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小成本制作表现的“真我”与“真实状态”

——电影《德吉德》监制手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9日12:14 来源:中国民族报
影片《德吉德》中的女主人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小羊羔,细节震憾人心。资料图片影片《德吉德》中的女主人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小羊羔,细节震憾人心。资料图片

  ■  要改变民族电影作品的边缘化状况、打入电影市场中心,要从几个方面着手。比如,神话题材的大制作,要用民族特色进入中心,赢得观众;中小成本制作,要在思想境界、艺术水平、文化深度上取胜,《德吉德》属后者。

  ■  《德吉德》是一部真诚的电影,表现出“真我”与“真实状态”。这是有感而发,缘于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雅各布对中国电影的一句坦言,他说:“中国影片缺乏真我和真实状态。

  蒙古族题材的电影《德吉德》,导演卓格赫请我做监制。卓格赫以前曾执导过电影《成吉思汗的水站》、《蓝色骑士》等。在历届北京民族电影展的推介中,他执导的片子很受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和各国记者的偏爱。《德吉德》曾参加2013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本遴选,当时在几百部剧本中,是得票率最高的。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剧本,推荐它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第一批规划。

  我认为卓格赫的电影更容易为欧美观众看懂。比如《蓝色骑士》,把转型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的危机感,突出体现在父与子的“代沟冲突”中,以寓言的形式讲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碰撞,鲜明地表达了一个时期少数民族电影思虑和忧郁的气质。

  曾应邀参加过民族电影主题论坛的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阿兰德·百里克说,他将自己拍的一部反映蒙古族“呼麦”音乐的纪录片,取名为《成吉思汗的蓝调》,就是为了让欧美观众看得懂。用欧美人熟知的“蓝调”音乐代指蒙古族音乐“呼麦”,是很巧妙的。这与《蓝色骑士》的片名异曲同工。蓝色表示忧郁,这类片名的翻译不会产生“文化折扣”,反而会有效地沟通中西方观众,引发共鸣。

  拍《德吉德》是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升级版”进行一个探索。多年来,我们在民族电影的推广中,听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主要认为现在的民族电影作品,一是缺少对未知生活的浪漫想象,多为已知的怀旧与忧虑;二是类型化与现代性不足;三是拍摄手法陈旧,机制落后。

  要改变民族电影作品的边缘化状况,打入电影市场,要从几个方面着手。比如,神话题材的大制作,要用民族特色进入中心,赢得观众;中小成本制作,要在思想境界、艺术水平、文化深度上取胜,《德吉德》属于后者。为此我们认真研究借鉴了几个样本:蒙古国女导演达瓦·宾巴苏伦执导的《哭泣的骆驼》,以及梅尔·吉布森的作品《启示录》等。

  《哭泣的骆驼》是一部让人心灵流泪的影片。当春天来到了草原,也迎来了一年中骆驼产崽的时候。一只母骆驼难产,两天后艰难地产下一头非常罕见的白色骆驼。可母骆驼视这个小生命为异类,不给它喂奶。牧民一家想尽了办法,可母骆驼的母爱仍未被唤醒。牧民让两个孙子穿越沙漠,请来一名乐师。乐师对着母骆驼拉起悠扬深情的马头琴,蒙古妈妈唱起充满爱意的“劝奶歌”。音乐和歌声从清晨到日暮,母骆驼终于被感动,它流下晶莹的眼泪,开始用乳汁喂养濒临死亡的小骆驼。

  这部介于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电影,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而后风靡德国、加拿大、意大利等欧美国家,仅在欧洲的票房就超过了4000万欧元。这部电影的巨大成功,使中国的蒙古族编剧、导演惭愧不已——因为这个故事他们耳熟能详,内蒙古阿拉善盟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孤独的白驼羔》,讲述的就是这类故事。但国内的编剧、导演没有想到去创作、拍摄这样的题材,也许其中还有着某种情怀的缺失。

  过去很多人喜欢用所谓鲁迅说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来评价民族电影,其实这对民族电影创作是一种误导。鲁迅没说过这话,他的原话是“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这话有几层意思:要有地方民族印记、不是皮毛的;一定是民族文化精华,经过美学加工的;必须包含世界性认同。就电影作品而言,要能够抵达心灵深处,进而抵达人类文化的深层,这样才能引起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经历的人的情感共鸣。

  电影《德吉德》的创作,尝试了故事片与纪录片打通的手法,讲述了一个蒙古族牧民在一场暴风雪中,与羊羔、与狼,还有丈夫、女儿之间发生的故事。在草料、奶粉都已断绝的时候,女主人德吉德敞开母性的乳房,一个给孩子喂奶,一个让小羊羔来吸吮……这在牧民中是很自然的事,但在影片中却成为由人性升华至神性的美学闪光点。这部影片于2014年摄制完成,主要演员由草原牧民担任。在新片推介中,我曾写了一段推荐语,评价此片是一部真诚的电影,表现出“真我”与“真实状态”。这是有感而发,缘于戛纳电影节主席吉尔·雅各布对中国电影的一句坦言,他说:“中国影片缺乏真我和真实状态。”

  《德吉德》作为一个探索性的习作,开启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升级版”的修行之路。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举行的看片研讨会上,专家、艺术家们对这部影片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片最大的成功,在于创新了电影语言,并用纪实的手法还原了真实的草原生活,细节震撼人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