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诺亚》剧照
估计电影《诺亚》里的主人公诺亚将成为澳洲硬汉拉塞尔·克劳塑造过的最为失败的银幕形象,而且就目前 看来,没有之一。看着笃信造物主的老好人诺亚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一样在银幕里上蹿下跳时,没有人不怀念那个备受精神分裂折磨的纳什教授,或者内心徘徊挣 扎如丹麦王子一般的角斗士马克西姆斯。事实再次证明优秀的艺术形象必须脱胎于优秀的剧本,脱离了角色的文本塑造而空泛地谈论表演是没有意义的。
不 光是主人公诺亚,可以说本片全部的人物塑造整体沦陷。看着诺亚的妻儿老小、伙伴敌人在史前时代脏兮兮的恶劣环境里又哭又笑,追逐厮打,我脑海中不由跳出三 个字——“别闹了”。按说诺亚的家人拢共就那么五六个,把他们都写出彩来,对于拍出过《梦之安魂曲》和《黑天鹅》的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也不该是什么太难的 事。可不知道为什么,这几个人物都像被抽空了思想和情感的玩偶,语言动作十分僵硬不说,对爱情亲情的表现也完全不能融入,导致整体情节推动毫无说服力。
《诺 亚》的故事取材于众所周知的《圣经·旧约》里关于诺亚建造方舟带领家人和动物们躲避天谴的章节。庞大的方舟、滔天洪水和史前光怪陆离的风光与生物构成了一 部大片必备的重要元素,再加上圣经的背景,电影不用看,兴奋点已然不少。主创需要做的首先应是给影片定位,究竟是拍成气势磅礴的场面电影(比如《宾 虚》),还是想更多地融入一些作者对于宗教的思考与质疑(比如马丁·斯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很遗憾,手握一把好牌的达伦最终把影片拍得让人昏昏 欲睡。我们看得出他拼尽全力避免让影片流于表面,不仅想要在大场面的框架里塞进尽可能多的思想和情感,甚至要把本来简单的人物关系折腾得如莎翁戏一样纠 结。可惜,影片的最终呈现没有给我们带来丝毫惊喜,除了人物故作深沉的表情与念白,我们看到的只是虔诚的诺亚既生硬又无趣的关于信仰的说教,再有就是诸如 少年诺亚听到父亲教诲,成年后再转述给儿子这种连如今的香港电影都不好意思再用的烂俗桥段。
影片中几处对于情感的处理更是降到了学 生水准。比如做梦都想找个女朋友的诺亚的儿子罕遇到了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少女纳尔,顿时陷入爱河。最后竟然因为父亲没能救出纳尔而迁怒于他,甚至帮助父亲 的敌人。这种傻小子的作为既不能博取观众认同,又对深化影片主题没有丝毫贡献,只能让人怀疑是编剧为了拼凑戏剧冲突而刻意为之。最雷人的一幕出现在影片结 尾,既没头脑又一根筋的诺亚,偏执地认为人类不该继续存在,进而一意孤行地想要杀掉刚刚降生的双胞胎孙女。眼看就要得手之时却又毫无征兆地放下屠刀,亲吻 了孩子们的额头。导演如此处理似乎是想要点出影片的主题,即诺亚的人类情感最终战胜了超然的信仰,与此同时人类的原罪也获得了谅解。但是,这样的处理实在 太过矫情,而把人类之爱作为影片的最终落脚点,又似乎使得诺亚方舟的故事乃至影片本身都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掌控大场面的高手如迈克 尔·贝和罗兰·艾默里奇,他们都深谙避重就轻之道。他们明白作为类型片的大场面电影本身已经力道十足,只需要一点点浅显易懂的情感调料和一位个性鲜明的主 人公就刚刚好。可第一次拍“大片”的达伦,好像对于钻出艺术电影的象牙塔感觉周身不适,老觉得不把人性拍得复杂点就不够档次,最后不但预期的设想完全没有 达到,反而由于人物关系搭建失败,使得整部影片沦为空洞的说教与乏味的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