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少儿 >> 理论研究 >> 正文

怎么评价“日本迪士尼”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5日09: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 萌

手冢治虫和他笔下的角色们手冢治虫和他笔下的角色们

  从制作时间上来看,尽管并没有担任导演,但《某个街角的故事》确实是手冢治虫担任制片人的第一部动画作品。从风格上来看,《某个街角的故事》隶 属于手冢若干实验动画中的一部。较弱的故事性、柳原良平式的平面化美术风格以及模糊的隐喻,导致《某个街角的故事》只能算一部美术风格上略有特色但并不能 调动起观者观影兴奋点的实验性作品。

  除了一个女孩和一个穿皮靴的军阀式角色,故事的主角统统是“非人类”。海报、街灯、玩偶熊、飞蛾、桑树和老鼠等等,这些看似毫无联系却出现在同 一故事中的角色,构成了这部情节不紧凑、角色间联系不紧密的作品。然而又不能用诗化的标准来评价这部影片,因为无论是高潮时的战争,还是在战火燃烧中翩翩 起舞的海报,这些元素都没能带来更多的感动。

  这部作品和《铁臂阿童木》的第一集是同时制作的,也就是说,一间制作公司同时进行着实验动画和商业动画系列片两个大项目。

  作为日本漫画、动画史绝对不能绕过的人物,手冢治虫常被冠以“日本迪士尼”、“动画漫画教父”这些头衔。然而,针对“手冢对日本漫画、动画发展的影响”这一丰富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并不能用几个头衔来简单粗暴地加以概括。

  因为对医生的救助充满感激从而踏上学医道路,手冢一上大学便投入到自己真正的兴趣中:漫画创作。在手冢创作日记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一整天都在 画《遗失的世界》”。在漫画领域,他的独创性贡献功不可没。受到同时代外国插图小说《他对她错》的影响,手冢将电影式的构图方式引入漫画,使之成为和传统 剧画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同时,手冢的创作引入戏剧性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性情节,使漫画不再是那种插科打诨的小儿科式的东西。

  1956年,手冢加入了东映动画公司。由于“无法忍受和大公司的合作”,以及抱有“强烈的想制作属于自己的动画”的愿望,他在20世纪60年代 初成立了虫制作公司,意为“永不凋零”。当时,东映是真正以“日本迪士尼”为目标而进行创作的公司,力图制作出动作柔顺的精美动画。而虫制作公司的制作方 式将向整个动画产业扔出一颗巨型炸弹。

  为了节省成本,虫制作公司开始采用“一拍三”的方式绘制动画。一般来说,动画每秒有24帧,就是24张画面,即所谓“全动画”。为了减少高昂的 成本和庞大的制作团队,一些创作者将每秒24张画面缩减为每秒12张画面(每张画面重复拍摄2次,即“一拍二”)、8张画面(每张画面重复拍摄3次,即 “一拍三”),并创作可重复使用的动作库(即“动作循环”)。上述制作方式也被称为“有限动画”,始见于美国联合制作公司(UPA)。

  在动画发展日趋成熟的今天,我们自然不能针对“全动画”、“一拍二”和“一拍三”进行简单的比较,换言之,并非帧数越多越好。在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有些动作和特效的绘制使用“一拍三”反而比“全动画”要干脆,这才是恰当的评价体系。

  然而,今天日本动画形成的Anime(日式动画)风格,追究其根源当然始于手冢,但并不能说这就是他的功绩。

  “动画应该以讲故事为主,稍微动动就行”——虫制作公司以漫画作品改编动画为主,手冢的目的其实是以低廉的成本,将故事以可播放的形式展示给大 众。换言之,就是剧情第一,动作无所谓。但在其他场合,手冢也曾明确地表示过“还是要尽力制作全动画”。不过,手冢还是将复杂的剧情引入动画,使得动画不 再局限于杂耍和逗笑;同时还开拓了漫画先行、动画随后的制作模式。

  尽管不是有意为之,但虫制作公司还是为日本动画产业开拓了新的可能性,但Anime(日式动画)风格其实是在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慢慢形成的。

  简而言之,手冢治虫在漫画创作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在动画领域,他其实是带着“制作具有故事性的幻灯片”这种心态来创作动画的。这也难怪为什么许多动画人对手冢的评价褒贬不一——他为动画产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一度将动画片变成了廉价的消费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