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人物 >> 正文

王平:在身份转换中感悟“知行合一”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9月01日11:14 来源:中国文化报
苍翠随山转(国画) 2014年 王平苍翠随山转(国画) 2014年 王平

  人物名片

  王平,字乔生,安徽桐城人,博士。曾任《美术报》副总编,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画廊》执行主编,中国画学会理事。

  穿过中国国家画院绿意悠悠的回转长廊,我们走进王平的办公室,这位从安徽桐城走来的画家,身上透着桐城人所特有的厚重文气。许多人熟识王平是因其“文名”在先,“画名”在后,在《美术报》工作近20年,王平其实是一位资深的媒体人。谈到两种身份的转换,王平说:“报社主要是舆论传播和引导的机构,而画院是一个创作、研究、展示、收藏、交流的专业机构,前者是把有价值的美术新闻传播出去,后者则以创作、研究为主,对自己的要求自然要从寻找新闻点过渡到对美术理论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

  王平从小就受到父亲和学校老师的美术熏陶,一直在业余时间进行非系统的美术学习,高考填志愿,受报考美院同学的影响,王平选择了中国美术学院,竟幸运地考上了。王平回忆说:“当时考试选用的素描作品正好是我经常用来检验自己的示范作品,其实那时我画的石膏并不多,所以考上美院多少有些运气。”正是这份偶然改变了王平的人生轨迹,从此成为一名专业的美术工作者,爱好变成了职业。

  美院毕业后,王平一直在美术传媒工作,直到2002年,本科时的老师,著名美术史论家、学者型画家王伯敏希望王平考自己最后一届博士生,老师的提醒给王平敲了一记警钟,觉得自己到了重新规划学习的时候了。于是王平首先选择了国画中的山水作为自己的硕士研究方向。“本科学的是美术史,大四那年,我选择了书法,因为书法是学习中国画的钥匙。研究生阶段之所以选择实践山水,就是想做到知行合一,弥补自己实践的不足。”

  2004年王平获得硕士学位,并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他说,如果不给自己做一些规划,时间也就过去了。读书是为了约束自己,逼着自己看书。做毕业论文时,为了不影响工作,王平曾20多天吃住在单位,白天工作,晚上通宵写论文,只有在傍晚爱人送饭时,王平才会和孩子玩耍休息一会。这段经历虽然辛苦,王平却觉得非常宝贵。

  多年从事美术媒体工作,王平对整个美术行业都有所关注和思考。他认为,做报纸能够培养人的问题意识,以及对热点新闻的敏感度,而这些素质对绘画的研究和创作大有帮助,“比如,去参加大型的美术评选活动,你能感觉到哪些作品能入选,哪些作品能获奖,评委是有尺度的,近距离接触、感受,会潜移默化地启发自己。画家不应关在房间闷头作画,而是需要去感受生活,感受美术界艺术观念的变化、表现技法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你深入生活有多深,你的艺术就有多深。不是去了很远的地方才叫深入生活,感受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信息,都是深入生活的一种方式。”王平说。

  在杭州求学、工作20年,浙江山水画“重传统、重基础、重修养、重创新”的学术主张对王平影响深远。在中国美院开放式的学术氛围中,王平在艺术思想上,受到潘天寿坚守民族绘画的“中西拉开距离说”,以及林风眠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调和中西”的艺术观的洗礼。在创作上,王平认为,桐城派三位一体的论学论文术语——义理、考据、辞章也适用于艺术创作,画要有思想、有传统,才能经得起考验。

  在实践中,王平做了两点思考:一方面,他强调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因素,另一方面,强化绘画中墨的因素,形成了没骨云山的创作方法。他首先吸收早期没骨画的画法,同时吸收米家山水的画法,然后结合江南山水,将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绘画特色,“我希望我的绘画是从传统中生发出来的,画面纯净,带有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画所特有的诗意的、雅致的书篆之气。”

  翻看王平的画作,记者发现他的画构图单纯,物象简约,画中往往只有一片树丛、一带山丘、一座草亭、几点青竹,极简又极美。美术评论家曹玉林曾评价王平的画作说:“王平的画不是那种剑拔弩张、霸悍雄强、以恣肆纵横为标榜者,也不是那种精工写实、艳丽悦目、以媚俗炫技为能事者,而是那种天真平淡、含蓄蕴藉、从容挥写心中之性情与山水之本真者。因此,王平的山水画虽然在最初的观感上,也许并不能给人以多大的视觉冲击力,但却相当耐读,属于那种粗粗一看似乎貌不惊人,但却有品位、有意境、有内涵,能够使人越看越觉得有意思、越看越觉得有味道的真正的艺术品。”

  王平认为中国和西方绘画的不同在于中国的绘画是从文学、哲学中生发出来的,评判中国画的好坏往往也不是以好不好看,或者像不像为标准,而是以格调、气韵为标尺。中国人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描绘梅兰竹菊?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国人看重的是从画中透露出的个人的品格和气度,这就是所谓的人品即画品。所以,在创作中王平一直力图展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正能量。“真正的大师画的是思想,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也有些名家画的是艺术,我们从中欣赏到的更多的是技巧,是绘画语言;现在有些画家靠的是忽悠,这种江湖之风在社会上很泛滥。我们应该承接传统的正脉主流文化,在这个主线中去发展自己。”

  在信息化、传媒化的时代背景下,美术批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记者撰写的带有新闻引导性的评论,暗藏了美术批评的元素;一种是职业的批评家或媒体特约专家群体,通过交流写出的一些深入浅出的批评文章,这种形式影响面一般比较广,也比较深;还有一种是专家学理研究式的批评,但传播力度远不如媒体。王平认为媒体的批评很重要,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往往还是媒体的批评,比如,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画界产生的几次大的批评都是由媒体引发推动的,80年代初李小山发表的“中国画穷途末路论”,世纪之交吴冠中提出的“笔墨等于零”,这些评论文章在美术界都引发大规模的争论,对画家和社会大众的影响很大,而且推动了对艺术门类深层次的思考。记者  李亦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