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长剧是困难的(徐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09日10:40 来源:北京日报 徐 江

  

  《甄嬛传》剧照

  《与狼共舞》剧照

  《雪豹坚强岁月》剧照

  增肥:大势所趋

  电视剧集正在悄然往超长篇幅发展。这是新世纪以来,尤其是 2010年以来的一个“大势”。2000年以前,长剧是以20集为标准长度的,像赵宝刚的《东边日出西边雨》、尹力的《无悔追踪》,长度都是20集。达到 或接近30集,便可称作是“大制作”,比如《编辑部的故事》(1991年)、《永不瞑目》(1998年)、《还珠格格1》(1998年)、《警坛风云》 (1998年,续集后来改名叫《重案六组》)、《像雾像雨又像风》(2000年)、《激情燃烧的岁月》(2001年)。至于像36集的央视版《红楼梦》、 50集的《渴望》、100集的《我爱我家》、43集的央视版《水浒传》、84集的《三国演义》无疑都属于当时的超长剧集了。

  到了 2008年前后,30集大约已经成为常规热剧的一个长度底线。著名的戏如《五号特工组1》、《潜伏》、《落地,请开手机》、《身份的证明》、《誓言永 恒》、《我的青春谁做主》、《媳妇的美好时代》、《黎明之前》、《借枪》……而电视屏幕和业内口碑里的大赢家,这前后更不乏在所处年代“标配集数”的基础 上挑战更大篇幅的,如2003年的《军人机密》(43集)、 2004年的《历史的天空》(36集),2005年的《暗算》(40集)、《刀锋1937》 (48集),2006年的《新上海滩》(42集),一直到近年的《甄嬛传》(76集)、《打狗棍》(70集)。这还没有算《走向共和》(59集)那样的历 史剧和《新三国》(95集)这样的名著剧。

  剧集的长度,直接影响到电视剧的知名度。这在赵宝刚拍《过把瘾》(8集)、郑晓龙、冯小 刚导《北京人在纽约》(21集)的年代,以至于陈健、张前导《亮剑》(30集)的年代,恐怕都未必是主创们明确意识到的。但这不代表各时期业内人士中没有 自觉者和敏感者。比如最早的英达和鲁晓威,还有最初策划《警坛风云》时的徐庆东,后来做出“神探狄仁杰”和“燕双鹰”这两条产品线的钱雁秋,以及推出“五 号特工组”系列及其衍生姊妹剧集的潘军,包括现在似乎已经立志于在电视剧里做“抗战戏金庸”的郭靖宇。如果没有这些导演和制作人的支撑,热剧市场在今天的 火爆肯定是不一样的格局。

  改变历来是娱乐业的主旋律,即便是在长度上最稳健的导演,恐怕也无法回避长度所带来的诱惑与风险。毛卫宁 2002年推出成名作《誓言无声》,长度还只是20集,现在拍《平凡的世界》却已悄然攀升至58集。内容当然是决定因素,但趋势也已无法避免。更稳健资格 也更老的赵宝刚,最近的一部《老有所依》也已经拍到了41集的长度。这种改变已经是影像和资讯市场提出的行业性要求,而不仅仅是某个导演和制片方的野心 了。当个别心细的观众注意到2014年黄文利、傅程鹏、程愫的两部《与狼共舞》独占众多频道,第二部又比前一部“涨”了6集时,他们可能料想不到,半年后 由《雪豹》的原制作公司推出的翻拍剧集《雪豹坚强岁月》,也比4年前的原作涨出了6集。消化投资的需要,满足观众对新剧情的期待,都是正当的理由。但更关 键的也许是——时代变了,播出平台对剧集的吞吐量变了,竞争对手众多的前提下,保持足够的时间长度,已是赢得生存空间最稳妥的选项之一。当然长度也会带来 额外的负担,那就是成本上的压力。

  补钙:势所必然或“登天之难”

  影视是烧钱的生意,成本上的压力,永远存在,也永远会随着时间水涨船高。那么,投资方或制作人回收成本的信心来自于哪里?剧情、主演和导演、编剧的号召力,当然都有,但最关键的还是它们最后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开播后口碑对于收视率的支撑。

  超 长剧时代序幕的拉开,固然给电视剧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类型与途径,但这一切如果没有观众的耐心,会瞬时化为泡影。怎样留住看剧者的耐心,演员精彩的发挥, 剧情出人意料之外,对生活逻辑的遵循,以及剧集制作所抵达的审美高度,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郑晓龙《甄嬛传》既为剧集长度提供了一个分水岭式的坐标, 也为超长剧集的品质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范本。

  我们知道,电视剧作为大众娱乐产品,历来不是以文化上的严肃性和世界观上的严谨性著 称的。改编自同名流行小说的《甄嬛传》,当然也带有这方面明显的烙印:一个善良的女人在通往不善良人生高峰的路上所有经历的一点一滴(当然,她必须很无 辜),皇帝的所有女人都在钩心斗角,皇帝歹毒而阴险地对待自己几乎所有的家人,皇帝宠爱的每个女人,都在心底暗暗给陛下准备了一顶绿帽子……这大约是所有 宫斗戏的核心主题,充满了腐朽的东方价值观和人生负能量。但《甄嬛传》在主人公人性变换节点的情节处理上、演员在角色个性的诠释上、影像在对宫廷礼仪以及 服饰、道具的呈现上,都有着审美性的追求。这种追求有时甚至会在吸引力上盖过剧中角色所传递出的负面信息。

  有一些观众看《甄嬛 传》,显然是带着看“宫廷版《红楼梦》”的心理去欣赏的,正如十多年前,人们带着“看民国版《红楼梦》”的心理去欣赏《金粉世家》一样。以女性群像为主体 的古典故事,其背后的依托绝大多数都是人们的“红楼情结”,这是无论清代的伟大小说《镜花缘》还是今天的古装电视剧,都无法回避的。它既证明了曹雪芹的伟 大,也揭示了中式受众心理在“审美”这一维上的重要民族性母题。而在情节和热闹背后,找到作品暗合于民族性的审美、伦理和价值观的因素,历来是成功影视的 必修课。从这点说,《甄嬛传》远超出了一般的“宫斗剧”,让美冲淡了些许俗气。对于这部戏而言,美成了它情节之外的“钙”。

  超长剧 势必构成拖沓。虽说电视剧集在制作时可以预设自己的观众群,内地的电视剧观众也早经历了我国台湾超长言情剧、韩剧、泰剧,甚至二三十年前日剧、巴西剧、墨 西哥剧的磨叨训练,但置身于生活节奏日渐细碎的眼下,拖沓的剧情是否吻合生活的内在逻辑,还是难免要受到观众的考评的,尤其对于那些志在成为“时尚话题” “国民记忆”的剧目,在屈从于市场和资本引诱的同时,怎样保持住产品“正常人”的智力层次,这是每个导演、编剧和投资人都需要尽力的。这就需要每个看到问 题的人,具有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否则市场的蛋糕再大,也会有吃到“发霉那一块”的时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