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 >> 正文

金顺珍:为什么读中国故事,为什么不读中国故事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6日13:28 来源:中国作家网
金顺珍在第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发言

  中国文学让我们韩国人有两种相反的感觉,一种是很熟悉的感觉,另一种是有点陌生的感觉。就是说,中国古典文学让我们感到很熟悉、很亲密,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让很多韩国人还是感到有点陌生。

  跟以前使用过汉字的其他国家一样,很多韩国人一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觉得很熟悉。比如说《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都是这样。有的时候,虽然不是自己读过的,但还是有已经读过的感觉。其实很多韩国人从小就常常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本也有很多种类。

  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只在于汉字文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文学作品含有很丰富的故事性、哲学性和启发性,所以到现在还是很受欢迎。

  其实我们要选择一篇国外作品,其重点不在于要了解一个国家政治、社会、历史等。就是说,很少人为了解英国而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或为了解俄罗斯而读托尔斯泰,或为了解德国而读歌德。中国的也是一样,一般读者不是要了解中国而读中国文学作品。通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领悟到人间的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奥妙关系、平时不容易看到的在人心里隐藏着的内心等。所以,很长时间,很多人都喜欢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事实上,不只是中国古典文学,世界名作也都因这个原因,才一直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但是看现在的情况,要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时,很多外国人的心态有点不一样。读古典文学的时候,对“文学”的好奇心比对“中国”的好奇心更强,但是读中国现代小说时,对“中国”这个空间的好奇心比对“文学”的更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好奇心、对具有文化大革命这独特历史的国家的好奇心、对突然发展得很快、得到很大成就而引人瞩目的国家的好奇心、对已经成为G2国家的好奇心等等。总之,很多外国人要读中国文学作品时,在其心底里有着这种心态。

  从去年到现在,在韩国,有一本书成为了特别走红的畅销书,是一位小说家赵廷来以中国背景写的小说《丛林万里》。文学批评家对这本书的评价不太好,他们的一般意见是这本小说太缺乏文学性了。但是要了解中国的一般读者特别喜欢这本书,尤其是很多公司正式地推荐给职员这本书。看了这本书的促销词就能明白这种现象的原因:“能了解中国就能了解世界”。这个现象告诉我们,现在许多选择中国作品的读者是要了解中国而选择一篇作品。当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是一样。

  反正我们不能否定,一般国外读者决定中国现代作品时,很容易选择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但是,就因为这个原因,更多的外国读者不容易选择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除了有关中国专业的学生们以外,一般的学生们读中国文学作品时,他们的反应都很相似:“很难”,“不容易理解”,“很陌生”等。 其实中国专业的学生们也不例外。因为不知道中国现当代社会的特殊情况,就不容易了解作品。

  其实我觉得,文学作品里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不能分开的。许多世界名作和中国古典作品也有在历史上、社会上独特的、特殊的背景。但是这种背景绝对不妨碍读书行为,也不妨碍读者受到感动。虽然不知道历史上的、社会上的背景,也可以理解人物的心理结构、作品的世界。

  我要说我自己的一个经历。从小的时候,我一直很喜欢看小说,所以大学毕业以后,不顾一切地决定学习中国现代小说。八十年代,韩国大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能接触中国现代小说,更不必说中国当代小说。我也是研究生生活开始以后才可以认真地读中国现代小说。可是研究生课程一开始,我就有点失望,因为我觉得中国现代小说没有意思。

  韩国的80年代有特别强的政治性,尤其是搞现代文学的学生们具有很强烈的阶级观念。虽然我在1992年开始研究生课程,但是情况没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当时课堂里讨论的作品也都是阶级性很强的作品。有一天,上课的时候,我们讨论一篇小说,大家都说那篇小说很有意思、很感动、很有意义。但是我觉得虽然有意义,却没有意思。那时我告诉大家,我觉得那篇小说没有意思。千万不要问我那是什么作品。我一说,一个同学就告诉我,那是因为你没有阶级性。我听了就很失望。难道要欣赏一篇文学作品,还需要阶级性吗?还需要其他的吗?那么肯定我不能研究中国现代小说。我觉得研究文学作品的第一步就是受到感动,这个感动也可以从好多方面说起。

  那时我想起以前的另一个经历,这个经历让我继续研究中国文学,让我保持对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希望。这是我本科的时候读的一本书,受到的感动。这篇小说是戴厚英的《人啊人!》。读英语系的一个朋友看完了这本书也说道,“真有意思,真有意思,很感动!我才发现有意思的中国小说!”。当时韩国大学生对戴厚英作品的反应特别强烈。作为一个读者能发现有感动的、有意思的作品,这是很幸福的事情。以后再次受到韩国读者欢迎的中国现当代小说是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其次是苏童的作品。当然这几位作家的作品已经被全世界读者都认可,就不必再说作品的好处。

  我自己不懂诗歌,所以不说诗歌的问题。只对有叙事性的作品来说,我们可以从好多方面讨论一篇文学作品的好处。但是作为一个国外读者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故事性、哲理性和描写方法。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一直到现在,继续让我们从这些方面受到感动。好的故事性不让我们随便放弃读书行为,有深度的哲理性不让我们放弃对人生的思考行为,好的描写就能把作品的故事性和哲理性衬托得格外迷人。

  到现在最走红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都具有很强的、很独特的故事性和哲理性,他们的故事背景都是很特殊的历史阶段,也可以说对历史有深度的理解就能产生有深度的故事。现在对“历史”的解释一方面越来越广,一方面越来越细,表面上看来渺小的事情也需要更广义的理解。真正的、有生命力的故事是由有生命力的历史观产生出来的。

  20世纪以来,形式或技巧成了有关键性的重点。其实作品形式里已经包含着作家的哲学、关于世界的看法等。但是,有的作品(包括诗歌)的内容(故事性、哲理性等)不胜于形式和技巧。这种作品让读者感到空虚。幸好中国文学作品的传统一直是作品的内容胜于形式和技巧的。质朴的形式却让我感到更大的感动。这不意味着中国文学作品没有独特的技巧性。我觉得中国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幽默性。这种幽默不是在语言上轻薄的幽默,是看透了人生的喜怒哀乐以后才能产生的幽默,所以很多作品以幽默方式表现出他们的人生、哲理等。这句话也不意味着所有的中国作家一定要写幽默,我要说的是在中国作家们的血脉里已经流着他们特殊的幽默感。美国作家的幽默跟英国的幽默不一样,中国作家的幽默跟他们也都不一样。我真的愿意许多作家发挥他们自己的特点,能写出有深度的好作品。

  金顺珍(KimSoon Jin)

  女,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韩国韩信大学中国地域学系副教授。翻译了格非的《人面桃花》,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第一炉香》,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及一些港台作家的作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