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笔者感到十分振奋。总书记还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这是有责任感的作家期待很久的话题。对于作家来说,存在的勇气就是写作的勇气,我们首先要有面对现实写作的勇气。当下的现实,既复杂难辨,又变动不拘。直面这样的现实,其实难度很大。难点在对时代生活的认知上。如何深刻认知当今变动的现实与复杂的乡土,是作家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难题。现实有丑恶,但作家不能丑陋;人性有疾患,作家内心不能阴暗,要有强大的爱心,要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土地上劳动的人民。因此,作家的内心要不断调整,要有激浊扬清的勇气,还要有化丑为美的能力。自己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还要从反思中给人民以情感温暖和精神抚慰。这其实是精神层面上双向互动。作家所需要的这些精神力量,要经常补充,不断更新,办法就是要到时代的洪流、基层的民间和普通的大众中吸取精神力量。
这就引出了一个“为谁写作”的话题:为自己写作?为评论家写作?为圈子写作?还是为读者写作?为哪个层面的读者写作,这是需要作家认真而谨慎回答的问题。作家洞悉了人世间的“温暖和爱意”之后,才能赋予生命以美丽与庄严。作家要通过写作安慰自己,温暖他人,给世界增添美好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