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诗歌 >> 作品评论 >> 正文

向着“精妙平衡”的努力——评杨秀丽长诗《雪山的心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05日10:29 来源:文学报 褚水敖

  1

  当下诗坛流传一种讥讽,说一些诗歌评论时常落套,比如面对作品,动不动便亮出西方大家的文哲理论。读杨秀丽新近出版的长诗《雪山的心跳》,我也未免“落套”,情不自禁地想起海德格尔的一些名言。海德格尔哲思的一个重要支撑,通俗地表达,是存在的生活需要诗化。他的“遮蔽”和“澄情”的概念,以及关于“诗意地栖居”的命题,无一不是这种诗化要求的显示。对于一个诗人来说,诗意的激情呈现不光是对生活的深度追问,同时还应该是对艺术的完美求索,臻达精神向往与诗艺创造的精妙平衡。从这样的意义上看待杨秀丽的这首长诗,我们可以发现,这部以上海援助新疆喀什为题材的作品,一般地指明她所营造的鉴赏欣悦是不够的,它的内里还跃动着一种启示性的东西。这种启示性的东西,不仅能够增进读者对于生活的形象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当前诗歌创作方面的深度思考。

  上海援建新疆喀什,这项巨大工程正在产生深广的影响。对于这项工程外部世界的单纯描绘,不必由文学来实现。然而即使是对于工程内部世界的寻觅与探索,如果其中诗的要素不能具备,寻觅与探索的过程也不能称之为诗化。杨秀丽在喀什体验生活的那些日夜,当那些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边陲山水草木交织在她的脑海,当那些新鲜别致的上海人的援疆故事激荡她的心灵,不知滔滔诗情在她的胸中有过怎样的涌动。显而易见的是,她在必然纷至沓来的意象中,选取“雪山的心跳”,定格为这部长诗的名字,是颇具匠心的。这里的雪山,作为意象,分明具有多重意思。它是一种自然意象,但不仅是以纯粹的客观实在物象来明喻“新疆”,它其实还是“新疆”的暗喻。这里的“心跳”,既可作为自然意象,也可作为人文意象,而且同样含义多重:是拟人化之后的雪山的精神情状,也是新疆人和援疆者的心灵动态,由此合成为内涵丰富的生命象征。

  好的诗,总是以别出心裁的美丽吸引人。《雪山的心跳》只分三章,外加序曲。序曲与首章,酣畅淋漓地展现喀什这一古老大地以及人心的无比美丽。把著名的叶尔羌河比喻为“醉酒的英雄”,在“畅饮了莽莽昆仑的酒浆”之后“信马由缰”。诗歌以闪电般的快捷方式,出人意料地营造一种因醉酒而生的朦胧效果,显然要把读者不经意间即刻引入诗的境界。在十分朦胧的诗意氛围里,推出的却是异常清晰的感人图景:祖国西部最为壮美的大漠风华,不仅是莽莽昆仑,石头城遗址,金湖杨森林,喀尔苏沙漠等等,更有作为“打柴人的女儿”,却又是“音乐大师”的阿曼尼莎汗,以及被誉为“华夏瑰宝”的十二木卡姆……画山画水又画人,笔触迅捷而传神,令人目不暇接而又联想丛生。那么,作者时而寄意雄浑,时而醉心细腻,恣意运思驰思,仅仅是为美丽而抒写美丽么?

  当然不是。诗人笔下的美丽,从表面看,是出于感性;但深入到内里,无疑有一种理性在流动。如果读完长诗的全部,再回看序与首章,这种感觉就会更加明显。而诗只有凭着理性才能获得价值和光芒。在这里,理性不是别的,是对她所描绘的美丽的一种规定。长诗是在通过艺术手段进行暗示:新疆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景观中的新疆人,正因为他们和它们美丽异常,所以必须具有对于这一切美丽的精心保护。而上海对喀什的援助,当然是一种高妙的保护方式。美丽的要求保护和保护美丽的要求,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于美丽的保护行为,必然形成一种应誉之为神圣或者崇高的道德担当。《雪山的心跳》正因为通过诗的方式树立了一种道德担当,夺目的亮色便出现了:它不仅使诗中美丽的一切具有了精神指向,而且使诗本身精神升华的实现成为可能。而通常所谓的作品的思想性,也因此而在长诗的字里行间得以蕴藏。

  2

  道德担当在艺术品尤其在长诗这样的文学样式里,自然需要构建与这种担当相适应的艺术审美方式。而审美方式毕竟有高低文野之分。很可能会出现这种状况:道德担当理应闪耀的神圣感与崇高感,将因为不曾具备与之相应的审美愉悦,于是成为空中楼阁。在作品中,当道德担当与审美愉悦达到理想的平衡,作品就成功了。这种平衡越是精妙越是完美,作品的价值取向就越是向巅峰状态变动。很显然,杨秀丽的《雪山的心跳》,是在这方面作了一番努力的。

