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美术 >> 美术动态 >> 艺苑 >> 正文

程振国绘画艺术风格及其成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5日10:50 来源:中国民族报 朱留心
《克罗地亚老城》 68cm×68cm 2014年《克罗地亚老城》 68cm×68cm 2014年
《峡江烟云图》 (国务院管理局藏) 700cm×270cm 2009年《峡江烟云图》 (国务院管理局藏) 700cm×270cm 2009年

  程振国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之中,用雄浑、壮阔、严整的图式,厚重、含蓄、凝练的笔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他的画不拘于自然界某一地域,而是行万里路后,启动心斋,移丘搬壑,用自己为山川代言的精神所重新铸造的一种笔墨图式。这种表现方法,有四大难度:因表现对象无某一地域之地貌特征作为参考蓝本,必须行万里路,观尽奇峰,在熟悉生活的基础上打草稿,此一难也;在打草稿的过程中,要有过人之聪明才智,方可提炼主题、取舍物象,将表现内容幻化成心象,此二难也;心象既成,虽胸有千山万壑,然下笔之时,不知当以何种表现形式表达情感,盖胸中丘壑乃抽象之物,笔下山川乃具象之物也,心象难以化为墨象,此三难也;在笔墨表现过程中,既需要娴熟之笔墨技巧,又需要有经营位置的整体掌控能力,此四难也。 

  程振国每作画,凝神静思,将山川风貌和个人精神交融,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然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进退自如。画成,观者叫绝。品鉴他的艺术作品,总的感觉是:石老树壮、草木华滋、层峦叠嶂、体势恢弘、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是大心胸、大境界之人画的大山大水,体现的是一种大格局、大气魄。

  程振国绘画作品表现的内容有两个层面,山河的伟岸秀丽是其第一个层面,这个层面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是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可观、可居、可游。第二个层面是画中透露出来的摄人心魄的魅力,非仔细品味,难以感知。画中老屋历尽沧桑,古树几经风雨,那屋、那树,斑斑驳驳刻着中华文明,记载着中华文化,透露出中国人骨子里的坚强和厚道,张扬着中华民族的志气和精神。两个层面互为表里,画面因融入了丰富的物象而显得充实,有生活宽度;因融入了丰厚的文化因素而显得有品位和深度;因融入了深刻的社会生活感受而显得有艺术感染力和思想高度。

  这些表现内容被巧妙地营构在一个结构严谨而又空灵的格局之中,构成了一种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特点鲜明而富有创造性。从构图的精神境界来说,画家的审美旨趣有明显的取向,既让表现对象高大、浑厚、深沉、含蓄,显示一种精神的力量,又不刻意张扬,让人从浩瀚曲折的图式中自然而然地感到峥嵘突兀的气象。从构图的技巧来看,它既有传统的“三远”交替组合,也适当吸收了现代构成元素,使传统的笔墨形式展现了时代特征。在构图方式上,虚实得当是其一大特点,画中以云水、溪流、瀑布调整画面的虚实,石以阴阳调节虚实关系;树以细笔茂叶、双勾空干调整虚实关系;屋以黑瓦白墙调整虚实关系。处处厚实,又处处空灵,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虚因实而松活,实因虚而朴厚。这正是道家思想“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物,其中有精”的艺术诠释。

  程振国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体现的唯美、健康、愉悦的审美特征,最终是靠笔墨书写来完成的。所以,解读和赏析他的绘画作品,必须了解其用笔、用墨之技巧。

  先论其用笔。程振国绘画作品中的点线面是在一定艺术构成的理念下,将书写中的骨法用笔化为中锋、侧锋、散锋等不同的书写方式,通过转折、顿挫、提按、轻重、缓急等笔触穿插交错,编织成一个个有生命的物象,然后用富有情绪化的点线将艺术构思物化为墨象,进而组合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这样,既表达了作者自己的人文情怀,又把绘画构成形态的思维法则支撑起来。他的画中,作为物象的支撑线显得圆润、厚重,如曲铁盘扭,显示出壮美的力度,散发出精神的光芒。而用于勾勒物象阴阳面的皴线则灵动多姿,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伸展到一拓直下,或凝练成戛然而止。这些线条的力度、方向变化,是完全根据物象表现的要求,在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情况下进行的,无多余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这种用笔使画中山石的纹理既细腻又复杂。既平添了画面的内涵和观赏的价值,又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情感。从技法上说,仪态万千的山石肌理和概括简洁的山石轮廓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繁简相得益彰,不仅体现了画家的用笔之妙,也增加了画的情趣。

  从程振国的用笔中可见他经过了长期的锤炼,找到了一种超越一般想象力的形式语言,从而把需要表达的内容更完美地呈现。程振国在谈到自己用笔的体会时说:“在视觉审美形式中,线是强调物象形态轮廓的必要手段,其后是强化物体内的层次,根据物体形态的变化组织线条,或左或右,或纵或横,强调它的体积感、空间感、节奏感。中国画的线并非是漫无目的的组合与排列,它不但承载着自然形态的重新组合与重新认识,亦饱含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充分体现了‘骨法用笔、应物象形’的感染力。”可见,他的用笔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在一定的法度之下的自由挥洒。

