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研究 >> 艺术研究 >> 正文

非职业导演的明星效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5日09:59 来源:高小立

  演员和小说家纷纷跨界执导并助推电影票房——

  非职业导演的明星效应

  人们曾经熟悉的“转型”或“反串”,现在叫“跨界”。网络时代,一个新鲜词一经面世,便迅速流行起来。近几年,作家、影视演员、歌手转行做导 演,尤其给了“跨界”一词强有力的传播。其实各领域都存在着跨界现象,很正常,但到了明星队伍里,就显得格外显眼,因为明星的社会效应大大强于普通人,再 加上其粉丝的作用。随着娱乐文化的强势发展,明星会愈加繁忙,明星跨界也是必然趋势,成为一个正常现象。

  其实明星跨界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年的歌星一旦出名,便有剧组邀请其出演影视剧的角色,毛阿敏、韦唯、那英都出演过影视剧;反过来,演员一经成 名,便有唱片公司涌上来为其进行包装,比如陆毅因电视剧《永不瞑目》一炮而红后,过了一把歌星瘾;孙俪因出演《玉观音》一夜成名后,便频频出现在歌唱舞 台,尽管二人的唱功都备受诟病,但人气反而大涨,被冠之为多栖明星。

  娱乐时代的明星跨界使明星本人和投资人不仅取得了人气,而且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这种双赢的事对于以赚钱为目的的文化商家和明星经纪公司来说,不 会熟视无睹地等闲视之。所以,作家、明星跨界看似个人行为,实际是各大娱乐或影视财团的幕后推动。跨界现象最突出的当属作家及电影界明星向导演的转型,数 年前就出现了电影明星拿起了执筒的跨界导演,观众熟知的周星驰、姜文、周杰伦、徐静蕾、徐峥都是成功的实践者和榜样,作家及明星通过跨界当导演既证明了自 己的导演才华,又有可能通过入股、多角色的参与不少获利。

  如果说早年周星驰、姜文等明星的跨界更多立足明星本人不满足只饰演个角色的电影梦的话,那近年、尤其是今年以来大批明星的跨界,可谓直奔商业上 的利益追求。商业嗅觉敏感的影视公司深谙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不甘局限于从舞台到影像演绎上的跨界,坚信作家及明星跨界导演的号召力与影响力,他们瞄准了这 一带有讨巧意味的赚钱方式,寻找合作者,进行精心策划。2011年,光线传媒就调整了影业的定位,大力发掘内地新导演,在徐峥的《泰囧》创下票房奇迹之 后,企业尝到了明星跨界当导演的甜头,把目光投向了极具票房人气的赵薇、邓超,乐视、博纳等影业公司也紧随其后,制作了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韩寒的 《后会无期》。自2012年底的《泰囧》至正在上映的《后会无期》,徐峥、赵薇、郭敬明、邓超、肖央、韩寒接连推出自己的导演处女作,而且票房全部超过数 亿,其名气甚至一夜间跨越了张艺谋等大牌导演,正巧张艺谋的《归来》与之前后脚上演。作家、明星导演们的票房佳绩恐怕会让打拼电影界多年、科班出身的新老 导演们虽不至于怀疑自己的才华,但会恨、会怨、会无奈很多创作之外的东西,不说也都懂的。

  有票房作证,作家、明星跨界当导演一时成为影坛佳话,这无疑会引来更多的电影投资人寻找人气明星加入导演队伍,近年出现的明星导演都挣钱的现 象,是偶然还是必然结果,出于理性的投资人可能会权衡利弊、慎重选择,因为之前大有明星当导演票房失败的案例,王力宏、杨采妮等导演作品,票房惨淡。上影 集团总裁任仲伦曾坦言:“明星导演”现象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很快、但并不成熟的表征。他认为:“中国电影现在处于所谓‘影响力为王’的特殊阶段”。尽管如 此,近期跨界导演票房的一路凯歌一定不乏趋之若鹜的跟风者。

  抛开票房成绩,从电影创作规律、电影作品本身来看,明星当导演的利与弊是显而易见的。下面不妨针对其优劣做个简单罗列——

  明星效应带来的粉丝经济  与其说当下娱乐的强势,不如说是明星的强势,明星就是眼球,就是焦点,明星的大 批粉丝,是票房坚实的后盾, 粉丝们发自内心的传达也远比商业宣传更为深入人心。作家中的明星郭敬明的粉丝从小说到电影,追随其数年,在电影《小时代》首映式上,其粉丝大声宣称会至少 看三遍。由此看出,粉丝对其偶像拍摄的电影,已不顾故事、人物、影像等电影本身的品质,更无关价值导向,有点像“情人眼里出西施”,在粉丝眼里,偶像拍得 电影没有烂片。韩寒从出版首部长篇小说《三重门》开始到电影《后会无期》的公映,其十余年积攒的粉丝不可谓不庞大,他们早就对韩寒的首部电影翘首以待了, 观众不冲类型、不冲演员,就冲韩寒的名字,制造出了数亿票房。歌星肖央执导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估计首批观众多是“筷子兄弟”的歌迷,加上之前在网络 热播的微电影《老男孩》的粉丝基础,影片插曲《小苹果》的助推,票房也是轻松过亿。邓超从热播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到热映影片《四大名捕》,再到火爆 舞台的话剧“麻花”系列,其粉丝范围更大,邓超执导、主演《分手大师》,对粉丝来说,是难得的双重福利,据说很多粉丝也是看了数遍。

