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新人频亮相 新作欠打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20日09: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蒋慧明

  第七届央视全国电视相声大赛落幕——

  新人频亮相 新作欠打磨

  热热闹闹的中央电视台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已经落下帷幕,各类奖项也都花落各家,各有其主。作为央视这个目前最大的媒体展示平台,两年一届的 大赛自然吸引了众多相声演员前来一试身手、一比高下,历届相声大赛所秉持的“推新人、推作品、促繁荣、促发展”的宗旨值得称道,也确实产生了不少新人新 作,既丰富了电视节目,也锤炼了演员队伍。

  不过,一路看下来,总感觉这次与往届大赛举办期间和过后的热闹程度相比略有差异,最明显的便是各路媒体包括网络上不再有密集的关于大赛节目、演 员等的各方议论。或许是如今遍布各地的相声小剧场的兴起,使得观众欣赏相声的渠道不再单一,也或许是大赛的播出时段不像往年多安排在国庆假期,多少影响了 一些收视率。总之,个人感觉倒更像是一场全国相声演员的大聚会,只见荧屏上名家新秀次第亮相,还是那句话,咱们的相声不缺好演员,惟缺好作品。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结合相声这门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艺术形式而言,长期缺乏优秀的原创佳作恐怕正是制约当前相声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综观本届电视相声大赛,与往届相比,在赛制上有了新的尝试与变化,比如不再区分职业组和非职业组,比赛环节中增加了“老段新说”和捧逗演员之间 的临时组合,演员奖项以“五佳”取代了以往的“最佳逗哏奖”和“最佳捧哏奖”,等等。总体而言,本届大赛亦有不少亮点,尤其是参赛演员普遍年轻化,朝气蓬 勃、思路开阔,从中亦可看出当前相声队伍的整体风貌与走向。

  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相声小剧场的遍地开花,众多相声社团相继涌现,可以说目前小剧场相声已经成为相声演出的常态,去小剧场听相声也成了都市青 年热衷的一种娱乐消费方式和时尚选择。从本届进入复赛的24对相声演员以及他们的作品来看,大部分都在小剧场的日常演出中反复实践过,并经过了进一步的加 工和提炼。

  回顾整个赛事,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这一批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相声新人,他们清新活泼的表演,活跃多元的思维以及关注当下的视角, 赢得了年轻人居多的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可见,小剧场内长期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演出,使他们积累了相当的舞台实践经验,且不拘泥于传统的窠臼与束缚。另 外,在表演形式方面,以往饱受观众诟病的“异化”现象已基本杜绝,充分展现了这批年轻人对相声传统的尊重。

  而从作品的题材看,从社会民生(如《坐地铁》等)到日常婚恋(如《男朋友,女朋友》等),从热点话题(如《保持通话》等)到人性弱点(如《财从 天降》等),这些参赛作品均有所涉猎,从现场效果看,许多颇有时代特点的流行语汇和表达方式最能引起共鸣,尽管有些年长的评委也坦率地承认并未完全听懂。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大赛正式开播前,曾播放了两集专题片,从1986年“部分省市电视相声邀请赛”开始,集中展示和回顾了历届电视相声大赛迄今28年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对相声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所起到的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也正是在这两集专题片中,我们得以重温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众多相声名家云集、经典作品层出 不穷的盛况。不由心生感慨。

  个人以为,就本届大赛而言,确实新人辈出,但新作却略逊一筹,大都欠缺深度地打磨与完善。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当前相声创作整体低迷的普遍现状。与 良莠不齐的小剧场相声演出相比,显然,这些参赛作品无论在立意、格调还是结构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整体来看,又不同程度地呈现出表面化、碎片化和创 作思维的模式化。这其实正揭示出了如今的相声作品经典难觅、昙花一现、生命力匮乏的症结所在。

  比赛过程中,点评专家们曾对两组来自高校的选手赞赏有加,如同当年马季先生在相声大赛现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确实,现在的年轻演员们大都具有 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人文修养,但高学历却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作品的高水平。相声有着自成一格的创作规律,一般来讲,一段好的叙事型相声作品不仅讲究结构章法, 有着相对集中的故事情节,同时还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包括人物的心理、思维逻辑等;反之,如果只是各种流行语汇不加剪裁的任意拼贴,或是从网络上搜集的 各种小段集锦,既无鲜明的人物,也无连贯的情节,只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这样的作品能够热闹一时,却根本无法流传下去。

  作品的弱化还体现在对原创的不够重视,过于追求热点话题,仅仅凭着有限的间接经验去构思作品,必然影响到相声作品的深度和广度,缺乏笑声背后的 余味,更遑论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这或许与大多数演员的年龄层次较为年轻也有关系,缺乏必要的社会阅历与人生体验,缺少对人情事理的价值判断和必要的立场与 态度。

  此外,大部分参赛作品都体现出“包袱”密集、信息量巨大的特点,但缺乏有效的起承转合和情绪缓冲。应该说,一句一个“包袱”,好比一幅堆满素材 不留空白的画儿,这并非相声创作的目的,从相声观演双方的角度来看,亦非上乘之选,因为这些“包袱”带给观众的多是审美快感,缺乏的是更高境界的审美愉悦 和想象空间。回想我们至今仍耳熟能详、仍被反复播放的相声佳作,无不是有人、有事儿、有情又有趣儿,娓娓道来,亲切自然。

  作为一名热爱相声艺术的忠实观众,窃以为,就本届电视相声大赛而言,“为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遴选和储备相声节目资源,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发现相声编创和表演人才”(见本届大赛《实施办法》)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但对相声艺术的整体繁荣与发展而言,特别是相声的创作方面,还远远不够。毕竟, 除却这些精挑细选参加央视相声大赛的作品之外,时下的相声还有朝着纯粹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方向发展的倾向,相声所特有的贴近时代贴近民众的艺术特点,有被片 面曲解为时效性的论调。因此,相声界人士仍需且行且努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