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舒婷:写作不可能像马戏团驯狮连续不断跳过每个火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23日10:08 来源:羊城晚报 何晶
  右一为舒婷,左一为刘醒龙 彭娟 摄影  右一为舒婷,左一为刘醒龙 彭娟 摄影

  9月13日至16日,蒋子龙、舒婷、阿来、刘醒龙、施战军、王十月等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来到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参加《人民文学》杂志社等单位主办的文学采风。活动期间,作家们分别与当地中学的师生及文学爱好者见面,交流文学心得。

  作为“朦胧派”诗人代表人物的舒婷,曾以一首《致橡树》被公众所熟识。她在和中学生的见面会上说:“我感觉自己是比较幸运的,走到哪里都有一些老读者和新的小读者,这是一个作家最高的荣誉,也是最值得骄傲的。但是呢,我也认为我已经过时了,希望你们从今以后慢慢地读更多的书,成为更多作家的读者。”

  《这也是一切》

  并不是和北岛对抗

  在和洪雅实验中学读者的见面会上,舒婷感慨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出道比较早,很多小读者的爸爸妈妈都读过她的诗。但是,也由于一首《致橡树》实在太有名了,这四十多年来,尽管她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早已远远超过诗歌,但大多数读者只记得她的诗,只记得《致橡树》,至今早已听过不知多少不同版本的现场朗诵。“走来走去,人们还是把我叫做诗人,这是那个风云年代给予我的恩宠和厚待。我深感惭愧。”

  舒婷用她那带有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悠悠地回忆往事。1966年念到初中二年级,“文革”开始,舒婷被下放到闽西山区劳动,返回厦门后,她还当过工厂女工、统计员、讲解员等等。而《致橡树》和《这也是一切》,都创作于1970年代中期。

  当时,北岛经常去艾青家,读到了老诗人蔡其矫转去的舒婷的诗《橡树》,于是和舒婷开始通信。北岛转达了艾青的意见,希望将《橡树》改成《致橡树》。在这封信里,北岛还给舒婷寄去了自己写的五首诗,其中有最著名的那首《回答》,还有一首叫《一切》。“当时我还是一名工厂女工,二十几岁,也充满了梦想,我觉得他写的这一切太残酷了,所以就创作了《这也是一切》回答他。其实是朋友间鼓励的意思,表示并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还有这样那样的可能性。”舒婷将《这也是一切》寄给了北岛,这首诗1979年发表在《诗刊》上。后来很多人以为这是她和北岛的对抗,但舒婷强调说并非如此,“这是朋友之间的交流,是表达惆怅的方式,并不是对抗。”

  始终没有写出

  自己满意的作品

  自己的诗歌能够在几代人中深入人心,舒婷一直谦逊地认为这是“中了大彩票”一样的幸运事,她并不认为自己写过好诗,只是在那个时代努力过。在三个月前西北师范大学的“舒婷诗歌朗诵会”上,她就曾说:“我始终没有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而在本次交流期间,她鼓励孩子多读书,她说在当工人的八年时间,她坚持看了大量书籍,甚至坚持读字典,每天看五个生字这样硬硬地读下来。

  舒婷说,我是被《致橡树》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两只翅膀送上诗坛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创作于1979年,粉碎“四人帮”之后,舒婷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的新期待,这些期待被她写在信纸背面,“当时我一边看灯泡,一边打腹稿。”后来,灯泡厂女工舒婷将这首诗寄给了蔡其矫,蔡其矫将诗歌端端正正抄在信纸上,寄给了广州一家杂志,没想到却遭遇了退稿。

  直到今天,舒婷还清楚地记得被退稿的理由。“他们认为诗写得太低沉晦涩,不符合一个青年女工的感受。”当时舒婷对这样的理由很不服气,“我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又把这首诗和其他几首一起,寄给一直写信向我约稿的《诗刊》的邵燕祥老师”。后来,这首诗和《这也是一切》一并刊发在《诗刊》上。在诗作刊发之前,她还收到了邵燕祥的来信,说是因为版面的原因,撤了别人的稿件后也只能安排下两首,其余几首诗让她投向别处,不要耽误了。“到今天我还保留着这封信,邵燕祥老师的那句‘不要耽误了’,让我很感动。”

  我们可以提倡文学

  也要支持更宽阔的精神享受

  舒婷喜欢和作家朋友们开玩笑,也喜欢漂亮的衣服、精致的饰品,但她始终不愿意接受记者专访,说这是原则,十多年没有破过例,“请你们放我一马。”或许是她不愿意再谈诗,不愿意再谈论人尽皆知的《致橡树》,又或许是她似乎希望将那些光环和荣耀留在那个时代,将时代造就的“幸运”放归原位。她曾说:“在缺少诗歌阅读和暂停诗歌写作的情况下,我只想保持对诗歌的敬畏,保持对诗歌敬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洁身自好。”

  多年来,她一直保持低调,不希望曝光于媒体,甚至不愿意自己的照片出现在网络。连续几天的采风活动,总有热心的粉丝前来要求签名合影,舒婷首先强调不能放在微博或微信上,只能自己保存留念。她说经常看到自己的照片被裁得乱七八糟地在网上流传,很不喜欢。

  有读者问舒婷,怎么看待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她说自己很少看国产电视剧,但知道电视剧《相思树》用了《致橡树》整首诗,整部剧的精神也是以这首诗作为主题。“编剧还曾很想把电视剧的名字改为‘致橡树’,但是我没同意。他又说想把‘致橡树’作为电视剧的主题,我也没同意。可后来电视剧还是出来了,于是我通过中国作协的权益保护委员会去要个说法,后来他们道歉了,付了一些钱,但都已经播出来了,所以也就算了。”她说这是在电视剧里硬硬地塞进一点文学,“我很不幸地被塞进去了”。

  舒婷说,如今的世界非常宽阔,读者不再像早年的他们一样,只能看文本,读诗歌小说,读报纸副刊。“我们不能要求现在的大人和孩子只懂文学,精神享受的范围变得更大了,这是进步,每个人可以去寻找、吸取自己所喜欢的,所能够理解的,所能够接触的精神享受。我们可以鼓励提倡文学,但我们也应该支持和相信,更宽阔的精神享受是社会发展的必须,这可能是我的偏见。”

  谈到几十年来的写作,舒婷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会停止写作,比如结婚生子,因为带着一个非常娇气的孩子,我停了五年没有写。又因为另外的事情,我又停了五年。”她认为,写作和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一个抛物线,都有高峰和低谷,“人在停滞的时候,并不会停止吸收营养,他会阅读、观察、积累新的东西。写作不可能像马戏团的驯狮,连续不断地把每个火环都跳过去。他可以休息,停一停、想一想,再出发。”

  舒婷 

  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居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进入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现任福建省作协副主席、厦门市文联主席。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真水无香》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