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走出然后回归,是一代人的共同命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17日09:40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晓晨

  花街,是江苏淮安一条几百米长的街巷,在作家徐则臣笔下,逐渐被演绎成一个庞大、丰富的世界。从这里出发,他的脚步和写作扩展至以北京为代表的都市,并最终在长篇小说《耶路撒冷》中完成了从“花街”到“京漂”系列的合龙。其中,可以看到“70后”一代的人生轨迹和写作转向——走出,然后回归。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他的经验和书写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体现了这一代作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挣扎和选择。

  10月10日至12日,从“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则臣作品研讨会在江苏淮安举行,“我们这一代”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也同时举行。陈思和、陈涛、汪政、晓华、黄发有、邵燕君、刘琼、郭艳、李云雷、梁鸿、李浩、何平、杨庆祥、金理、朱林生、施军、李相银等作家、批评家与会研讨。本次活动由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和淮阴师范学院主办。

  “花街”是徐则臣写作的原点和精神原乡,他写故乡的小说继承了中国文学写乡土的一脉,质朴而有诗意。在邵燕君看来,这部分作品寄托了作家在纯文学写作上的追求,在文学技巧上的实验,以及与前辈作家比拼的愿望。而“京漂”系列则是对一代人经验的鲜活表达,是这一代人成熟、理性的思索。最终,二者汇聚在《耶路撒冷》中,体现了一代人对漂泊的记忆、思考与情怀,和他们在具有国际视野后的写作抱负。

  走出然后回归,是对生活经验的勾勒,同时也是这代人写作的转向。金理谈到,一代作家中总有人是带有冒犯性和先锋性的,而另外一些则尝试接续文学的传统。徐则臣属于后者,他的创作主题和写作方式都有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处理内与外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等方面。梁鸿认为,《耶路撒冷》在结构上具有“大小说”的特点,6个人的故事形成蛛网结构,叙事如潮水般扑面而来。她觉得这种结构本身就具有象征意味,无中心叙事即是这个碎片化时代的重要特征。

  以徐则臣的创作轨迹为样本,可以总结出“70后”作家的特征和规律。郭艳认为,直面日常性,以世界的眼光观照个体,是他们相似的追求。无论生活在哪个阶层,他们都要面对身份的焦虑感和精神的困境,这也是一种现代人格的体认和苏醒。李浩则认为,徐则臣以一种与时俱进的国际视野避免个人经验和写作的重复,这对同代人具有启发性,他较早意识到东方经验的重要性,并找到了这种经验的有效表达方式,作家对故事结构的用心和才华赋予了小说特殊的魅力。

  而在黄发有、杨庆祥看来,以代际划分、探讨作家创作是可疑的,这种抱团取暖的做法可能会遮蔽作家个体的独特性。比如徐则臣小说里的思考和发现,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其中有艺术的独特和坚守。从“花街”到《耶路撒冷》,评论界应该从一个更大的历史框架中去理解、探讨他的小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