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春 >> 新闻 >> 正文

开创科学与文学结合的新天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20日17:03 来源:钱汉东 来源:新民晚报

  作为田野考古学者,我对散落在祖国各处的文物、遗迹、迷踪,十分关注。坐落在浙江西部衢州地区的龙游石窟,自上世纪90年代被发现以后,自然也进入了我的视野,引起我莫大的兴趣。我的恩师刘衍文教授,是龙游人,他多次与我谈及龙游石窟,并与我讨论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关于这个工程浩大的石窟群的年代、成因、用途,有关考古、地质、天文宇宙和工程方面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采石说”、“藏兵说”、“储粮说”、“外星文明说”,莫衷一是。诚如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为这个石窟所题:“龙游石窟天下奇,千猜万猜总是谜。”

  作家竹林的长篇小说《今日出门昨夜归》,就是有关龙游石窟题材的。它简直就是专门为演绎龙游石窟的“外星文明说”而量身打造的。

  上世纪70年代末,竹林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与压力率先出版了真实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开创了知青文学的先河,受到茅盾、冰心、萧乾等老作家的肯定。在拙作《名人印象》中,我以《竹林,知青文学第一人》为题,书写了我对竹林的印象。她远离喧嚣的闹市,居住在沪郊农村,与世无争,自甘寂寞,默默耕耘,沉浸在她所创造的文学艺术的氛围里,其乐融融。三十多年来,她向读者奉献了十多部长篇小说和许多其他门类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叠起来该等身了,当她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忘情地抒写时,可能既煎熬又享受吧。

  在《今日出门昨夜归》里,作为故事背景的石窟群,与龙游石窟一样,是排成了北斗七星形状的,而且同样神秘莫测;甚至故事发生的地点“石背镇”,也与龙游石窟附近的“石岩背村”地名相似。可是在此之前,竹林并没有到过龙游石窟,我简直怀疑竹林的灵感是否得到了神助?人说,冥冥之中,很多在生活中我们无法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它不存在。我相信。

  《今日出门昨夜归》的视野非常开阔,围绕神秘的石窟,小说构建起一座探案故事的迷宫,并将宇宙星空作为背景,一直追溯到时间开始和结束的地方。而“今日出门昨夜归”,显然是引入了时间倒转的概念。作者用科学的理念构筑小说的框架,同时又用文学的想象张扬了科学的理念,开创了科学与文学结合的新天地。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

  在富有传奇色彩的新天地里,小说展开了一群有志青少年向科学迷宫追寻与求索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又是一部青春文学作品。在青春文学作品充斥着阴柔、伤感之风的当下,竹林的作品独树一帜,它以石窟为背景,搭建起一座高高耸立的科学迷宫,阳刚、大气,又糅合了理想、道德、人性的哲理。小说把现实生活融在了奇妙的科学想象中,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使故事情节扑朔迷离,引人入胜;它引导读者感悟生命的形态、宇宙的变迁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识别新世纪、新时代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作品既有恢宏的宇宙大背景,又有许多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小细节,于宏大处见细腻,在扣人心弦的迷案追踪中又充满了诗情画意,称得上当代精品力作。这部作品获得第十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2007年度“上海文艺创作精品”奖等,也是众望所归。

  阅读这部小说,好似随作品中的时光旅人在宇宙中穿行了一回,使我们感到了宇宙的阔大和人类的渺小,增添了对宇宙的考问和对地球文明与人性的思考,让我们志存高远、心胸开阔。这样的作品,除了适宜对宇宙探秘有兴趣的读者品赏外,特别适合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作品语言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准确规范,十分难得。它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科学,探索真理,造就伟大时代的新人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没想到我提议在龙游召开这部作品的研讨会,直接推动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这部作品。这是作家与龙游石窟的缘分,也是读者与作品的缘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