  明星效应带来的呼风唤雨  明星就是号召力,首先明星在融资上占有明显优势,现在的投资人只要听到某个明星的名字,都不问电影题材、故事内容、人物设置这些基本的电影要素,投资的冲 动直接奔向明星,甚至会追着明星掏钱。二是明星当导演可以凭自己的人脉请到别人请不到的演员加盟,配置出自己理想的演职员阵容,比如赵薇可以请来好友王菲 为其影片唱片尾曲,估计凭自愿的话,王菲不会给观众一般不看的冗长的片尾配唱。有些演员甚至甘愿友情出演,观众从《分手大师》的开头中看到出场的明星多到 有点数不过来。有时大片导演遇到大牌演员也会被其牵着鼻子走,但明星当导演是绝对地自己说了算。三是各大院线对明星的另眼看待,排片率明显高于同期上映的 其他影片。

  明星效应带来的营销策略  现在各大媒体的娱乐报道,都是围着明星转的,所以明星当导演的影片在营销上不用费什么脑筋考虑营销策略,媒体不请自到,甚至蜂拥而上,更有网络写手为其摇 旗呐喊。像《分手大师》邓超辗转近30个城市的卖力宣传,一个邓超足以打败各种极尽能事的营销策划。在当今影片营销胜过影片内容的电影宣传中,从出品方到 院线都不愁明星导演影片的宣传。

  作者电影、明星导演容易实现电影的自我诉求  电影虽作为多方合作的产物,但明显带有导演个人的强烈色彩,这让电影编剧和演员望尘莫及。近年编剧自己执导筒的创作现象屡见不鲜,包括明星编剧郭敬明、韩 寒,一是不甘仅限于文字上的传播而放弃大银幕上的自我展现,二是不情愿自己的孩子让别人养的心态。郭敬明、韩寒、肖央都是自编自导,是人们常说的作者电 影,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从编到导,对电影的呈现一以贯之,在电影诉求上自己说了算。郭敬明当时被说服的一点就是“你的故事已经写了5年,我们找了很久, 想找一个适合的导演,但这个故事里所有的人,怎么说话,怎么做事情,他们的矛盾、性格,只有你才是最清楚的。”郭敬明心悦诚服地接拍了自己的《小时代》。 韩寒的《后会无期》,从故事到语言都带着强烈的韩寒印记。徐峥曾坦言之所以会去做导演,是因为演不到自己想演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热映时,赵 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从上电影学院导演系之前我就知道,我一定会拍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既然是很形象的“跨”,就有距离的存在,所以,跨界导演的劣势必须要正视。以上粉丝、融资、营销三大优势,除了商业价值外,其实和电影本身及电 影所具备的文化价值、艺术品质没任何关系,没有一个是成就一部好电影的必然条件,作家、明星跨界当导演需跨越的距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缺乏驾驭一部电影的综合能力  有人说,现在的电影标准就是票房标准。但票房只能是一部电影的商业标准,有票房的电影不一定能留得下来,传的出去。如果电影只盯住票房,电影商家可能会盲 目跟风,一窝蜂地推出明星导演,这无形中对降低导演门槛的做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演是一部电影的核心人物,如何呈现一剧之本,如何激发演员的创造 力,是否掌握了当今最先进的电影技术,不是演了几部电影就能领悟和胜任的。导演首先要具备文学修养,其次要具备专业知识,第三要具备丰厚的生活积累,第四 要有独到的艺术发现。如果谁都能当导演的话,国家有必要每年培养那么多的专业导演吗?如果一窝蜂地推出明星跨界导演,势必会造成电影创作的乱象。伤的将是 中国电影的整体水平。

  秀自己大于拍电影  与其说明星导演“拍”电影不如说明星导演“秀”电影,从近期《小时代》《分手大师》《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后会无期》四部电影都可看出其“秀”的功夫。 《小时代》秀的是时尚,《分手大师》秀的是搞怪,《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秀的是美国梦,《后会无期》秀的是段子,四部电影皆概念和形式大于内容,不是用旁白 交代故事与人物,就是靠台词一带而过,故事碎片,人物苍白,甚至不知所云。导演结构一个故事的能力、塑造人物的功力、揭示生活本质的高度都尚显乏力。谈起 两位作家的电影,有种看电影不如看小说更精彩的想法。

  不可持续发展  在好莱坞,演电视剧的演员甚至不能胜任演电影,分工很明确,虽也曾有电影明星汤姆·汉克 斯、安吉丽娜·朱莉和朱迪·福斯特执导电影,但都是昙花一现。所以明星导演不太具备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影视财团的电影目标就是赚钱,不大会考虑创作导向和 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他们力推明星导演本身就有撞大运的嫌疑,有赚一把就走的感觉。比如《分手大师》,从编剧开始就是为邓超量身 定做的,邓超给自己当导演,极尽这些年他在银幕和舞台上的搞怪能事,把自己的搞怪长项都挖掘了出来,可谓厚积薄发。试想邓超再继续导演电影,他下一部不再 搞怪的电影会怎么样,的确要打个问号了。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画上句号后,他还有勇气接拍其他编剧的作品吗?如果继续拍自己的作品,但没有艺术创新,市 场也很难说。类似姜文、周星驰这样成功的明星导演毕竟是少数,眼下一些明星当导演的快速成功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不珍惜资金  以上谈了融资对于明星来说相对容易,弊端是反而不珍惜手中的钱,比如不精心打磨剧本、分析人物,不深入体验生活,匆匆上马,有些虽请来知名导演做后盾—— 杨采妮请了徐克,赵薇请了关锦鹏,韩寒请了贾樟柯,但他们毕竟不便越俎代庖,抱着尊重明星的态度小心翼翼,面对变幻莫测的电影市场,很难保驾护航。

  导演作为一部电影的灵魂人物,其全方位的知识储备,是跨界导演面临的专业挑战;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其具备的艺术品位,更是跨界导演应该坚守的艺术底线。跨界导演,任重而道远。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