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倾听民族心灵的声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10月09日09:52 来源:人民日报 布 克 耿 磊

  一出戏能否救活一个剧种?60年前,昆曲《十五贯》做到了。一个电视节目能否激活一种艺术门类?4年来,民歌风情音乐节目《歌从黄河来》一直沉着却坚定地努力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中国各地丰富的民间生活孕育了色彩斑斓的民歌,花儿、长调、呼麦、信天游……可以说有多少种活法就有多少种唱法,有多少种风景就有多少种民歌。山西更是我国的民歌大省,一曲《走西口》,把几辈人唱得肝肠寸断、泪洒衣衫。然而,多年来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民歌艺术,如何不被当今的媒介时代所淘汰?山西电视台立足本省本地的优厚资源,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创办于2011年的周播类民歌风情音乐节目《歌从黄河来》,将综艺节目的立足点从明星选秀投向了传承民歌百态的民歌手,也拓展了综艺节目的文化深度和厚度。近日,《歌从黄河来》的探索和坚持引发了学术界、音乐界人士的讨论。

  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电视荧屏不缺少综艺节目、音乐节目,缺少的是有本土文化情怀的原创类节目,原创民歌类音乐节目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音乐节目对当前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认为,民歌是民族心灵的袒露,特别是在当前中国电视文艺的生态环境趋向失衡的环境下,原创的民歌类音乐节目体现了一种难得的文化定力和文化自觉。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歌这一艺术形式正逐渐式微,这个节目体现了一种“抢救”的意识。据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提供的数据,上世纪80年代能够传唱的民歌有40万首,现在竟不足2万首。李松认为,在民歌的传承和保留方面,我们面临着“一个断裂的时代”。因此,通过电视节目挖掘、展示、传播民歌文化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创造民歌歌手、创造民歌文化生态。

  然而,在寂寞中坚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如何让电视节目的传播力与好口碑实现平衡一直困扰着很多节目制作方,《歌从黄河来》也面临同样的难题。词作家阎肃在节目中担任评委,他用“穷”且弥坚、质朴可爱形容《歌从黄河来》。同时,阎肃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要有自己的定力,不要单纯为讨好青年观众而失掉中老年这一电视收视的主流人群;要实现学术性与娱乐性的平衡,不要因为强调专业性而失去了节目的观赏性;努力实现节目本身的自我循环与生长。在节目模式的升级方面,专家们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在音乐伴奏水平、歌手形象的塑造、节目内容的丰富等方面,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有观点认为:中国电视已经进入“不差钱”也“不差人”的时代。但为何引发收视热潮的总是外来的节目模式?具有本土文化情怀的原创节目为何总是难以在创意制作方面有所突破?从《歌从黄河来》到其他综艺节目,当下的中国电视屏幕大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何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正如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的导演秦新民所说,对于中国电视人来说,这是一个“集体性的恐慌”,也是一个“集体性的责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