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艺术家访谈 >> 正文

墨花心语写传奇——访江西书协副主席王维汉先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9日10:13 来源:吉林日报 韩金祥

  

  王维汉近照

  书法(一) 王维汉

  书法(二)  王维汉

  回家(油画)  杨倩工

  我与王维汉先生相识在两年前的井冈山,当时他作 为中国书协推荐的三十位突出贡献者代表上台发言。我作为随行摄影记者,被他朴实无华、温文尔雅的君子风度深深地吸引。从此,我们有了频繁的网络交往。在手 机里经常能拜读到他创作的诗篇及温润秀逸、清健遒丽的古典主义书法作品,于是萌生了采访的想法。机会终于来了,6月27日我接到参加“翰墨信州·七一颂 歌”王维汉书法艺术作品展览的邀请,于是专程来到江西上饶市,在展厅内外与他和同行们及身边的弟子攀谈起来,记者用手中的笔诠释着王维汉先生的心路历程。 小木匠的书法梦 从当年漂泊在铜钹山的木匠师傅,到今天名扬全国的书法家,王维汉的经历是人生励志的一部教科书。 上 世纪五十年代初王维汉出生于江西广丰县横山镇,小时候的王维汉在写字画画方面就显得很有天赋。初中毕业恰逢“文革”,因擅书,成了红卫兵队伍里抄写大字 报、战报的一把好手。身为中医的父亲,担心文弱的儿子惹出祸来,就强行把王维汉召回家中去学木工手艺。然而,繁重的体力劳动却让正在长身体的他体力不支, 于是写信给父亲请求放弃。父亲回信说:“为什么人家学得下来,你就学不下来?难道你就那么没用,不如人家了吗?”这两句话使得一向倔强的王维汉羞愧不已, 从此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他以艺术的心灵来做活,以审美的眼光来求精。两年后,王维汉艺盖诸师,声誉鹊起,做的活计精致玲珑,颇显艺术灵气,成为铜钹山 区一带响当当的“维汉师傅”。 1971年,远在四川石绵矿做宣传工作的二哥王维松带回来一幅他参加四川省展的书法作品和一支毛笔。二哥的书法作品,激起了王维汉的书法热情。于 是 他忙里偷闲地练了一个月,寄字给已经返川的二哥评改。二哥收阅后大加称赞,并从当地文化馆借来欧阳询的《醴泉铭九成宫》,一笔一划地勾摹了一本寄给他。自 此王维汉一发不可收拾……,白天干木匠活,晚间就着松油灯津津有味地读他的《九成宫》,满脑子都是笔画、结构、章法,有时甚至读到三更鸡鸣。“墨弄工闲 后,诗吟孤寂中。龙飞凤舞处,倾注我愚衷。”就是他当时对自己的写照。尤其得知齐白石从一个木匠成为画坛一代宗师后,他便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木 匠书法家。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在二哥王维松的鼓励支持下,1978年,已做了11年多木匠的王维汉毅然走进了考场,并以全县 文科第一的成绩进入江西大学中文系。此后的王维汉如鱼得水,对翰墨之爱更加矢志不渝。他一次次观看书法展览,一次次向名家求教。从中感知,不能只练欧体, 要博采众家,加强艺术修养。于是他开始在苦学柳体、颜体的同时,又学王羲之的《兰亭序》和米芾的《蜀素帖》。练着练着,渐渐悟出了书法与天地万物都相通的 原理。他从杂技的险中求稳联想到了字的结构特征,从音乐中的节奏体味到了书法流线中的快慢变化,从书法的风格特点看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 辛 勤的耕耘终于有了收获:1982年,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大学生书赛中一炮打响,荣获二等奖,被选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接着又在全国“文汇”书法竞赛中荣 获三等奖。此后,作品多次在全国正书展、中国书法艺术大字展、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全国中青年书法大展、“兰亭奖·牡丹杯”全国书法大展、首届“兰亭奖”中 国书法艺术作品大展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中展出、获奖,并有作品赴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地展出。正当他的创作频传捷报时,王维汉突然宣布:从此以后不再参 赛了。许多同行们都疑惑不解,他则深思熟虑地讲:参赛是为了让评委承认你,为了成功只能跟着评委转,或许表面上成功了,而实际上却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参加 比赛多了,只是多了些作秀,却少练了些真功,而这些都不是我的本意。赛也赛过了,年纪也不小了,该多留点时间给自己,踏踏实实地做点实事,认认真真地练出 真功,只要有真正的好东西,不愁人家不知道。 古典主义的守望者 书法,是一门运用书写法度来表现 情 感和思想的艺术,而这书写的法度则必须通过大量的临摹与潜心的修为来获取。王维汉从艺四十余年,不仅在书法艺术教育、理论上具有卓著的建树,更在艺术创作 上颇有心得。但他始终重于内修而不事张扬,直到今天才厚积薄发,有了他平生首次个人书法艺术展。他说:“能举办个展,要感谢我国书法教育的先驱欧阳中石先 生。 在王维汉的人生字典里,1997年 是他重要的转折点。这年九月,他被选派去首都师范大学,成为我国著名 书法家欧阳中石的访问学者,此时王维汉的书法创作正处在徘徊不前的低谷期。他说:“由于当时大家盲目创新,甚至把传统都丢掉了……。我当时受其干扰书法始 终没有起色,是继续坚持传统学习,还是弃传统去独创?我彷徨在三岔口上迷茫了。”对此,欧阳先生告诉他:要继承接受传统书法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才 是正道,你现在写得不好,是因为功夫未到,只有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自然会好的。于是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亲聆夫子教诲,一解多年积疑,心中豁然。从此他奋斗 有了方向。 从北京回来后,王维汉如沐春风,一改过去追求临摹的相似度,而是用心领会书者的内在精神和笔力神韵,摈弃简单的模仿,求 得心灵的契合。于是他逆流而动,固守着古典主义传统。