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孙晶岩: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08日10:00 来源:中华读书报

  读书报:孙老师,您是带着任务去新疆采访的。现在报告文学界有一种看法是“受邀”采访,这一类的报告文学写作,是否也需带着问题意识去采写和创作?

  孙晶岩:2010年,应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邀请,北京文联派我前往和田,采写北京援疆干部。当时只是邀请我写一个中篇报告文学,我很快就在《北京文学》杂志发表了报告文学《大漠胡杨》,就可以交差了。我之所以坚持采访创作,是缘于我对新疆人民的感情。我在新疆感觉到“7.5”事件后,维汉关系有所倒退,如果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我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新疆不能丢”。我从小在西北当兵,22年前就采访过昆仑山戍边军人。我牵挂那些淳朴的人民,怀念那片浑厚的土地。我十多年前写西气东输工程时就是从新疆起步开始采访,我觉得自己和新疆有缘,这部长篇报告文学就是我带着问题意识去写作的实例,这里不仅有歌颂,也有批判。“西望胡杨”这四个字就体现了我对新疆的关注和怀念。

  读书报:《西望胡杨》展现了北京援疆人的精神风貌,传递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正能量,您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多动人的事迹让人读后特别难忘。您的创作是怎样一种心情?

  孙晶岩:看到解放60多年,南疆的老百姓还住在笆子房里,我特别难受。我觉得共产党的宗旨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现在南疆这么贫困,我们对老百姓是欠债的,所以党的援疆政策就是富民政策,得人心的政策。当我走进维吾尔族乡亲家,与他们促膝长谈的时候;当我在47团老战士墓地凭吊,面对凄凄荒草荒凉墓碑的时候;当我得知我接触过的援疆教师牺牲在和田的时候;当我看到援疆干部被病痛折磨咬牙坚持战斗的时候;当我看到援疆干部被跳蚤叮咬身上贴满创可贴的时候,当我看到援疆干部因为工作,父母去世都不能尽孝的时候……我的眼睛充满了泪水。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我亲眼看到北京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秉承“首善标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推进,以一流的工作业绩,服务和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体现首都水平。四年来,北京累计投资49.11亿元,着力惠民。北京援疆给和田人民盖了大量的富民安居房、棚户区改造房,学校、医院,北京人盖的楼特别结实,能抗8级地震。和田市拓宽改造、新修了六条路,多所医院学校,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

  和田不仅经济落后,而且暴力恐怖案件时有发生。有一天,我和援疆干部高崇耀一起下乡,碰到一群人在前面聚众围观,场面混乱。他说:“孙老师您千万别下车,一会儿我下去,我被砍死了算烈士,指挥部给我们买了保险……”听了这话我心里特别难受,我们的援疆干部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工作,他们每人的宿舍里放着一根防暴棒,一个警用手电。和田还经常发生地震,援疆干部在精神、肉体上都是超负荷工作,对家人还要报喜不报忧,他们真是太不容易了,我觉得自己为援疆人做事,怎么做都不为过。

  读书报:不到边疆不知边疆反恐形势的严酷。

  孙晶岩:到了边疆,国家意识会增强。在北京,我见过升旗,可是在新疆,我能见到拔旗,就是暴恐怖分子拔掉五星红旗,所以我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一定要完成这部书,用笔杆子同“三股势力”作战,讴歌援疆政策,呼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读书报:这部近60万字的作品中,不仅满腔热情地歌颂了援疆干部的无私奉献精神,还独辟蹊径地探究了新疆维吾尔族的文化史、文学史、音乐史、艺术史、宗教史,您都做了哪些工作?在材料取舍上秉持怎样的原则?

