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心花路放》:何至于此(刘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22日09:24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 藩

  对宁浩,很多观众是有期待的。这期待中,有现实质感,有本土化的类型探索,有叙事的智慧,有影像的品质,有青年导演的锐度和犀利。因为《疯狂的 石头》《疯狂的赛车》曾经凭借充满创意的本土化类型探索、浓郁的市井气息、复杂的叙事、底层对上流的嘲讽制造了青年导演的艺术和市场奇迹。于是,我们期待 着,宁浩能在《心花路放》中对公路喜剧片进行一次本土化的类型探索,为我们再一次呈现电影艺术的美妙之处。

  仅从市场表现看,宁浩似乎成功了。凭借强大的喜剧主创阵容、人气爆棚的黄金档期、精心策划的预售和点映、铺天盖地的新媒体营销,尤其是强大的预售换来的高排片量,《心花路放》独霸国庆档期,上映以来票房突破10亿。

  但是,看完影片,我们失望了。作为国内青年导演的标杆,在电影业界学界和影迷中早已功成名就的宁浩,已经不再是一个为了对得起投资人而一味急功 近利地迎合市场保证回收的小导演。他完全可调动更多资源,在电影艺术的探索上更上层楼。可是,《心花路放》却摆明了是一个攒出来的、不认真的、过度迎合市 场的敷衍之作。宁浩,何至于此。

  不可否认,《心花路放》能够票房大卖,确有道理。片中部分段落的喜剧效果是有设计的,比如黄渤冒充网友找杀马特小女友一段,小男友耍横反被黄渤 教训;比如没刹车的小车下坡一段,击中了观众条件反射性的笑点;比如小姐变大姐一段,在黑社会威胁之下,之前的台词换了基调重新再来一遍,充满市井气息和 喜感。但是,从整体来看,影片的人物设计、结构设置、情节逻辑和审美趣味都有明显的问题。

  人物方面,公路片的一个常规是主人公为摆脱某种困境走上公路,以主人公有一定目标的一段旅程作为载体,通过主人公在路上所经历的种种事件,最后 完成某种内心的转变。而该片仅仅是提供了简单的段子式的笑料。肤浅的男女情事、飘散的荷尔蒙气息和俗贱的台词,怎能带来合情合理的人物转变?于是,最终黄 渤走出阴影的转变就变得刻意、人为和突兀。

  结构方面,公路片有单线和双线两种。但该片的双线结构并没有起到双线交叉呼应、制造张力的效果,而仅仅是耍了一个叙事的诡计,在最后让观众惊奇 一下:原来黄渤没有去大理邂逅袁泉,袁泉作为前妻,就是“阴影制造者”。而袁泉这条线,不但与主线没有交叉,没有制造张力,反而拖累了主线的节奏。情节逻 辑方面,除了黄渤走出阴影不合理,还有徐铮浪子回头、徐铮及时赶到打架现场、阿凡达小妹千里追爱、小狗果汁时在时不在等都略显粗糙。

  以上的问题其实一般人还不太在意,观众诟病最多的其实是趣味问题。该片对性的反复展示和调侃,都飘散着一种粗俗的趣味。面对这样的影片,那些带着孩子走进影院的家长会怎么想呢?

  我们宁愿相信,《心花路放》只是导演偶一为之的娱乐;但我们更期待,青年导演所独具的那份锐度与犀利,能够在未来灵光再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