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资讯 >> 正文

青少年美育:“一方敲锣”变为“众人擂鼓”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1日13: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黑 莓

  国家大剧院牵手小学

  青少年美育:“一方敲锣”变为“众人擂鼓”

    9月5日,北京校尉胡同小学合唱音乐课 9月5日,北京校尉胡同小学合唱音乐课

  这是一堂特别的“开学第一课”。9月1日,随着著名指挥谭利华扬起指挥棒,《蓝色多瑙河》、《爱的致意》等经典乐曲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流淌,现场1000余名孩子沉浸其中。国家大剧院用最美的乐章,为北京市校尉胡同小学与自忠小学的孩子们拉开了新学期的序幕。

  国家大剧院成为学生艺术大课堂

  今年5月15日,北京市教委宣布全面启动“首都高校与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工作”。从9月1日起,首都25家高校与社会机构“联姻”12个区县的140余所普通小学,将小学生素质教育由过去学校势单力薄的“独唱”,变成气势磅礴的社会“大交响”。国家大剧院正是参与其中的社会力量之一。

  艺术机构联姻基础教育,国家大剧院精心设计了一套完备的实施方案,在学校美育“歌、乐、舞、剧、戏、书、画”等各个板块全线铺轨,纵向上覆盖小学所有年级,横向上涵盖多个艺术门类,从而塑造艺术普及的立体发展模式。

  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所做的艺术普及,既不是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也不是纯研究性的学术探讨。我们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高水平、高品位的艺术去感染青少年,同时培养未来的观众、艺术家。”

  据悉,国家大剧院计划每年为两所“艺术基地学校”提供近600课时的艺术课程,同时最大化盘活剧院的艺术资源“宝矿”,广邀活跃于舞台一线的艺术家和业内资深专家,走进校园,直接参与部分课程的教学。此外,未来国家大剧院还将邀请孩子们走进剧院,观摩高品质的彩排与演出,参观艺术展览、体验艺术活动。

  著名教育学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国家大剧院与小学校的牵手,不仅可以促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解决学校艺术师资缺乏的难题,“对孩子而言,这也是极为宝贵、极为难得的艺术启蒙”。

  良性机制为“滴灌工程”护航

  能够把“开学典礼”放到国家大剧院,自忠小学校长王淑明激动地称“这是从未想到过的创意”。“这是教育精神的回归。”王淑明相信,通过院、校协作共建,资源共享,必将形成育人合力,让学生吸纳美、享受美、创造美。

  对于青少年艺术普及,社会有需求、家长有期待。艺术机构做艺术普及,如何形成体制机制,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熊丙奇就指出,合作需要落到实处、细处,“要着力于建立长效机制,规划长远的合作”。

  事实上,国家大剧院从运营之初就确立了高雅艺术“滴灌工程”的持久战。滴灌,是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在艺术普及教育中提出的概念,每一次“滴灌”虽小,但日复一日,终会在人们心灵里生根发芽。自2008年成立以来,国家大剧院不断走出去,在各类公共场所推广公益演出,更相继创立了周末音乐会、经典艺术讲堂、青少年艺术周等艺术普及的独特品牌,每年举办近1000场次艺术教育演出和活动,将艺术普及的涓涓细流汇成源源不断的河流。

  此次建立“艺术基地小学”,将艺术普及教育和青少年基础教育结合,是国家大剧院艺术“滴灌”的又一次创新,也是国家大剧院将艺术机构功能进一步拓展的深刻体现。事实证明,艺术普及若想取得切实成效,既要注重空间覆盖,更须持之以恒,并整合多方资源建立渠道、平台和制度,最终形成一种机制。当艺术资源成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当艺术普及成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剧院与城市、剧院与社会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并且能在城市建设、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力量与基础教育形成联动

  陪孩子一起欣赏完精彩的开学第一课后,校尉胡同小学的学生家长刘芳十分欣喜,也对“艺术基地小学”的前景充满了信心。“这种艺术教育模式,一定能培养起孩子‘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培养起对美与丑的识别能力。”刘芳说。

  在这个方面,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纽约大学艺术专业的留美归国硕士董锐蛟介绍,在美国、英国等国,从小学1年级到高中3年级都有一套完整的艺术教育课程,“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孩子们基本能达到自编自导自演的水平,甚至有些孩子都能写剧评”。在中国,艺术教育也应该在孩子们的基础教育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显然,让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就是要为青少年美育引入优质资源,变“一方敲锣”为“众人擂鼓”,充分发挥全社会资源在美育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这是基础教育全面应对社会变革和社会需求的一种新探索,是拉动小学美育短板,促使社会力量与基础教育联动和互动的一次新展望。这一次,国家大剧院再度成为可贵的先行者。

  虽然才刚刚“破题”,但各方在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社会力量参与美育发展工作,绝不仅仅是艺术机构的专业延伸,也不是以简单技能、技巧传授为主旨的单一教学活动,更不是针对培养少数特长学生发展的专项教育。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赵洪指出:“艺术机构在进行艺术普及时,应该摒弃功利心,尊重孩子的兴趣,将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情商作为最终追求。”

  “我们希望通过高雅艺术的滋养和‘滴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提升下一代综合素养,促进下一代全面发展。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要还他们一个金色的、有质量的童年。”陈平表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