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外国文艺 >> 翻译 >> 正文

肢体语言对翻译的挑战(韩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20日10:06 来源:中国作家网 韩 斌

  我在文学翻译的领域里工作了大约15年,我注意到文学作品在描写身体和其功能时,英文和中文的表达在文化上有很多有意思的差异,于是我开始做一些调查研究。一篇题为《中译英中的肢体语言》的文章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文小说非常注重情感的外在、肢体表达,如果译者直译的话,看上去会非常奇怪。基于此,我也展开了思考和研究。在我目前的翻译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例子。比如,我曾经翻译过一篇小说,这是一段情感描写,丈夫和妻子都意识到他们的婚姻已经失败了,他们正要去离婚登记处。中文写道:

  “她的脸发绿,他的脸发灰。他们一前一后骑着车……”

  如果直译成英文,就是“her face went green, his face went grey”,英语读者并不能理解这句话背后到底有什么深意,他们只能懂得字面上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肢体语言的翻译中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

  对身体、身体运动、肢体功能和表达感觉的描写,中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是非常丰富的。中文中有描写动作的动词,人们能确切地描述出来,但英文中却没有相应的词。比如贾平凹小说里有一句话,“屁股一拧都出门走了”,生动地描写了客人在宴会结束前生气离开的情景。我能想象出客人扭动屁股离开椅子的样子,但在翻译时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寻找最为贴切的表达方式,但我仍然不满意我目前的结果:“With a squirm of their buttocks,they were on their feet and out of the door”。在描述肢体功能时,和中文相比英文缺少明确的和丰富多彩的词汇,在文学翻译上,有时听上去很令人尴尬。更重要的是有时翻译会很粗野,其实这并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本意。

  如何把这些表达方式翻译成英文?在选择上有没有一定之规?翻译人士有多少自由空间?这些争论一直都伴随着翻译本身的发展。回过头来看中文翻译的历史。我发现中国在公元230年左右,就如何翻译佛经有过很大的争议。问题出在究竟是质(unhewn)和直(direct)或是雅(elegant)译?甚至在佛教徒翻译家之前出现的道教哲学家老子,他就指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让我们回到现代,有些翻译理论是大家都熟知的:比如,诚实。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如何接近才算是忠实原文?其次是归化和异化的问题。这一理论说的是翻译家以英文读者熟悉的方式在翻译中对原文进行的修改。最后一个问题是忠实。它来自于翻译理论学家Christiane Nord,她认为忠实的概念在于忠实作者的意向。她说:“译者对双方都有责任,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力,但不能把作者的原本意念搞反了。”

  在描写情感时,中文常常通过对肢体运动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测其背后的感觉,但英语却相反。换句话说,中文对生理上的描写更有针对性,对情感上的描写却不太明晰,英文正相反。如何翻译肢体语言,是翻译人员经常要面对的挑战。每天,我们都试图在译文中保持平衡,既要保持原文的色彩和丰富的内涵,又要把它转变为另一种语言和不一样的文化,这样做对读者才有意义。我能想象出所有的翻译人员可能觉得在自己的翻译中失去了什么。另一方面,这份工作最大的回报之一,是它给了我们仔细的解读原文的机会。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无论对肢体语言或者小说里其他情节的描写,在用词的选择上应该既要忠实于作者的意向,又要用英语传达出原文中丰富多彩的内涵。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