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再现历史现场的风云激荡(梁鸿鹰)

——观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0日10:43 来源:解放日报 梁鸿鹰

  在我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创造历史的邓小平形象总是与三落三起、恢复高考、否定文革、平反冤假错案、召开科技大会、国庆35周年大阅兵等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作为改变了亿万人民命运、扭转了国家方向开辟了中国发展新道路的一代伟人,都是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定位清晰、具体而微地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个转折期的浪潮激荡,为不平凡历史留下一份独特而深沉悠长的见证。

  形象而令人信服的诠释

  这份见证之独特首先在于重现了共和国当代历史上一段不可重复风云现场的辉煌与艰难。由于“文革”的错误,我国思想文化万马齐喑,经济达到崩溃的边缘,“四人帮”虽已经粉碎,但“左”的思想仍然束缚着人们头脑,阻碍着每个领域的发展,当时刚走出历史雾霾的中国人民,在百废待兴的满目疮痍中,呼唤变革、期待复兴,期盼出现一位伟人能够带领祖国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邓小平的复出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走到历史十字路口中国的最急迫呼声,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对这种历史必然性作了形象而令人信服的诠释。

  邓小平早年即追求共产主义理想,回国投身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屡建奇功,社会主义建设担当重任,他的信仰、功勋、才干在历史发展中造就,他本人也全身心地参与了历史的创造,该剧以宏阔视野展示了一个伟人推动时代巨变的全部丰富性,反映了中国历史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邓小平所显示的领导力量,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他的坚定信念、果敢决断和非凡智慧,他敢于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解放思想、打破坚冰,高举实事求是大旗,发起真理标准讨论,推翻“文化大革命”加在老干部身上的一切的冤、假、错。他的胆识和摧枯拉朽般的气魄,来自丰富的革命经验、长期的革命历练,来自他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那样,邓小平真正“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当我们沿着历史进步的轨迹跋涉到现在的时候,当我们享受着前人的创造心安理得的时候,当初的艰辛可能不会轻易进入我们的思绪,这部电视剧则把历史进步中每个优秀分子在领袖带领下的倾情付出呈现了出来。

  闸门开启、诗意喷发

  观看这部作品的欣喜在于,它让我们一次次回到那个难忘年代的现场,回到摆脱思想束缚、释放精神能量的历史特殊时期,郭沫若的《科学的春天》、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文学艺术在思想解放中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的发挥,让人们感受到了大时代来临之时特有的思想潮流涌动、百家争鸣浓郁气氛的冲击,以及为创造一切精神成果而出现的风云激荡。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中国文化来说,那是一个很难再逢的历史机遇期,长期压抑的激情,遇到了一个闸门开启、诗意喷发的关头,如果文化创造的烈火再不燃烧起来,民族精神的重新建构将无法完成。

  如果我们的思想和文化长期在“阶级斗争论”的阴霾之下亦步亦趋,民族的创造活力将继续得不到拯救。邓小平和他的战友们所开辟的道路就是恢复中国文化自信的道路,是中国人走上精神和思想重建的道路。邓小平所着力推动的教育、科技改革,推动恢复高考,以及把知识分子定位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等工作,决然不是单纯的教育、科技问题,而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问题,邓小平的努力真正让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他拨正历史的航向,把中国带入正确的道路,从而书写了历史的新篇章。

  没有离开历史变革的内在逻辑

  作为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大量丰富的细节说话,在描写伟人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精神情怀中突显性格特征。作品的结构始终没有离开历史变革的内在逻辑,没有离开以邓小平为领袖的那个领导集体在历史转折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具体而微的密切联系。列宁曾经说过,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电视剧具体展示了这种联系的具体与丰富。

  比如编导者设计的围绕田志远局长一家和科学家夏默一家的戏,就为丰富作品情节内涵,揭示邓小平的平民情怀起到了很好作用。田家的儿子田源和夏家的一双儿女夏建国、夏建红,都是命运多舛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他们代表的是千百万“老三届”们的典型遭际,他们的父辈参与历史的转折,他们的父辈也受到历史因袭的束缚,田源母亲亲手导致的田源落榜,就是一个典型的“左”思想造成的悲剧。这些都形象展示了邓小平所成就的一切,既是那个时代的必然,又能够有力影响每个具体人、具体家庭的命运,这也便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伟人所成就的伟大。

  历史人物群像的塑造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所提供的历史人物群像的塑造很见功力,符合历史真实,更见性格光彩,邓小平的扮演者马少骅尽最大努力还原伟人风采,其中给人印象很深的一点便是四川方言的运用。

  电视剧等叙事作品是否可以用方言一直有很大争议,该剧的艺术实践证明,方言用得好、用得恰如其分,完全可以成为作品的亮点。该剧邓小平扮演者的方言运用自然、流畅,很好地掌握了邓小平果断、坚定、沉着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形象、具体地深入揭示出一个政治家的个性风采。相比较而言,个别大家很熟悉的历史人物扮演者说话京腔过于浓重,并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