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视野声音 >> 正文

土家族“非遗”如何进行产业开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10日11:17 来源:中国民族报 包泉万

  土家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除了摆手舞、 茅古斯舞等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外,土家族的织锦技艺和吊脚楼营造技艺、丰富多彩的年俗以及民族民间文学等,也都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家族“非遗”项目,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开发方式。

  核心技艺不能丢,“旧瓶”可装“新酒”

  土锦是中华名锦之一,技艺奇绝,品相高古,内涵丰富。早在1989年,土锦就曾作为国礼馈赠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及其夫人。同年,在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上,土锦荣获金奖。

  1957年,土家族织锦技艺与产品被正式命名为“土家织锦”。改革开放后,湖南省龙山县创办了民族织锦厂,聘请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为顾问。2006年,土家织锦的国家级传承人——龙山县的黎成凤开办了土家织锦工艺厂,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她的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国家收藏,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根据以往的开发经验,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开发利用,一定要有效传承核心技艺和固有的文化内涵,保持工艺流程的整体性、核心技艺的真实性。在此前提之下,适当利用新材料,采用新技术,革新传统生产方式,批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吊脚楼营造技艺的开发,不只是民族建筑技艺的传承,更关乎土家族民俗文化的存续问题。吊脚楼是土家族的标志性建筑形式,与其相匹配的并不只能是传统的家具设施和生活方式。吊脚楼的“旧瓶”可以装“新酒”,何况“旧瓶”也并非一定要是“粗瓷”。

  现在一些民族地区建设星级的吊脚楼宾馆,搞仿木结构,用现代材料,内部装修和设施一律现代化,这就是吊脚楼营造技艺的现代转型和升级。吊脚楼下不再设柴房和家畜家禽的圈舍,楼上的堂屋也不再作为祭祀场所,暖气或空调取代了火塘……吊脚楼仍然是吊脚楼,仍然是土家族生存智慧的体现。这样,不仅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更顺应了时代的变迁。

  抓住市场,整合土家年俗资源

  土家族年俗属于体验型和参与型的旅游资源。土家族过年时间长,形形色色的风俗和热闹非凡的活动,都令游人留连忘返。但目前,土家族地区的旅游业大多处于观光初级阶段,未能通过整合、打造和包装,开发出年俗文化的专线游和主题游。不过,这一项目的前景是相当乐观的。

  把土家年推向市场,首先要整合年俗资源,去粗取精,淡化祭祀性,强化时尚性,突出互动性。游客来过土家年,既要让游人享受宾客待遇,例如接受宴请、观赏展演、品尝年俗食品等,又必须给游人“反宾为主”的机会,比如亲自参与杀年猪、磨豆腐、打粑粑、插柏梅等活动。

  年俗文化市场还将带来连锁反应。一方面,游客必将大量采购土家族当地土特产,另一方面,当地人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建立友谊,可能吸引他们前来投资。当地有关部门不妨有针对性的、有选择的特邀某些地区、企业、个人前来欢度土家年,以此为契机,抓住市场机遇。

  民间文学的深层开发需复合型人才

  土家族的“非遗”项目中,民间文学有三种,即哭嫁歌、梯玛歌和酉阳古歌,这些民间文学往往集歌、诗、乐、舞为一体。对于以“内容为王”的文化产业来说,这是一个富矿,开发潜力巨大。但目前,其产业形态仅限于个别旅游景区的相关展演。

  土家族民间文学的深层开发,亟需既有经济头脑,又有文化智慧的复合型人才。湘西龙山县梯玛歌国家级传承人彭继龙成立了表演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也受到群众欢迎,常年活跃在湘鄂渝等地,使梯玛歌得到传承和发展。但这样的例子还太少。土家族民间文学的产业开发,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