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有思想和艺术冲击力的标杆性影片仍然缺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10日09: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201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在京发布

  有思想和艺术冲击力的标杆性影片仍然缺席



  由中国影协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承办的2014电影理论评论年会暨《201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14中国 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发布仪式日前在京举行。其中,《201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除了延续往年的架构,从艺术层面盘点一年来电影创作态势,并对中国电影创 作、发展提出战略建议外,特别增加了电影理论评论界的重要观点,专辟“批评家声音”一章,搭建了理性开放的电影评论平台,让影评人推介自己心目中的好电 影,深入剖析电影发展中的难题困局,借助理论评论的力量,参与到电影创作中,共同推动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报告认为,2013年中国电影在剧作质量上可以 总结为:少数作品优秀,整体水平堪忧,具有思想和艺术冲击力的标杆性影片仍然缺席。那些取得较高票房的作品,在剧作质量上良莠不齐,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紧跟时代风气,将创意策划点聚焦于当下城市年轻人的切身情感问题和社会热点话题,剧作内容和形式设计之现代性的彰显,和城市年轻人为消费主体的观众群特 征密不可分。

  现象级电影遭遇过度消费

  报告认为,2013年多部现象级电影成绩抢眼,5亿元成为了现象级电影的新标杆,像《西游·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致我们 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私人订制》等影片,多融合了话题因素、社会热点、明星阵容,并配合整合营销模式,营造了一种集合式电影 观念,呈现出目标观众细分化、故事内容“接地气”等特点。这些影片中,中小成本电影以压倒性优势战胜大制作电影成为票房黑马,而青春、成长、时尚、中产则 成为该类电影创作的焦点。虽然现象级电影很容易带来高票房和较高的社会关注度,但报告认为,这些电影往往在上映后期,吸引观众的法宝已经从影片故事内容脱 离开来,转移到对其中涉及的某种社会热点、价值取向的讨论上来,剥离电影文本本身而讨论电影之外的社会问题,争议越大反而越有助于成就电影的高票房,这种 盲目消费短期利益、消耗观众热情的情况本身就不利于内地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报告指出,人们应该对现象级电影背后涉及争议的价值判断、内容导向保持警觉,在审美已经不能让人们议论时,审丑成为了人们乐意调侃的对象。像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片都遇到了类似问题,在这些影片中,第三者、炫富的富二代、个体奋斗者都成为关注的对象,而《天机·富春山 居图》中杂论的奇观化展示、混乱的叙事和价值取向都引发了争议,受到观众诟病。受资金制约,中小成本影片选择爱情、喜剧、惊悚等类型较为适用,但较低的投 资并不意味着影片质量下滑可以被默许,更不意味着盲目复制就会有好结果。2013年中小成本影片为主的现象级电影已呈现出过度消费现象。某些电影制作机构 急功近利,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反而白白糟蹋了一个类型的整体创作,炒话题也变得愈加困难。

  切莫忽视动画电影的隐性伤害

  2013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数量超过25部,在数量上稳中有升。报告认为,中国动画电影竞争正走向丛林时代,除《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片一家 独大之外,仍未出现其他的绝对优势者。从动画电影创作来源看,在目前国产动画电影投资低、制作周期短、讲求短期收益的压力下,衍生类动画电影占据着相当大 的比重,像《喜羊羊5》《我爱灰太狼2》《赛尔号3》《洛克王国2》《魁拔2》等。报告认为,有影响力主流动画电影由衍生类向原生类过渡才是中国动画电影 创作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较于动画电影中暴力对儿童的伤害,报告认为,动画电影中还存在一种不被人发现和警觉的伤害——审美伤害。一部动画片不管是追求艺术效果还是商 业娱乐,讲什么故事,故事讲得怎么样,它首先都是由画面和声音组成的,而画面是由构图、造型、颜色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的表现是否统一、协调、得当和符合 审美规律,是否能创造出自身特有的风格等,声音方面同理,都决定了动画电影审美品位的高低。如果说目前国产动画电影在市场观念、制作技术、故事理念等方面 较之20多年前的辉煌时代可能尚有进步之处的话,那么在审美品位方面可以说是退步了。

  报告指出,如今大部分国产动画电影缺少电影应有的质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直接取决于主创人员的专业技巧成熟度以及审美品位,第二是低成 本造成的。今天大部分国产动画电影仅仅运用与发挥了当下动画电影技术的50%都不到,严格说有些甚至连起码的专业门槛都没有达到,即使不论内容与艺术水 准,仅仅其硬性技术标准可能都难以达到国际上的入门标准,究其原因,其实是今天的动画技术相较于10年前虽然大大提高了,但另一方面门槛也大大降低了。报 告同时指出,很多的动画电影导演没有建立起角色表演的意识,更谈不上建立起具有自身风格的动作表演语言。今天的动画人不是继承,不是改进,而是完全另起炉 灶。于是,我们今天在很多国产动画电影的银幕上看到的表达方式有来自电视片、来自加工片、来自国外大片、来自网络、来自漫画……虽说在艺术上创新无局限, 万法皆为我所用,但是如果创作者内心缺少一个自己的声音,就会变成一个无标准的大杂烩。这样的动画影片非但不能帮助孩子们培养起健康的审美,反而产生了隐 形的杀伤力。

  中国电影海外传播重在文化影响

  2013年,有关中国电影的新闻屡屡登上外国娱乐媒体的头条,但报道内容既不是在哪个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也不是在某个区域市场获得大卖。中国内 地迅速增长的电影票房和院线建设,成为包括好莱坞在内的全球电影业瞩目的焦点。相比之下,中国电影在海外的表现却乏善可陈,除了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扭转 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几乎“交白卷”的局面外,报告指出,商业成绩上中国电影的海外发行与前几年基本持平、略有上升,艺术影响力上中国电影的实力与强劲 上升的综合国力不能相称。2013年,华语片进军海外仍在“寻找自我定位”。

  报告认为,中国电影海外遇冷并不是一件坏事,从客观方面分析,票房不佳并不代表影片质量不过关,大都受制于文化差异、发行渠道的限制;从主观方 面分析,现阶段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更多关注的应是文化影响而非市场扩张。而目前海外输出的电影中,商业电影的价值传递和情感表达显得混乱不堪,故事讲述不能 吸引观众;那些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艺术电影在商业浪潮下生存愈显艰难,这些都在影响中国电影海外文化影响力的发挥。报告认为,曾经一度,中国电影视金钱为 粪土;如今,钱却成了惟一的成功标准。在市场扩张阶段,远离纯粹的艺术追求是必经的过程,但追逐票房并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和精神内涵的坚守。电影作为 文化产品,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扮演着人文精神守望者的重要角色,而在物质生活迅速膨胀、人类灵魂四散漂泊的今天,这一角色更显得弥足珍贵。如何让中国电 影进一步成为精神贵族,为世界观众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这是中国电影创作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