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少数民族舞蹈课堂”展演在京举办 500名各族小朋友收获美与自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9日11:20 来源:中国民族报 肖静芳
傈僳族舞蹈《嘟哒哒》。傈僳族舞蹈《嘟哒哒》。
东乡族舞蹈《心中的牡丹》。东乡族舞蹈《心中的牡丹》。
哈萨克族舞蹈《牧场欢歌》。哈萨克族舞蹈《牧场欢歌》。

  8月25日晚,北京民族剧院迎来了一群特殊的演员——他们没有舞台经验,有的是第一次登上正规舞台;他们来自祖国边疆,很多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坐火车、飞机;他们小小年纪,最大的不过才十五六岁……然而,就是这群孩子,这群来自民族地区的孩子,用最真挚纯洁的心灵,跳出了最美的舞蹈。

  500名小朋友带来20个民族舞蹈

  8岁的东乡族小男孩马家荣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会被“请”到北京,在偌大的专业舞台上,表演本民族的舞蹈。

  和马家荣一样,近500名各族小朋友在北京的舞台上实现了他们的舞蹈梦。他们都来自新疆、内蒙古、甘肃、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

  是“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为孩子们提供了实现梦想的舞台。8月25日晚,在“少数民族舞蹈课堂”成果展演上,来自全国8个省区市的19支代表队,为观众表演了20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节目。

  马家荣和他的小伙伴带来的是东乡族舞蹈《心中的牡丹》。头戴小白帽,身穿绣花蓝马甲,地道的民族服饰,再配上传统乐曲,一支舞蹈跳得喜气洋洋、满室生春。

  可是,跳完舞,当马家荣捧着一副护膝要献给帮他们编排舞蹈的老师金淑梅时,这个男孩只一句“老师,您辛苦了”,便哽咽泪下。

  金淑梅是参加“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少数民族舞蹈课堂”的志愿者。为了让农村少数民族儿童也能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艺术教育,她每周都奔走在甘肃酒泉市的4个县市之间,迄今经她授课的孩子已超过1300名,而她的总行程已超过了1.8万公里。

  “我是农村出来的,我特别了解农村孩子对艺术的渴望。” 金淑梅说,农村孩子的懂事、好学每每打动着她,成为支撑她将这项事业做下去的动力。她还记得有一次她做舞蹈动作跪的时间长了,有点难受,马家荣马上将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执意要垫在她膝下。在裕固族学校教舞,冬天的晚上她感到手冷,所有的孩子都围过来帮她哈气、搓手。

  和金淑梅一样,志愿者曹尔瑞有着相同的感受。虽然年届六十,曹尔瑞却显得活力四射,她编创的舞蹈也散发着活泼的朝气。她说:“我把去基层服务当做艺术采风。一方面,孩子们需要我们,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孩子们。孩子们的可爱、热情,点燃我的创作激情。”

  传播美、播种美、收获美

  据了解,作为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自2007年底启动以来,已惠及全国29个省市区的农村孩子,开办了175个农村教师班,免费为农村小学培养了5808名农村舞蹈教师。

  2013年,“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在内蒙古、云南、新疆等7个省区建立了17个“少数民族舞蹈课堂”,像金淑梅这样的60多位舞蹈志愿者参与其中,使成千上万名少数民族儿童接受了舞蹈的启蒙,并从舞蹈中找到了自信。

  “我刚来时,让这里的彝族孩子做个手拉手、背靠背的动作,他们都觉得难为情。”到四川凉山教舞的志愿者赵晓波说,“我就先教他们笑,对着别人笑,对着镜子笑,直到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

  学了跳舞的彝族孩子都说,现在他们不论是唱歌跳舞还是与人交流,都大方、自然,再也不会觉得不好意思,人也变得更乐观。

  这次参加演出的云南省腾冲县明光自治完全小学“七彩傈僳娃舞蹈队”,是一支完全由山里娃组建的舞蹈队。舞蹈队的指导老师赵雪梅,是一名扎根山村十余年的代课老师。她从小就有个“红舞鞋之梦”,然而因身在农村,难以实现,于是便将这个梦想寄托在她的学生身上。

  “我的第一个舞蹈学生,是从山沟里发现的傈僳族小孩,当时她和奶奶正在砍柴。” 赵雪梅说,“少数民族孩子喜欢唱歌跳舞,但是缺乏正规的艺术教育,得有人来做这件事。”

  从1个到8个再到更多,赵雪梅身边聚拢了越来越多爱跳舞的傈僳族孩子。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山乡,很多老师不愿多呆,来了又走,但赵雪梅一呆就是十余年,最早跟她学舞的一批孩子都快高中毕业了。每每说起这其中的苦与乐,身材瘦小的赵雪梅就两眼湿润。

  “如何传播美?如何播种美?如何收获美?这正是‘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的过程和核心价值。”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白淑湘说。

  在北京的舞台上,我们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看到了花开的灿烂,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少数民族儿童对自身、对生活、对社会的自信。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