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正文

一张大网,网住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心

——k20和k21美术馆的新鲜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05日10:31 来源:中国艺术报 段泽林
k21美术馆顶层的大网 k21美术馆顶层的大网

  杜塞尔多夫,德国经济重镇,却因一个美术学院而远近闻名,这个美术学院因培养了一位影响西方后现代艺术进程的博伊于斯而名声大噪,一跃成为欧洲当代艺术的一个新亮点。该城有两座重要的美术馆,分别是展示20世纪世界名作的k 20美术馆,和以展示当代艺术家作品为主的k 21美术馆。

  两座美术馆在城市纵轴线的南北两端,平行于莱茵河,靠北的是k 20美术馆,因收藏众多克利的绘画作品而广为人知。该馆采用现代美术馆流行的曲线造型,玻璃外墙,方形展示空间。众多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如毕加索、格里斯、恩斯特、康定斯基以及克利的代表作等皆有长期陈列;当然,一定少不了博伊于斯的专品展示。目前与它们并列展陈的是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艺术作品特展,包括波洛克、罗斯科、强尼库珀等人的创作,它们对绘画本身的“破坏性”与现代艺术形成鲜明的反差,也预示着20世纪后半叶当代艺术的转型与生发。于我而言,现代艺术大师对绘画精致感的传承,以及对外来艺术的融合借鉴所形成的形式美感,更为激赏。其中,仅有的一张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创作于1936年的《柜中机器人》 ,让人印象深刻。外表浮华的达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柜子中的机器人体,有趣的是,在画面的右上角一块15平方厘米的地方,精彩地展示了一家人赶往集市的场景,剪影式的人物,写实的街边建筑,从容的画面布局,堪称妙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艺术家扎实的造型能力,一反其通常画作中的怪诞、色情与狂妄。除了达利,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博伊于斯的一组圆圈作品,在留有日期的信纸上,画着看似线条零乱的未封闭圆圈,取名《耳朵不能听到的》 ,画面富有变化而趣味十足,更重要的是,这组颇具创意的圆圈被接下来的一众艺术家传承发展着,以至成为某种标志性的符号语言。

  靠南的k 21美术馆,没有显著的外形,位置也颇为隐蔽,藏于一个公园深处,由一座19世纪80年代的老建筑改造而成。单就外观来讲,这里一点不当代,甚至给人保守之感。可进入其中,则是完全不同的体验。美术馆对入藏展示作品给予最优厚的待遇,每个艺术家都有类似工作室的空间分开陈列自己的作品,或一件或几件,彼此不相干扰,观众就像走进一个个暗箱去揭开隐藏在其中的秘密一样,时而惊讶,时而索然无味,这是当代艺术给人的直观感受。当美感不再存在或者不再重要,反思成了当代艺术得以成为艺术品的前提。大段的文字说明和理论阐释,让看似平常的影像和装置成为艺术品。这其中,西班牙艺术家Juan Munoz和阿根廷艺术家Tomas Saraceno的作品引起我的关注。前者用传统的雕塑语言塑造了27个环形排列的形象,人物为面部表情一致的亚洲面孔,且都呈微笑状,看似亲切无比,实则距离遥远,就像艺术家自述的那样,微笑背后总觉得哪里不对。后者的作品更为有趣,艺术家执迷于蜘蛛网,并从中得到启发,去年夏天20余人用两个月时间在美术馆的顶层悬空编织了一张大网,每次不超过10人的观众可进入其中体验类似蜘蛛侠悬于空中的感觉,宁静的美术馆被体验者的尖叫和笑声打破,当代艺术独有的互动性创作在此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这位长期在柏林生活创作的阿根廷艺术家也得到了博物馆最大程度的推介,其作品海报被放在美术馆最显著的位置。而观众一进美术馆,在中空的大堂抬头仰望,首先会因悬于网中的体验者一惊,也就不得不想赶快移步顶层一看究竟。

  略感遗憾的是,这两座美术馆都没有展陈或收藏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是刚开放不过十余年的k 21美术馆,并没有网罗黄金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趣味和偏向在德国人那里丝毫不比法国人弱,他们对艺术的坚持与高标准,考验着世界各国艺术家的智慧和水平。走出去,走进去,不是我们对外交流的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真正过得硬、留得住的艺术品更多地入藏、展示于西方重要的现当代艺术殿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