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周国平:我不相信在任何事情上都能插上一嘴的东西是哲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8日10:30 来源:羊城晚报 何晶 张甜甜

  近日,作家周国平带着他的新书《周国平人文演讲录》来到“南国书香节”与读者见面。新书内容完全脱胎于他1996年至2012年的演讲。虽然他表示自己并不愿意成为“演讲专业户”,但经过多次演讲,思路愈加系统清晰,觉得这套书竟也有点像是“小型专著”。

  今年69岁的周国平近期的目标是完成一本学术著作,内容大致关于中国人接受西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同时还将继续完成对尼采作品的翻译。

  越是实用,

  哲学的含量就越少,就越不是哲学

  羊城晚报:从您的新书《周国平人文演讲录》谈起吧。整理讲稿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这项工作大约用了您多长时间?

  周国平:我好几年前就想整理我的演讲录,此前曾经有过一个成果,这次是作了彻底的整理,有不少增补和删减。我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整理过程也有不少感触,比如说,因为约请方的要求,我讲得多的题目是人文精神、人生哲学、幸福问题等,这就促使我在这些题目上作比较系统的思考。而在重复讲同一题目的过程中,根据听众的互动,我自己会作进一步的思考,不断调整内容使之臻于完善。过去我在这些题目上的思考是散见在单篇文章里的,现在把相关讲稿整理出来一看,竟有点像是小型的专著。这使我发现,做讲座与写作未必全是冲突,像大学教授们那样在讲课的基础上写专著,其实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羊城晚报:您的演讲和文章将您有关哲学的一些看法融入到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中,通俗易懂,这和大众对哲学的刻板印象非常不同。

  周国平:枯燥、艰涩、唯心,这只是普通人对哲学的误会。哲学是对人生和世界两大根本问题的追问,事实上,哲学领域真正的大师之作是最鲜活的,但往往一转述,里面有生命光彩的东西就给弄丢了。本来有血有肉的东西,最后弄成几根骨头给你啃,你能尝到多少本来的滋味?教科书,解读,心得,这些都是转述,或对转述的转述,有的不知是转述了多少次,其结果必然是原创性递减,平庸性递增。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原著都很难读,多数大哲学家的文字并不晦涩。像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那样晦涩的是少数,多数是好读的,比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尼采的文字非常优美,英国哲学家培根、休谟、约翰·穆勒的文字非常晓畅,读起来很舒服的。

  羊城晚报:那么大众对哲学的认识是否存在一些误区?

  周国平:误区有很多,比如“哲学实用化”的倾向。上世纪六十年代,所谓“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实用化达至登峰造极,把哲学当作解决工作生活中一切具体问题的灵丹妙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只要“一分为二”或“抓主要矛盾”似乎就都迎刃而解了。从总体上说,以前是政治实用主义,把哲学当作政治的工具;现在是市场实用主义,流行营销哲学、卡耐基式的处世哲学之类,教人如何赚钱、如何公关等等。而且前面所说的实用主义和实用主义哲学又是两回事,因为詹姆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毕竟是哲学,是对一些根本问题的思考,而现在流行的这些根本就不是哲学。哲学是智慧,不可与技巧、计谋、权术混为一谈。

  我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讨论一个问题,便会有人说,你拿哲学观点分析一下吧。我一律婉谢,我不相信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插上一嘴的东西是哲学。越是实用,哲学的含量就越少,就越不是哲学。

  我要当好一座桥梁,把人们带到大师的面前

  羊城晚报:由于毕业生就业困难,现在大学的哲学系成了非常冷门的专业,喜爱哲学的人,在今天可能会被嘲笑为不切实际的形而上爱好者。您怎么看“哲学”在今天的“失意”呢?

