗透到了文艺界。有些文艺节目,公然宣传“甘当有钱人小三”的拜金主义;有些访谈节目,成了某些“拜金女”“炫富男”暴露丑恶的舞台;有些娱乐节目,拿残疾人当开涮的笑料,用人格侮辱来博取掌声;有些影视作品,不尊重历史真实,抄袭模仿,胡编乱造。这些乱象之所以发生,究其原因是被市场所奴役。哪些作品在市场上受到热捧就推崇哪些作品;对文艺作品的评判,不是从艺术的立场出发,而是从商业的立场出发,以点击率、收视率、销售量为依据,认为有了好销量就是好作品,就是佳作,将艺术作品简单地等同于商品,将商业规则当作艺术法则,用商业标准取代了艺术标准。

  那么,如何避免文艺被市场奴役呢?对我们文艺工作者而言,就是面对市场时,不能无原则地迎合和屈就,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而是要时刻坚守文艺工作者的良知和担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鲜活形象、生动手法、感人故事弘扬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古人云,文以载道,汇则兴邦。文艺淬炼时代精神,文艺凝聚奋斗力量。文学家艺术家们应该自觉发扬文以载道的传统,不断提高反映社会现实、提炼民族精神的能力,为塑造健康人格、鼓舞大众精神起到时代先锋的作用。然而,时下有些影视作品却背道而驰,为了博取“眼球”,不惜“洒狗血”。在这种低俗文化的引领下,一大批低俗作品蜂拥而出,传统文化承载的基本价值追求被颠倒了,民族的独特审美被扭曲了,这种文艺作品的流行不仅遮蔽了有品位、有思想的文学艺术,而且用“娱乐至死”取代“寓教于乐”,消解崇高,嘲讽善美,让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无所顾忌地释放出来,会有害于人们身心的健康与和谐。这样的“文学艺术”很难说是有理想、讲境界、负责任的艺术品。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一个民族要铸造辉煌,文化的支撑力量不可或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引领作用不可替代。我们文艺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作者为著名编剧、甘肃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文艺创作要振奋民族精神

  □ 张存学

  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继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其历史意义在于习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文艺创作为什么人的问题,也再次强调了文艺创作的源泉问题,同时提出了文艺在新的历史时期引领时代风气的重要性。

  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是在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的背景下召开的,也是在紧紧围绕着中国梦这个大前提和长远目标召开的。要实现中国梦,就得在精神上、在社会风貌上达到向上和谐,使整个民族具有向上的凝聚力。而文艺创作在改变社会风貌、凝聚民族精神力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艺创作就得面向人民,为人民而创作,为人民而进行艺术的耕耘。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到人民中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从而使艺术创作更具有人民性,更具有生命力。

  十八大以后,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实现中国梦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及文化建设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深层次问题显露了出来。从人的精神上说,平面化导致功利性、拜金主义和低端的感官满足大行其道。低俗和媚俗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平面化的精神现象已经严重地降低了人们的审美水平,侵蚀了人的精神世界。文艺创作的导向出现了偏差,文艺创作正能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是对文艺创作局面的一次匡正,也将极大地鼓舞正能量的文艺创作者。

  将文艺创作的作用提升到凝聚民族力量、引领时代风气的高度,也是基于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之上的,中国梦是要实现中国人的梦想,这就要求持守中国文化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而文艺创作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形式,也是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文艺创作的根要扎在人民中,也要扎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文艺创作又是民族精神的守护者和发扬者。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之林,一个民族要强大,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文化上的强大和精神上的强大。如果一个民族只是把生存的技术和感官上的满足作为最高目标,那将是一个低矮的民族,一个病弱的民族。文化的强大会增加一个民族的底气,一个民族有一批批艺术高峰式的人物,这个民族才是健康的、令人尊敬的民族。

  (作者为甘肃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以优秀文艺评论促进文艺创作

  □ 顾善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些精辟朴实的阐述,不仅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文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遵循。

  文艺所给予人们的是精神的满足和享受,而精神直接指向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一个社会的文艺作品被暴力、低俗、媚俗以及颠覆人伦常理所充斥,或者一味地高喊“以市场为导向”,以票房、收视率、明星阵容、视觉和感官刺激作为考量的标准,一味地崇洋媚外,那这个社会的人文生态肯定是已经扭曲或是即将被扭曲的。一旦文艺的价值航标发生偏离和扭曲,整个民族的价值观、文化观也将会随之发生偏移,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除了文艺作品的创作者以及作品本身之外,作为从事理论研究的工作者来说,要以科学正确的文艺创作理论为引领,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和创作实践,紧跟时代脉搏,善于研究、总结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积极向上的文艺价值体系中做出贡献,更好地服务文艺创作,为文艺的发展和繁荣提供动力支持。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文艺评论对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作出价值判断,对文艺创作进行价值的引领,是文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何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进程中更好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文艺评论工作者义不容辞。

  文艺评论不是吹捧,不是人情,不是走过场走程序,更不需要同情心。科学健康的文艺评论一要有勇于表达、认真表达和善于表达的心态和精神,二要有坚持正确思想,正确导向,遵循艺术规律和艺术标准的良知和担当,三要有蕴含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和美学的观点的文艺素养和鉴赏能力。反观当下,文艺评论的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一部大作问世,无论是戏剧、影视还是文学,我们往往感觉到的是一些专业评论和批评的“缺席”和“失语”,讲真话者不多,能讲出道理者更是寥寥。当然,这里面还存在着创作者乐不乐于接受批评的问题,即宁可“捧杀”也不愿“棒杀”。说到底也就是文艺批评的氛围问题。

  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理论工作者要以服务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服务文艺创作,善于研究,敢于承担,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树立文艺批评的公信力,以切实为文艺创作健康发展起到应有的引导和提升作用,这是职责,也是使命。

  (作者为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