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与阅读歃血为盟——著名作家刘醒龙谈全民阅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21日14:58 来源:楚天都市报 刘我风
     图为:刘醒龙近影 图为:刘醒龙近影

  10月24日-26日,以“推动全民阅读,助力书香社会”为主题的第13届华中图书交易会将在(光谷)武汉科技会展中心举行。

  华中图书交易会已成功举办12届,作为原新闻出版总署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共建项目,已经成为国内出版物交易的品牌活动。此前的交易会是业内半封闭的订货会,一般在宾馆和酒店内部举行。由湖北省出版物发行业协会主办的第13届华中图书交易会提档升级,将酒店订货模式改变成展馆展销模式,依托展会面向广大读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公益活动,此次不仅邀请来了在读者中有口皆碑的品牌出版社,更请来了余秋雨、刘醒龙、董浩、何祚欢、曾子航等名流大家专程来现场与读者交流。

  湖北是文化大省,阅读大省。根据湖北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首次发布的居民全民阅读报告,我省的综合阅读率为81.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6.7%)5.1个百分点。新一届的图书交易会,将是出版人的节日,更是所有爱书人的盛宴。

  10月25日10:30,著名作家刘醒龙将携新书《蟠虺》出席第13届华中图书交易会,并在二楼签售区与读者互动。

  10月14日记者电话联系到刘醒龙时,他正在第七届老舍散文奖的颁奖现场。这一次,刘醒龙的获奖作品是《抱着父亲回故乡》。颁奖词称,“天下写父母的文章多矣,这样的题材有很高难度。《抱着父亲回故乡》的高明处,在于文字漂亮,艺术含金量高,充沛的激情表达得有张有弛,灵动饱满,仿佛一首抒情长诗。抱着轻飘飘的父亲的场面及感受尤其给人深刻印象。思绪纷纷,不以事动人,以情,以意,以虚化的意象来抒情,读来回肠荡气,感人至深。”

  此前,刘醒龙已有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天行者》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更有中篇小说《凤凰琴》和《秋风醉了》被改编为电影《凤凰琴》和《背靠背 脸对脸》,长篇小说《圣天门口》被改编为同名电视连续剧,《爱到永远》被改编成大型舞剧《山水谣》等。

  上周末,刘醒龙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获奖是过年阅读和写作是过日子

  记者:小说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之后,散文又获老舍散文奖……你现在应该是湖北得奖最多最全的作家了吧?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你曾说,获奖是卸掉了一个包袱——那么,现在,还有包袱要卸吗?

  刘醒龙:获奖是过年,写作是过日子。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成年人如果不想过日子,只想过年,是智力超级低下。获奖之后最大的好处是将获奖变成别人的问题,自己成了黄鹤楼上看帆船的,看够了便调头回去写作。

  记者:鲁郭茅,巴老曹,你最早阅读这些现当代经典是什么时候?古典的呢?国外的呢?作为一个青少年时代辗转于大别山乡镇之间的50后,你早期的阅读结构有哪些特点?经典之外,还读过哪些野书?

  刘醒龙:因为意识形态原因,鲁迅的作品当然是接触得最早的。但在前辈作家中,作为小说家的,我相对喜欢茅盾、巴金和老舍一些。

  古典作品中,我一直不太喜欢《西游记》,里面有太多妖怪,除了想吃人,大都没有来由,根本搞不清。《西游记》极少有细节,全书几乎是跟着情节跑。我是一个欣赏细节的读者,所以,《红楼梦》是一直喜欢的。外国作家中,更喜欢几位俄罗斯作家,如蒲宁等。

  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实际上是不完整的,遇上什么就读什么。包括像《欧阳海之歌》、《开满鲜花的草原》、《三家巷》这样的作品,也曾读得如饥似渴。

  记者:在成为专业作家之前,你曾经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工厂有滋有味地干了十年。成为职业读书人之后,与非职业读书人时期相比,你的阅读状况发生了哪些改变?

