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徐鲁:细雨中的沙湾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0日10:17 来源:中国艺术报 徐鲁

  诗人郭沫若的长兄,名叫郭橙坞,喜欢画画,也喜欢篆刻。他有一枚闲章,刻着“家在峨眉画里”六个字。郭沫若七岁的时候,就牢牢记住了长兄刻的这六个字。在后来漫长的一生中,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为故乡乐山的这方画山绣水感到自豪。

  郭沫若故里沙湾镇,位于乐山市西南边,离市区约三十八公里。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灵秀小镇。小镇背靠着峨眉山第二峰绥山,面朝着滚滚的大渡河,下傍清清的青衣江,两江在沙湾附近汇合后又奔向了辽阔的闽江,乐山市就坐落在三江汇流的近岸。一条名叫茶溪的小河,蜿蜒穿过小镇,滋育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户人家。

  光绪十八年(1892年)冬月十六日,郭沫若出生在沙湾镇上一座有着三十六间房屋的三进式四合院落里。按照当时小镇的生活气象看,这是一个中等偏上的富裕家庭。据说,他的母亲怀上他时,曾梦见过一只豹子突然咬住了她的虎口,所以,郭沫若出生后,乳名就叫“文豹” 。这个名字很有气势,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乳名还真富有预见意味。发蒙后,郭沫若有了一个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他后来果然在北伐战争中有过一段戎马尚武的生涯。“沫若”二字是他后来取的笔名,源自他家乡的两条河流——大渡河、青衣江在古时候分别称为沫水、若水。

  郭沫若是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儿子。他说过,他的生命,也像大渡河的流水一样,一直在崇山峻岭中迂回曲折地奔流着。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幻想过,自己也能像奔向远方的河流那样,冲出四川盆地,离开自己深井般的“家” ,出去过一种自由的生活。“只要一出了夔门,我便要乘风破浪! ”他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初夏时节,我们一行应作家阿来先生邀请,前往乐山、眉山一带“看四川” 。到沙湾的当天,诗人、历史小说家熊召政先生就给我念诵了他写的一首《沙湾镇郭沫若旧居》 :“自古书生多忧患,拼将热血洗铜陀。不教岁月山中老,岂肯心针石上磨。粉墨春秋悲释老,浮沉人事忆东坡。莫言天地今非昔,沫水滔滔唱九歌。 ”召政兄对诞生过苏轼、郭沫若这等大才子的乐山、眉山一带,尤为心仪,短短数年间,曾经“三访嘉州” 。苏轼后来被贬至湖北黄州当团练副使,黄州正是召政的老家,所以,召政又有“此心只在嘉州黄州之间”自谓。

  郭沫若故居是一座比较典型的、有着青砖黛瓦的川西大户民居风格的老宅子。据说,这座老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原本是属于镇子上以经营药材、土特产和酒米油盐闻名的“郭鸣兴达号”的一间临街铺面。到了郭沫若父亲郭朝沛手上时,家道中兴,遂扩建为一座有三十六间左右厢房的三进式四合院落。当时的沙湾镇已有二百来户人家。

  穿过前厅,是一个小天井。房屋檐柱不高,但各个厢房房间分布均匀有序。院子后花园里,有郭沫若四五岁时发蒙受教的“绥山山馆” 。为小沫若发蒙的先生叫沈焕章,是当时四川犍为县的一位廪生,学问颇好。郭的父亲把他请到沙湾,在家中办起私塾,教孩子们念书。郭沫若和他的大哥,还有伯父家的几个堂兄弟,都是这位老廪生教出来的。

  1904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十来岁的郭沫若站在这里,临窗远眺峨眉山头的积雪,心里闪过兄长写的“家在峨眉画里”六个字,于是挥笔写下了一首七言诗:“早起临轩满望愁,小园寒雀声啁啾。无端一夜风和雪,忍使峨眉白了头。 ”这是他童年时代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篇之一,从中可见少年才子发扬的端倪。

  另有一首《村居即景》的五言律诗,也是写于十岁左右:“闲居无所事,散步宅前田。屋角炊烟起,山腰浓雾眠。牧童横竹笛,村媪卖花钿。野鸟相呼急,双双浴水边。 ”花钿,就是花朵形状的银首饰之类。这首诗写得清新隽永,透露了小小少年对家乡景色的迷恋和热爱。

  郭沫若的少年诗才,当然得之他的天资聪颖、心地灵秀,同时也与他的母亲有关。郭的母亲名杜邀贞,出身于破落的地方官家,十五岁时从乐山杜家场嫁到沙湾镇郭家,相夫教子,为人贤淑;缝制刺绣,心灵手巧。郭沫若两三岁时,她就教会儿子背诵了很多诗歌,其中有一首,郭沫若成年之后仍然记得:“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亦有声。 ”母亲还会画荷花,郭沫若有一次说她画的荷叶纹路不对,母亲说:“我是全凭自己想出来的,哪里能比你们有什么画谱、画帖呢? ”

  郭沫若后来回忆说:成年后,“我之所以倾向于诗歌和文艺,首先给予了我以决定影响的就是我的母亲” 。1914年他东渡扶桑求学,在写回沙湾的第一封信上,就这样向母亲保证说:“男前在国中,毫未尝过辛苦,致怠惰成性,几有不可救药之慨;男自今以后,当痛自刷新,力求实际学业成就,虽苦犹甘,下自问心无愧,上足报我父母天高地厚之恩于万一,而答诸兄长之培诲之勤,所矢志盟心日夕自励者也。 ”

  1905年,十三岁的郭沫若告别了沙湾镇去往乐山县城,报考当时新办的高等小学。此一去也,沙湾镇一直要等到三十年后,才能再见到这个胸怀大志的川西子弟。其时已是1939年了,正值中国全面抗战时期,郭沫若已经四十六岁,因老父病危和仙逝,他回乡料理后事,才重返沙湾。郭父治丧时,蒋介石、毛泽东等国共政要及各界名流,均有挽幛挽联致唁,郭父哀荣之隆,也显示出郭沫若当时备受推崇的声望。这些国共政要及各界名流的挽幛致唁图片和文字说明,在沙湾镇故居都有保存和展示。

  在故居里,还有这样一个细节:郭沫若带着夫人于立群回乡时住的那个卧室,只是一间“偏房” 。讲解者说,这位夫人不是原配,按照规矩不能住在“正房” 。那间正房,是郭沫若的原配张琼华夫人住的。郭沫若的原配张琼华,在郭沫若离开老家近七十年间,始终留在郭家,操持家务,侍奉公婆,直至1980年去世。这是一位在郭沫若巨大的名声里默默生活了一辈子的女性。

  大江滔滔,小河涓涓。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秀雅的山水,培育出了一代盖世文豪。我来拜谒沙湾镇时,正好逢上绵绵细雨。那么,细雨中的沙湾镇,你可还在怀念,一百多年前穿行在你的小巷里、奔跑在你的小街上的,那个乳名叫做“文豹”的少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