继续潜心研习晋唐名迹,并上溯秦汉,下逮元明。这种学习态度,使他能以广阔的视野,深邃的目光,来审 视书法艺术,在长久的汲取兼融中使他诸体兼擅。也正是这种广博和丰富,才真正显示出了他书法艺术的深厚功底。 特别是此次书展,他以真、草、隶、篆、行五体18种不同的风格书写同一内容——陶渊明诗《读山海经》一首。“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此诗虽不乏要言妙道,然在写法上唐人的森严法度,晋人的潇洒风韵,已深深地透进了他的笔墨之中,而这正是契合了王维汉 先 生对书法艺术自然美的执着追求。眼前“异曲同词”的18件书法作品,一样的尺寸,一样的形制,一样的“舞台”,不同的是十八班“武艺”异彩纷呈。或草或 篆,或楷或行,或曹全或礼器,或二王或米芾,或颜草或欧楷……。“泛览维汉书,不乐复何如”,徜徉在这18件王维汉的精品力作之中,无不让人感受到书法艺 术带给我们的精神动力,真可谓笔墨节奏舒缓适度,文情融合臻于绝 妙,堪称前无古人之首创。这是他卧薪尝胆苦其心志,多年在传统书法磨砺中大胆创新的结晶。 在 这里我们亲眼目睹了欧阳先生两次为其作品集题跋题词的真迹。其中书法册页《王维汉书钟嵘诗品序》深得欧阳中石先生赞赏,亲笔为之题写书名并在卷后跋云:久 不见维汉书,旧景已疏。今见是册,只觉得其字与锺文极为相得,清爽朗秀,引人不得迟滞,必得读罢终篇始可缓出气来。把玩不肯释手,故缀数语,以遣我心。 首 都师大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叶培贵也撰序道:“我观维汉先生之志,固不在一日之短长,其所遥思于古人者,在于明心体道,所期待于自己者,在 于弘法传薪”,“其心之坚、志之定、情之真,极是难能”,“既入此境,则未来已非一般畦径所能限约矣”。评价之高,由此可见。 他颇 有心得地说:“黄庭坚讲‘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这是对书法的真实写照。我觉得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比喻的很形象,也就是站有姿,走有样, 跑有形,不管哪种书体,你要真正写好都不容易。如写楷书要有行书的笔意,写行书要有楷书的笔意,否则这字就是死的。真正的书法艺术,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与 寂寞的守候,必须是思想与情感的自然流露,且源于真实、发自内心、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所形成的一种个性风采,在这里每个字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这就是王维汉的古典主义风格,特别是在喧嚣、浮躁的今天,他就像深藏的煤块,不似沙尘飞扬,却能融入历史,无论何时挖掘出来,都能够持久而热烈地燃烧。 墨香心语写传奇 “书法的个人创造、探索不是我唯一的钟情。我还非常想当好一名园丁,培养出更多热爱书法的青少年人才来。”王维汉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 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的书法教学,同样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4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 会教师三等奖。他选拔、辅导、组织上饶师专学生,在4次“全省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书法竞赛”和一次“闽浙赣三省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书法竞赛”中均获团体第一 名,在两次全国高校学生书法竞赛中,共有15人获奖,获奖人数名列各校之首。 退休后,他没有在家享受天伦之 乐, 更没有凭借书法名气出去赚钱,而是致力于书法人才的培养,并乐此不疲地办起了书法班。他说:“无论谁,只要想学书法,不分地域,我都愿意传授。”尤其是他 的高研班,秉承“以书潜心”的学习宗旨,如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王维汉书法高研班”,并获得丰硕的成果。仅2013年,他的高研班就培养出了七名中国书法 家协会会员,这在书法界是一个传奇。 在高研班中,王老师也有自己的弟子,也行拜师礼。但这拜师礼是庄重的,弟子行拜师礼时送给老师一件自己的作品,老师给弟子的回礼则是题赠斋名并诗作品一件,这与拜师收礼金、红包的当下格格不入。 60 岁的弟子翁社春告诉记者,王老师平时在生活上像我们的老大哥,他在学员中率先建起微信平台,在此与学员们交流书法心得。他主张我们学习古汉语,用古典文化 来支撑书法。而饶英鹏则心悦诚服地说:“身为王老师的弟子,我想去清华美院深造,又不好意思张口。王老师知道后非常支持,不仅亲自开车把我送到车站,还专 门为我饯行,并嘱咐我多创造机会走出去学习。每当想起这一幕就倍感温暖。”27岁的曹盛杨是最小的弟子,他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在王老师的悉心指点下,他深 得要领不断精进。今年五月,在全国教师书法创评活动中,他的篆书获得一等奖。“王老师不仅要求我们在班内互相学习,还鼓励我们走出去找高人学习,学习艺术 要转益多师,这是一般的为师者所做不到的。我就是在他的鼓励下,四方求学,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蒋香英动情地讲诉着。值得一提的是,专程从上海赶回来的 弟子曹院生,这位当年的学子,昔日的乡村教师,由于特别赏识他的书法天赋,王维汉老师力排众议,四处疏通,将其从小山村里调回上饶师院当起了书法老师,从 此改变了他的命运。由于他笔耕不辍勤奋学习,如今已是华东师大的研究生导师。他坦言:“没有王维汉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王维汉的“得意门生”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他们用手中的笔在挥写王维汉不倦的教诲。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