  刘醒龙:应当这样说,每个读书人都应当是职业的,而非其他。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要让自己成为职业读书人。一旦离开学校校门,唯有保持职业性读书习惯,才有可能令自己在独立前行中少走弯路,使自己达到人生中本应达到的精神高度。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学习就无法进步的过程,读书是最好的学习。

  年轻时如果不因文学张扬一场青春的意义就会打折扣

  记者:网络提供了一个大众写作平台,各大门户网站每年都在北上广富丽堂皇的酒店举办各类网络作品的颁奖盛典,这是从前的文学青年做梦都不敢奢望的事。你作为当年的“文学青年”,现在的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芳草》杂志总编辑,对现在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写作怎么看?

  刘醒龙:的确,作为过气的“文学青年”,想想当年是如何的意气风发,如何暗自挑战天下文界。年轻时如果不因文学而张扬一场,青春的意义就会打折扣。这并不等于说,由于青春在手就有天赐道德制高点,就像有的人,说起自己是在网上写作的,那劲头简直如同已经把握未来。互联网是互联网,文学是文学,不早些认清这个简单的事实,硬要将互联网与文学混为一谈,最终不仅会被文学所抛弃,还会被互联网所抛弃。说句大实话,文学之路不在于一个人能跳多高,而在于能走多远。

  现在的青年作家,大都受过良好的文学训练,才华上都差不多,在文坛上常常以集团军面目出现。这是长处,也是短处。文学创作是极为个性化的,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作家,都是特立独行的,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路数,如果说某某与某某写作上很相似,这两个人只怕会拼老命来证明各自的不同。用类型的名义将自己与别人捆绑在一起,有违文学创作规律。作为正在成长的写作者,要警惕形形色色的出版商,挥舞着大额合同的诱惑。那些与铜臭相关的写作,会在一个人的自鸣得意中,自己谋杀自己。没有经典的传承,就不会有灿烂的现实与光辉的未来。

  记者:现在有一种说法,不知道准确不准确,说写作的女作者越来越多,读书的女读者更是占了多数。

  刘醒龙:好像是有这样的说法,男人都忙着赚钱去了。表面上,在大学里,在各地图书馆,听文学讲座的多是女性。而在一些大场面的股票期货讲座、房地产讲座,到场的则是男性居多。真相未必如此,男人都有个臭脾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爱好,加上普遍具有莫明其妙的自尊心。不比当下的女人,一个比一个爱出风头,画两道眉,戴两只假睫毛,就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五大美女。只要细心留意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名单,还有国内主要文学期刊目录上的作者姓名,就会发现,写作的男性从来没有比女性少过。很多女人买书,也是为了拿回去给男人阅读。相对来说,男性的阅读与写作要比女性大器一些。男人更关注命运,女人对情感更为敏感;男性的视野中喜欢关注历史和未来,女人则对当下更加在乎。

  让指头在手机上瞎逛而不读书是对个人尊严的超前消费

  记者:我知道你高中是个“学霸”,不仅语文第一,数学也是第一。如果如期参加高考,一定能考上一所非常不错的大学——以我有限的经验,文科生的高考,文史常识和作文之外,拉开距离不就在一张数学试卷?从前的青年,没有机会上大学,却能如饥似渴地读书。现在的青年,上大学已经是一个常态,正是博览群书的年龄,读书反倒懈怠了。请你跟这群“上学不读书”的孩子说几句。

  刘醒龙:上学不读书,一天到晚在那里玩手机,这成了新一代人的普遍症候。或许他们从幼年到少年,太容易得到想得到的了,以为哪怕不读书,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生命只有一次,时光是一分一秒攒起来的,失去了就回不了头。这些简单的道理,真要懂得,往往要付出沉重代价。此时此刻待在学校里不读书,等到离开学校,面对生存现实时,就会发现当初宁肯让两个指头在手机上瞎逛也不读书,是对个人尊严的超前消费。上学不读书,不如回家种红薯。

  记者:你家里也有青少年,分享下家里父子(女)阅读相长的经验。

  刘醒龙:阅读的最好环境是家里,阅读的最好榜样是父母。很难想象,作为家长的成年人,可以消费所有娱乐项目,就是不肯拿起书来,作为他们的子女,会在这样的“逆境”中自学成才。最好的阅读经验只有一条,在家里家长带头阅读,在单位官员带头阅读,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