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资讯动态 >> 正文

授业解惑,为了让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健康全面发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5日10:34 来源:中国民族报 钱丽花
鄂尔多斯市民族歌舞剧院选送的《顶碗舞》。 记者钱丽花摄鄂尔多斯市民族歌舞剧院选送的《顶碗舞》。 记者钱丽花摄

  在首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期间,一项特色活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专题讲座”吸引了许多参演的少数民族舞蹈编导和演员的高度关注。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巡视员任乌晶道出了举办这一活动的初衷:在参赛作品初选的过程中,评委们虽然看到了许多优秀作品,但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不少作品题材相对较窄、编导技术生疏、艺术感染力不够强等。为了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健康全面地发展,主办方决定邀请相关专家举办讲座,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

  4场讲座由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国家一级编导邓林、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徐小平、海政文工团国家一级编导张小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马跃主讲。4位专家分别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选材、编导技法、艺术结构等方面,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听众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舞蹈题材内容相对较窄,是这次参演作品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对此,国家一级编导邓林在题为《民族创作舞蹈的选材空间》的讲座中说,目前,国内在少数民族舞蹈创作选材方面有三种不利的趋向:一种是很浅表的爱情题材,一种是无病呻吟、反映先祖痛苦历程的题材,另一种是观众看不懂的古里古怪的玄幻题材。事实上,少数民族不仅只有“阿哥阿妹情深意切”的爱情,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编导应从现代真实的生活中去提取素材。

  邓林结合自己创作的舞蹈作品《我心飞翔》来剖析选材角度。该作品表现了一位年迈的蒙古族老阿妈人老心不老的精神面貌。一次,邓林在内蒙古大草原深处采风时,偶然看到一位年迈的蒙古族老阿妈在晨曦中劳作,听到雄鹰在天空中翱翔欢叫,她抬头仰望,露出充满渴望的神情。“现在许多创作人员为了迎合主流去编舞,而不是真正从自己的心灵感悟出发。这主要还是因为舞蹈编创人员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积淀不够,思维模式囿于惯性,发现美的角度太窄。”邓林说,如果能够深入基层,更加关注少数民族群众的现实生活,有感而发,就能发现更多更广的题材。

  而舞蹈编创人员们比较关注的舞蹈编创技法,在徐小平教授题为《编导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中也得到了解答。她认为,首先,要捕捉到各民族舞蹈的动律。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不同的动律,如果能够很好地捕捉到,就能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次,是要找到好的舞蹈动机。找到舞蹈动作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发展、变化,使得舞蹈有比较突出的主题。第三,是要很好地运用舞蹈道具。徐小平以自己的舞蹈作品《翻身农奴把歌唱》、《小鬼与门神》等为例,为编创人员解答了创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海政文工团国家一级编导张小芯在题为《关于作品的题外话》的讲座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参加讲座的舞蹈编创人员共同交流了如何让舞蹈作品更富有艺术魅力。首先,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舞蹈作品都源于生活,而不是编者凭空想象出来的,更不是舞蹈动作的简单叠加;其次,舞蹈编创人员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掌握舞蹈编创技法的同时,掌握舞蹈音乐的能力也非常重要;第三,要有创新性,张小芯以舞蹈作品《踏歌》为例,指出这一作品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上的造型,在动态舞蹈动作中又融入了藏族民间舞蹈的动律,非常具有创新性。此外,在作品情感表达方面也要狠下功夫。

  关于舞蹈作品的结构艺术,马跃教授在题为《民族舞蹈作品的结构艺术及相关问题》的讲座中坦言:“在我的创作中,舞蹈音乐是第一位的,它在作品中的分量占到了70%,而舞蹈仅占30%。我的作品基本上是先有音乐,后有舞蹈构思。”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马教授将舞蹈作品的音乐拆成数段细细讲解,并将作品的结构归类为二段体、三段体、四段体。在讲解舞蹈作品的同时,他结合自己创作的《西风烈——少年铁木真》、《奔腾》、《草原妈妈》等,从作品的音乐、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剖析。他还创新地将《登鹳雀楼》等诗句呈现给大家,通过对诗句的具体分析引申到舞蹈作品的结构艺术,给人很大的启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