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加强学术反思 持续推进民族文学研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01日11: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更好地发展,展望未来研究的选题、方法与路向,“2014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近日在大连民族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本届论坛主题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动态、趋势与理论总结,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回顾,多民族文学论坛的学术反思。

  在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回顾和总结中,与会学者回顾了20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藏族文学、彝族文学、蒙古族文学、仫佬族文学、哈萨克族文学、新疆多民族文学、西南多民族文学、东北三少民族文学、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少数民族生态文学等学术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各个领域包括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概念转换折射出学科观念的发展的学理总结和阐释进行了讨论。学者们一致认为,多民族文学是一个高于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的文学共同体。多民族文学以及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标志着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观念和范式的重大转型。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是论坛的主题之一,与会学者重点探讨了在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中,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国文学思潮,与近代中国政治、社会、文化思潮的关系,少数民族文学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地位和价值。

  大连民族学院教授李晓峰在“革命现代性与国家现代性博弈中的195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发言中认为,作为具有现代性的“新中国”的“新”表现在三个方面:“新中国”是一个真正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自19世纪中叶就开始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梦想;“新中国”是一个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国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终结果,“新中国”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从而必然地选择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如“现代文学一方面不能不是民族国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不能不是替民族国家生产意识形态的重要基地”一样,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被命名为“当代文学”的“新中国”文学,拓展了延安文学方向,重组了“五四”新文学资源,整合了各类文学话语,重估了中外文化、文学遗产,建构了与“新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相一致的全新的中国文学话语和评价体系。李晓峰也指出,对有关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探讨还存在不足,从而影响了人们对20世纪50年代文学现代性价值的客观评价和全面认识。

  据介绍,六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团队参加了此次论坛,分别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文库》编纂与研究”、“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1949-2009)”、“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甘青川藏族口传文化汇典”、“胡仁乌力格尔(300部)整理与研究”,各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王佑夫、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大连民族学院教授李晓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等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交流了各自承担的重大项目。据记者了解,为共享资源、避免重复,这些重大项目课题组计划成立一个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协同创新,推动相关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研究。

  据了解,“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开始于2004年,本次论坛是第十一届,《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在总结以往十届论坛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十年精选集》也在论坛上首发。(记者郝欣 曾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