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春 >> 新闻 >> 正文
新华网南京8月28日电(徐婕)他被媒体和评论界称为“青春写手”、“灵魂作家”;他14岁开始就大量创作发表作品;他有一段人走边疆的峥嵘岁月;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依偎》日前在韩国荣获“亚洲青春文学奖”;他一直坚信爱情和文学都应该是纯粹的……他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丁捷。
近日,丁捷做客新华访谈,和网友畅谈他的小说《依偎》和他对爱情的理解。
作家丁捷做客新华访谈
问:《依偎》江苏文艺版上市两个月就卖到脱销需要加印,韩国出版的《依偎》也在热销,这是意料之中的吗?请问一本纯文学的作品,又是纸质书,在如今这个时代竟然走俏,《依偎》里到底有什么魔方?
答: 《依偎》最初在期刊上发表,发表后,先是一些文学圈子的师长和朋友反馈了很高的评价意见,莫言为《依偎》题写了作品名。苏童对《依偎》有很好的评价,亲自 为作品撰写了推荐词,说是“把坚硬的死亡写得极其柔弱,把柔软的爱情写得无比坚硬。是一部灵魂之作”。著名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汪政认为“《依偎》是当 下不可多见的美丽长篇”。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江苏文艺出版社相继推出《依偎》的单行本,在市场上反应也不错,不光是年轻人喜欢,很多中老年朋友,认为这 部作品“唤起了对青春的记忆,以一种新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修复了内心深处曾经的创伤”。韩文版在韩国上市后,图书在韩国最大的连锁书店教保文库热销,韩国 年轻人一样很喜欢。我认为,《依偎》呈现的爱情是超纯度的爱情,也是一种极其冷的爱情,它基于一定的岁月沉淀,基于青春里破碎的部分,基于完全拒绝世俗的 姿态。这样的爱情,是所有年轻、纯洁心灵追求的硬通货。一时的社会浮华,不可能完全扼杀掉爱情的本质。《依偎》不去迎合漂浮的东西,最终在年轻人的心中胜 出。
问:之前《依偎》这部作品被引入韩国,受到韩国年轻人的追捧,我们知道还被亚洲青少年文化联盟推荐进入了“亚洲青少年必读书目”,并获得“亚洲青春文学奖”。现在韩剧在中国盛行,比如《来自星星的你》,您看过吗?有没有这样的计划把《依偎》改编成电视剧本?
答:我没有看过完整的韩剧,对韩剧不敢评价。任何一种文艺风行,都有风行的理由。据说我国的电视观众很喜欢韩剧,甚至韩国的音乐、舞蹈和服饰,都喜欢。我偶尔看一两集韩剧片段,发现他们把节奏做的很慢,展示了一种缓慢的、真实的、和融的生活。韩剧不像国剧这么急躁、这么虚华,这是韩剧的魅力。《依偎》在韩国受欢迎,我想就是因为其情感浪漫、纯粹,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依偎》对世俗的拒绝,对生命的深度追问。所以,我想象韩剧里面一定有这种东西。至于《依偎》是否改成影视剧,这个不好说。一般作家本人没有能力和精力来做这件事。《依偎》的商业价值并不显见,需要被一个纯粹的导演或制片人发掘。“依偎”的故事被我的文字驾驭到极致,它并不通俗,因而用其他艺术形式也不太好驾驭。
问:我们知道,《依偎》这部作品华丽,浪漫,也有些悲情,业内把《依偎》称为“灵魂之作”,您本人是怎样定义爱情的?您在年少时憧憬的什么样的爱情?您对正在经历爱情困惑的人们有什么建议呢?
答:爱情是两个平等的生命相依相偎。现在人怀疑爱情存在的真实性,是因为爱情的纯粹性和软弱性,要求它产生于具备爱情能力的心灵,维护于适合爱情生长的环境。这两个条件不具备,根本不要奢望爱情。自己心灵不干净,却指望别人给其干净的情感;空气很龌龊,却要求走一路鞋子还亮得照得见影子,这可能吗?我写《依偎》,是要说:想要真爱,要么净化自己的心灵,要么换一个世界吧!
我年少时似乎都没有想过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更没有幻想过用爱情作为手段来解决物质问题,满足世俗需求。我们从好感出发,进入相互理解和体恤对方,然后才开始自然低了解到彼此的物质境况。我们是懵懂的,感性的,最终情感本身也是顺利的,美好的。
刚才说过纯粹爱情产生的两个条件,世俗环境和自我内心。一代两代人很难完全净化社会环境。我们的社会实用主义文化泛滥,几十年来,相亲都有一把刷亮的尺子。什么身份吃香,我们追慕什么,我们一代代人追慕过英雄、军人、贫农、国家户口、创业家、公务员,目前进入全面追钱追老板的“非常勿扰”时代。这些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如果年轻人失去自我,跟着这种浪潮趟,找到真爱的概率不会太高。年轻人一定要培养独立的心灵,这个心灵应该是去功利的,温暖的,清澈的。首先要擦亮自己心灵的镜子,不要过多的照耀对方浮华,这样才能照见别人的品性,别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