  杨秀丽的诗歌创作,经二十多年孜孜以求,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她往昔的诗作中,经常通过驾驭清新别致的语言,驰骋令人讶异的想象,也辅之以回味无穷的雅趣,在营造诸种生动多姿的诗境过程中,显现或蕴藏自己对生活的全新感知和深入思索。《雪山的心跳》所调动的艺术手段,分明是作者择取了她以往艺术经验的突出部分,并且力求提升,用以达到承载道德担当的平衡效果。

  这主要是奇峻的想象和独特的意趣。

  先说想象奇峻。诗在本质上存在于想象或幻想之中。诗人对现实的想象才是诗中的现实。特殊的喀什的山水人物,需要特殊的想象来进入诗境,不然不能丰富和生动。“废寝忘食的太阳,空中的援疆者,叶尔羌的长手指,把昆仑雪山的酒,搬到大漠,像小沙狐的漫步,不声不响,像胡杨的醉,不问人事和时间”———多彩的自然天地的空间,在多重的想象空间里任意游荡,夺人心魄,这是对于自然;“上海来的援疆者,以上海力量的总和,以生命中的一切,以大海和大陆交汇的心胸,变成光明与庄严的星盏”———热情的社会生活,在想象女神的青睐里尽情变化,这是对于人生。有的想象,作者以小见大,例如:“雪山的心跳,苍健而丰富,在爱的听诊器下,它们清晰如同大海。”而有的想象,作者又以大见小,例如:“莽莽昆仑,雄鹰难以测量,究竟有多少矿物质,披挂永世的冰川和孤独,怀抱月亮般的光芒,如同怀抱一扇窗。”在杨秀丽的这首长诗中,尽管想象的样式各个不同,但想象的姿态却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奇峻。所谓奇峻,几乎是奇特的极致,犹如异常险峻陡峭的高峰忽然平地而起,给人以奇诡而又陌生之感。而在这种感觉里,长诗所要表现的道德担当,往往有了更为明艳突出的效果。

  再说意趣独特。没有意趣一定不是好诗。常听说关于诗的一句贬语:“这首诗没有味道”,即指意趣。近日读到少见有人引用的明代竟陵派诗人钟惺关于诗之意趣的一段话,是由评介苏东坡诗的趣味而引起的:“譬之人,趣其所以生也,趣死则死,人之所以知觉运动以生者,趣所为也。”一首诗的意趣,可以体现在总体情境的把握上,也可以表现为局部,包括结构、修辞和语言。尤其是诗的语言,最能彰显诗的意趣的有无或多少。《雪山的心跳》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雅趣横生的诗句不断涌现。比如,作者把援疆者崇高的感情喻为“爱的瀑布”。在将这“爱的瀑布”作了揄扬之后,又急转为援疆者情愫的另一面:“瀑布也有它的火苗,燃烧成思乡的河流。”又比如,描写援疆者别离自己僵卧病榻的母亲,“那么憔悴,瘦骨嶙峋,她吃力的喘气声,也像别针一样,别在你疼痛的心底”,诗中的许多意趣,大都由诸如此类出人意表的奇想造成。这是一种猛一看十分无理而细一看却十分有理的奇想。奇似无理,却理在奇中。仔细阅读这些诗句,莫不感觉逸趣多端,深味油然,而诗艺的感染力,也就在其中迸发了。

  3

  长诗《雪山的心跳》作为上海市重点创作项目,出版之后反响甚好,作者为这一成功而求索的精心与付出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冷静地看待,我认为这部作品也有不足之处。就作品所要核心表现的道德担当而言,我以为最为遗憾的是,作者在形象地展示援疆工作的必要性方面缺乏钻探的深度。透彻地展示新疆的山水田园物品和新疆人的美丽,当然是题中必有之义,但这只是美的一面。而美与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那么,“丑”的一面呢?所谓“丑”,主要是指毋庸讳言的新疆的弱项,比如还存在不少困顿。而这些困顿的存在,正是上海援疆的前提。作者如果在这方面能够有一些敏锐的观察与深思,在困顿的强调,还有民族团结的注重等方面加深主题的开掘,力争在道德担当这一层面上加深思想含量,长诗可能会更闪出沁心的光彩。另外,就审美愉悦的生成来说,作者纵然腾挪笔墨,施展气力,但仍然在运思遣神方面流露出一些粗糙。例如,长诗或是一些结构的组合,或是一些句子的发落,往往鲜明有余而含蓄不足。有些诗句还需再加推敲,才能更为精美生神。

  读杨秀丽这部长诗,还使我联想起著名波兰诗人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为什么会在当今世界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对诗歌创作很富有指导意义的是,他作品中强烈的道德感与伦理感,和他的审美超越、审美愉悦,能够经常处于精妙的平衡。《雪山的心跳》与这位波兰诗人的追求应该说有点类似,但如何才能真正达到起码是接近这位大诗人那样的境界呢?这可能是杨秀丽今后的诗歌创作需要进一步努力的目标吧。

  (《雪山的心跳》杨秀丽/著,文汇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