  程振国的绘画作品中所体现的质感得力于用笔,而画面墨气淋漓、温润华滋则得力于用水、用墨。

  在绘画过程中,程振国根据物象审美的不同取向,分别使用蘸墨、破墨、积墨、泼墨等方法,使墨的浓淡干湿呈现不同的形态、力度、气势,既受绘画过程中的个人情绪所牵动,又为理法所约束,使神采生于笔下,洋溢于画面。他用墨没有固定的程式,全凭对表现对象的感性把握,这种把握是抽象的。正如他自己所言 :“用墨的浓淡干湿,营造出符合视觉的气氛,实际是运用抽象的过程来完成的。”

  程振国的绘画艺术成就斐然,为画坛所瞩目。对其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京西宾馆、中央电视台、“八一”大楼以及中国驻外使馆的多幅巨制,中外观者好评如潮。这些作品既显示了他非凡的艺术才华,也显示了中国绘画艺术这一古老文化的无穷魅力。

  程振国绘画艺术成就的取得,首先得益于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和继承。他不仅醉心于传统,并且对传统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他认为:“传统应该成为艺术创作的动力。” “艺术向传统回归,不是倒退,而是一种前进、一种发展。所以,中国画不是不求变,更不是食古不化,它的变化从不以否定自己的传统为代价。”这种观念,代表了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正确认识,代表了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志气。正因为有此远见, 程振国对传统下足功夫,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千方百计地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在传统中和古人对话,寻求能够启迪自己的艺术语言。所以,他的画虽然独树一帜,但却不偏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而是在传统老树的根脉上茁壮成长起来的新枝,是传统的精神和个性化的创造完美融合的结果。

  程振国虽重传统,但同时也主张从其他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他正视目前多种文化相互激荡、多元艺术形式共存下的文化碰撞,在确立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与当代人文环境共融的观念下,寻找一个新的整合点。因此,他的画接纳了外来的元素并将其化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丰富了自己的绘画程式和表现手法。

  程振国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也非常注重体验生活。他认为,对前人的认识研究只停滞在画迹方面是狭隘的,必须深入探求其思维方式,再用现代人的意识思考符合当今时代的艺术语言。站在这一高度再去认识大自然,理解大自然,从中可以感悟到无穷无尽的富有灵性的图式。他正是在走进大自然的过程中,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或雄浑旷达,或恬淡静穆,或劲峭奇峻,或空灵飘渺的魅力,从中体会到造化之意和境,并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思索着如何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形式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之创造,本源于生活,程振国对自然状物的观察,由于采用了一个不同常人的视角,寻找到了更符合人性化的元素,因此感悟到了自然造化之美。 经过一番追求和探索, 程振国将自己魂牵梦绕的自然之美化为高于自然的笔墨之象,并从中感悟到造化之理,进而将这种感悟引伸到风格的确立,使之成为一种厚积薄发的自然流露,成为一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结果。

  程振国在对绘画艺术的探索中不仅吃透传统、师法造化,而且注重在画外下功夫,努力寻求诗词、书法、戏曲等对绘画意境、造型、线条的影响,不仅从理论上加以思考和探索,而且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揣摩。例如,他关于诗和绘画关系的论述,便有许多妙语。如:“诗是运用抽象的文字所代表的意,经过起、承、转、合、平仄、韵律的有机组合来塑造意象;绘画是运用笔墨塑造形态的图式来达到目的。二者俱有‘幽情远思,如睹异境’之功用。”由此可见,他把诗的创作技法和绘画技法进行了对比、总结并找到二者相通之处。

  程振国的笔墨沉静,又是他心态的折射。心静则笔墨静。他认为:“纯净是自然的本性,只有当心灵回归平静时才能与自然的真实性贴近,才能去掉心中的不安躁气。心境坦然而情自出,心手相应,下笔流畅,顺其自然,静则易思,思则生智,智终使内外美合而为一。艺术家真正的开悟,就是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找回自己,完成生命的觉醒。”这是经验之谈,也是他自己进行艺术创作时的真实写照。生活中的程振国为人朴实宽厚、淡泊名利。他默默地离开喧嚣的人群,不走所谓的艺术捷径,去做一般人不愿意做的基本功。多年来,他踏踏实实地在艺术的道路上磨砺,一步一个脚印。面对诸多诱惑,他心静如水,只在自己艺术的田野里默默耕耘。

  如果说程振国笔墨之静与画面之净是心态的显露,那么,他构图的雄厚和温雅则是他人格的表现。他是谦谦君子,在六十多年的人生道路上,注重培养人格、升华境界、以德润心。和他接触之人,无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他的绘画风格和做人的品格是统一的。读其画便知其人,识其人便知其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