  孙晶岩:在新疆,我深切感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善良淳朴,感受到维吾尔族歌舞的兴盛,我觉得一个民族有如此美妙的歌舞,一定有文学因子的支撑。为了研究维吾尔族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我自费去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查阅资料,找学者请教,学习维语与维吾尔群众广泛交流,发现维吾尔族曾经有过辉煌而灿烂的文化,《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是11世纪喀喇汗王朝杰出的诗人,一千年前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纳瓦依是六百年前的诗人,维吾尔族文学史实际是一部诗歌史,维吾尔族诗人灿若群星,我搜集十二木卡姆歌词,文字美得令人心醉。我到昆仑山采访,那么高的地方,连呼吸都很困难,可是帐篷里却放着都塔尔,人们弹奏着乐器,尽情地歌唱。在南疆,戈壁越大沙漠越宽环境越荒芜的地方,维吾尔族人的歌声就越嘹亮。在本书第25页至28页,我从五个方面专门驳斥民族分裂分子分裂祖国的谬论。我要告诉读者:维吾尔族是一个快乐的民族,善良的民族,维吾尔族文化不是一种仇恨的文化,杀戮的文化,我用了三章的篇幅来写新疆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大美新疆,再写北京援疆的故事。编辑问我写援疆你写新疆的历史文化干什么?我说必须写,不了解新疆怎么可能热爱她,不热爱怎么可能建设好她?中国有六分之一的国土在新疆,却没有六分之一的人了解新疆,尤其是最近新疆发生了一些暴力恐怖案件,很多内地人都不敢去新疆,这就中了民族分裂分子的奸计了。书中对于维吾尔族文化史、文学史、音乐史、民族变迁史及维吾尔族为中华民族统一所做贡献的描写,关于新疆音乐的兴盛必然有文学因子的支撑、维吾尔族文学史是诗歌发展史、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维吾尔族是一个重情重义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浪漫情怀的民族的结论,对于维吾尔族人民历史功绩的肯定,对于新疆问题的独立思考,都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

  读书报:您是报告文学界大家公认的“劳模”,创作的动力来自什么?为什么您会有这样一贯的创作热情和激情?孙晶岩:评论家贺绍俊教授说我是“有着执着信念的报告文学作家”,我觉得他说到了点子上,一个人一时富有激情容易做到,而几十年如一日,满腔热情地创作了6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至今还能保持女学生式的勤奋和激情,唯一能够解释的动力就是信念。我是50岁的年龄,30岁的心态,我在写作中是快乐的,写作是我生存的方式。不管是否得奖,我的状态始终是在路上。读书报:费孝通先生对您有很大的影响?您认为自己的报告文学创作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孙晶岩:过去,我写报告文学就是凭着激情,热情地写好人好事。费孝通对我的影响就是要坚持田野调查,多读书,勤思考,有文化内涵。我写新疆时有很多问题弄不懂,查资料也找不到。比如墨玉县有个夏合勒克庄园,我想了解维吾尔族封建主的历史,全国只有国家图书馆有一个孤本,但因当时国图的北楼装修不外借。书到用时方恨少,当时特别怀念费孝通先生,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人类学、社会学他都了如指掌,现在再找到这样的大师太难了。我翻阅着《费孝通文集》,看到扉页上他给我的亲笔题字,眼泪哗哗地流,我特别后悔为什么当初不多向他请教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我在田野调查上得到过费老的指教,我在学养上永远也赶不上费老,但我可以沿着他的足迹前行。我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发黄的故纸堆里,查到了毛泽东1952年给喀什地区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农民的信,兴奋极了,一下子就找到了维吾尔族人民怀念毛泽东的金钥匙。

  读书报:评论界对《西望胡杨》评价很高,但是也有人认为,您的写作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您怎么看?孙晶岩:《西望胡杨》引起的社会反响令我惊讶,不仅是评论界,社会各界都在关注,书籍出版后,我接到了很多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有中宣部领导、中国文联领导、中国作协领导、北京文联领导、中央统战部领导、援疆办、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领导的高度评价,也有援疆干部、普通老百姓的热情赞扬,有的家庭夫妻、父子争抢读我的书,那天我看到微信上有一个链接,是青创会热赞《西望胡杨》,很多年轻人喜欢拙作令我特别高兴。最近搜狐读书首页有我三万字的关于《西望胡杨》的访谈,有1100多名网友参与评论。过去我的写作确实有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的毛病,但是近年来我的创作有了质的变化,你读读近年来我的作品《中国看守所调查》《西望胡杨》,也许会改变看法。读书报:您认为优秀的报告文学应该具备哪些因素?自己的创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孙晶岩:优秀的报告文学应该思想深刻、观点犀利、文笔优美,形象鲜活,比如徐迟、理由的报告文学,我就特别喜欢。我觉得迄今为止在文学性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够超越徐迟和理由。我的作品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要是最真的,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都是我从田野调查中挖掘出来的,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我用情写作的。我还要多读书,作家没有知识储备是无法承担重大题材的创作,虽然当了多年的大学教师,但我至今仍然觉得自己是个小学生,需要不断充电。我现在经常去高校听课,学习哲学和国际政治学,加强文学修养,锤炼文字,力争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我的信条是蘸着血汗创作,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