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文昌作家符兴全谈长篇小说《红树》:“我要以红树写人,要以人写红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16日15:42 来源:海南日报  梁昆

  文昌作家符兴全谈长篇小说《红树》:

  “我要以红树写人,要以人写红树”

符兴全 著 天地出版社 2014年9月符兴全 著 天地出版社 2014年9月
符兴全。 文海 摄符兴全。 文海 摄

  近日,海南作家符兴全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树》通过红树林边上人家,主人公嘉英、海莲漫长曲折、富于人性的人生经历,通过主人公及一群人跟红树林的因缘关系,史诗般地展现了国家新兴航天城所在地——海南文昌独特的人文风情和山水风光,通过跌宕起伏、震荡人心的故事,展示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的撞击、交汇和平衡,融自然和人文于一体,化恩仇为大爱,吁人类大融合。整部作品:“红色”、“绿色”、“蓝色”斑斓组合;大自然融合、人世间融合、大自然和人世间融合,构成天人合一的迷人世界。同时演绎了海南寿星的人文生活长卷。

 

  文化周刊:继《大音稀声》后,您又推出了以文昌红树林生态群落命名的《红树》这样一本小说,为什么取这样的书名?

  符兴全:就在酝酿构思这部作品期间,我的工作变动到林业局来,我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管理和保护红树。在着力保护红树、用心观察红树的过程中,我也被红树感动了:红树构成的,也是个大世界,它生长在污秽险恶环境中,但出落得相当繁茂,无论夏冬涝旱都是绿油油的一大片;它们几十种树种一起生长,根茎交叉、树叶相连、息息相关、相扶相助,植物之间相互包容,根茎之间时时生活着鱼、虾、蟹各种海品,枝叶之间常年栖息着各种鸟类和蜜蜂,因而,它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群落。在深入红树的观察中,我在某一个时点突然感悟到,这红树的群落,何尝不像人类的群落,只是人类这群落有许多时候,还不像它这个群落这么良性互动和相互包容,而我构思的以嘉英嫂为主人公的这个小生活群落,多么像红树林的群落啊!于是,有关红树和人的生活故事、场景就不断地向我脑海中涌来,我思构的灵感就被涌出了浪花:我要以红树写人,要以人写红树,期望人类社会的生态也像红树的生态那样,自然、坚强、包容、长生而茂盛。于是,我就激动地把这本书的书名定为“红树”。

  展现文昌风土人情与人性美

  文化周刊:小说中的几个主人公海莲、海桑、银叶等都是以红树群落的谐音命名,有什么特别的含义?这些小说主人公有原型吗?

  符兴全:小说中有几个人物直接用红树的树名命名,如海莲、海桑、银叶,这是我觉得,这些红树的树名太像人名了,我用树名命人名,也利于人们更记得红树,也算是写作上的一种喜欢。至于“嘉英”这个名字,红树中最主要的品种叫“加定”(海南话),学名叫“正红树”,枝软叶厚,根茎发达,根须像竹笼罩一样直扎海底。这种红树最有顶风挡浪,抗拒海潮,保护村庄的功能,它就像我们千千万万普通的民众。我就用“加定”的谐音 “嘉英”,以寄托我对这种红树的喜爱,也寄托我对以“嘉英”为代表的广大农村妇女的崇敬。

  这小说中,起码有两个人是有生活原型的,这就是主人公“嘉英”和“海莲”。嘉英的生活原型就是我母亲,她在抗战时期支持共产党游击队,被人告密被日本人抓进琼海长坡的监牢关了半年,受尽各种酷刑但不招认一个共产党,后被长坡墟开咖啡铺的好人向常到咖啡铺喝咖啡的日本军官求情并且画押担保,而放出来了。她曾经帮助许多像她一样出身贫苦的人,在家乡有口皆碑。我觉得她真正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人。

  二号人物“海莲”,生活原型叫“姐娟”,是我妈和堂姑常说的真实人物,她长得很漂亮。小说就以“嘉英”和“海莲”两个人物两条走线同向又交叉发展而展开。

  文化周刊:小说跨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文昌社会与人文生活的风情画卷,在这部小说的创作中您有什么样的考量与文学诉求?

  符兴全:这种大跨度,顺时序细写的表达方式,力求较从容地细致地展现海南的,特别是文昌的风土人情和山水风光,较从容地细致地表现主人公的伟大人性和动人品格,表现各式人等的不同品格和同样拨人心弦的人性,较从容地细致地表现以红树为主体的山水风光,以及文昌独特诱人的风味饮食文化;通过这样的表现,要达到的文学诉求,正如书中封底的提示语所言:“宣示天地人心、展示文明生态”从而通过文学形象,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相融合,人与人相融合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文化周刊:小说构思了多久?你是怎样将历史大时代与文学典型的刻画交融一体的?

  符兴全:从小说构思到写作,有八年时间。2003年,我在《空白》一书中发表了一篇长散文《人——母亲说的故事》,讲了母亲及与母亲相关的六个富有人性的故事,获得本省评论界高度赞赏。这可说是《红树》这书的胚胎,此后,母亲及其相关的故事就不断在我文学构思的母腹中发育,到2010年的一天,排港村村委会主任向我讲了一个故事:抗日时期的县委书记朱侠,就驻扎在这片红树林中,村人常给他送信送饭。这时,我的灵感好似一下子接通电流,“海莲往红树林里给县委书记送信的情节场景一下子在我脑海里展现出来了。“红树!我这小说应该是红树!”用红树林把孕育在我腹中的人物串连融合起来。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人和自然交替交融,相辅相成的场景,人们善待自然,自然回馈人们,人们破坏自然、自然惩罚人们,这样的场景一幕幕地呈现出来。小说于2011年底构思成型,至2013年5月完成初稿。

  文昌的清明上河图

  文化周刊:《红树》这一小说的社会意义何在?它对今天的生活有怎样的启示?

  符兴全:罗保铭书记在2011年全省传达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上,提出推动海南文化大发展,要 “充分挖掘海南独特的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和现代时尚文化,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观赏性相统一、本岛居民和中外游客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我读了很振奋,我正在构思的《红树》,不正是这些文化相结合吗?

  它对今天生活的启示有几点:主人公的坚强、仗义、善良、仁慈、大爱、宽容;其他人物从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芒;一个寿星的长寿要素:人的坚强、勤劳、善良、良好的生活环境、儿媳子孙的孝敬;人对自然呵护,自然对人回馈;人对自然破坏,自然对人惩罚。所有这些,对现实社会,是很有启示的,这正是中国社会正在唤回和追寻的主流意识。

  文化周刊:有人评价《红树》这部小说是传统与现代文学手段的结合,有《百年孤独》与“清明上河图”的影子,您怎么看?

  符兴全:书的写作手法,是本人较熟悉的传统现实主义手法。把这本书读出“文昌的清明上河图”感受的,是我的书友们特别是文昌的何其雅先生,这是我写作时未想到的,对这个评价,我很认可。至于有《百年孤独》的影子,我不敢当,那是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不过,把一部文学作品读出多种味道取向,那似乎是作品成功的一种证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