  周国平:实际上,在任何时代,哲学都不是热门,不是大众的事,但也不是个别专家的事,我想可能是对灵魂追求比较强烈的这部分人的事。在我们这个物质主义的时代,很多真正有灵魂追求的人感到压抑、孤独,这些人恰好是最需要哲学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在是没有信仰的时代,以前有意识形态的影响,但现在这个东西也不能完全指导我们的生活了,在这样的时代,可能哲学能够提供一种方式。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句话说得好,大意是哲学能够为寻求信仰而又没有找到的人提供一种有信仰的生活。哲学实际上是寻求信仰的过程,你始终走在路上。如果你真正深入到哲学里面去,总在思考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尽管没有得出最后结论,但你总是在这样一个状态中,这本身就给了你的人生一种格调。思考这些问题的人和不思考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羊城晚报:我看到您在微博上和不少年轻人互动,是不是青少年更需要哲学?

  周国平:哲学一方面寻求信仰,另一方面又具有探索性质,它的这个特点也许能够成为处于困惑中的现代人最合适的精神生活方式。如果青少年在精神成长时期能够学会用哲学的眼光跳出周遭的环境来思考生活、思考人生,对他们以后过有意义的精神生活很有价值。

  羊城晚报:或许正是由于大家都在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严重匮乏,而让哲理小散文在图书市场上大受追捧,被称为“心灵鸡汤”式的书卖得很好。

  周国平:人肯定无法完全抛弃精神生活,在物质生活之外人总会有精神的需求。虽然当代是个极端功利化的时代,但毕竟外在物质带给人的只是短暂有限度的享受。哲理小散文因为短小,又阐发了人生道理,既满足了一定的精神生活需要,又适合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

  羊城晚报:那如果有人将您的书列入“心灵鸡汤”,您介意吗?

  周国平:是不是“心灵鸡汤”,我觉得读者最有说服力,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我不会因为有不同的意见就生气。我写的许多文章无非是看了大师作品的体会,所以我一直认为,自己的作用就是当好一座桥梁,把人们带到大师的面前。

  我只是把与邓正来的私人交情写入书中

  羊城晚报:《人文演讲录》这套书第二册名为《幸福的哲学》,您目前的生活状态幸福吗?随着年龄的增长,您对幸福的理解是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周国平:我觉得自己是幸福的。跟我的爱人、女儿在一起,我感到生命的快乐,而读书、写作是我从少年时代就非常着迷的事情,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每天早上我步行穿过一个公园到我的工作室读书、写作,下午五六点再步行回家,晚上和家人在一起。我对幸福的理解就是两条,一条是享受生命,一条是享受人的精神属性。作为一个生命,要有健康的生命态度,作为精神性的存在,要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这样的人就是幸福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我一直未变。 

  羊城晚报:您的演讲有不少谈到爱情和婚姻。如今“剩男剩女”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各种相亲节目也在电视台轮番上演,您怎么看待“剩男剩女”现象?

  周国平:“剩男剩女”是当下的一种社会现象,这显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生活节奏快,社会过于功利化,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安全导致“剩男剩女”的大量出现。但这个概念本身是有问题的,具有相当的贬义,对个体权利的蔑视,不管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个体都有权选择在爱情婚姻上作出自己的选择。

  羊城晚报:去年,您写的那篇《想念我生活中的邓正来》在网络上传播得很火,有读者看完之后表示不满,认为您在悼念朋友的文章中表现得过于自恋,您看到这些批评了吗?

  周国平:我没看到这些评论。我不是这么看的,我写这篇文章流露的就是我和邓正来之间的私人交情,这段情谊非常难得,我写的都是真实情况。邓正来像兄长一样待我,熟悉的朋友都知道的,我只是把我们之间的感情写在文章里。 

  羊城晚报:也有看法认为您在这篇文章里表现出对女性的不尊重。

  周国平:可是他就是这样对我太太说的,我想这是他对我的厚爱吧。 

  羊城晚报:这些批评的声音让你生气吗?

  周国平:不会,我已经练出来。文章写出来就跟我没关系了,我不太关注别人的意见,随人说去吧。 

  周国平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宝贝,宝贝》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