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综述 >> 资讯 >> 正文

与邬达克同时代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4日10:55 来源:解放日报

  编者按:《与邬达克同时代——上海百年租界建筑解读》 是上海作协理事、资深记者王唯铭的力作。这些年,他深入生活,勤于走路,出版了上海城市题材的虚构与非虚构15本专著。在《与邬达克同时代》里,他从宏大的历史角度俯视,详尽剖析百年租界建筑。双线发展,非虚构写作,作品甫出,即获专家与读者的好评。值此书展上市修订精装版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等召开作品研讨会,来自本市史学、建筑、新闻、出版、作协等方面的沪上人士,研讨评点,共话海派文化。

  【架起建筑学与公众的桥梁】

  王为松(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与邬达克同时代》是王唯铭最新的建筑文化专著,他以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传奇生涯为线索,以及诸多的中外建筑师在上海所留下的历史痕迹展开。今天在平装本的基础上,他又对全书进行了细致的修订,同时也增补了四万多字和20多幅照片。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建筑的故事,作者也将它放在了对海派文化的梳理过程当中,以及包括很多人对上海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更好的期待之中。

  汪孝安(建筑师):建筑的产生和政治、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经济等都有关,邬达克在上海的二十多年建筑实践,像是上海近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凸显的文化价值值得关注,而作者这本书,恰恰从文学的角度,架起了建筑学与公众间的一座桥梁。

  施密特(匈牙利驻沪总领事):从1918年一直到1941年,邬达克作为一名非常受人尊敬的建筑师,为上海设计了60多幢建筑,向人们呈现了一大批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比如大光明电影院,以及亚洲第一幢摩天大楼国际饭店。令匈牙利人感到无比自豪的是,由于这位匈牙利同胞的成就,也使得匈牙利成为上海丰富多彩历史的一部分。感谢王先生保存了这段生动的记忆,为我们记录了这段重要的文化时期。

  【透过邬达克探寻海派文化奥义】

  孙甘露(上海作协副主席):1986年上海作协举办第一届青创会,我和唯铭第一次见面就是在邬达克设计的那个建筑里,巨鹿路675号作协主楼。他大概在那时就萌生写作此书的念头。因为作家的写作最初的创作冲动是很复杂的。很高兴,唯铭非常好地通过这部作品准确告知我们邬达克的建筑意境及成因,以及上海所处的那个非常特殊的年代。

  桂国强(文汇出版社社长):这次唯铭写的邬达克是一个新的跨越。这本书至少涉猎到了历史、文化、建筑、文学几方面。他把那么繁杂的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历史人物能够容纳在这部作品当中,灵活地或者说是比较智慧地把两方面都糅合起来,既有非常忠实于历史方面的描述,同时又根据个人对历史的一些了解、判断、演绎,能够以他的语言通过建筑把上海百年历史非常清晰耐读地显现出来。第二他比较技巧,就是既解决了历史的问题又解决了文学的问题,他经常用这样的人物,不止一次地做一些合理的想象。我觉得这个合理的想象其实也解决了纪实文学中的文学性,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丰润好看起来。

  沈善增(作家):王唯铭写这本《与邬达克同时代》,将邬达克放在他的时代背景里来定位、来认识他的意义。那么我们讨论王唯铭的创作,也应该把他放在今天的海派文化这一个大的语境中给予定位。我想这是继 《繁花》 后,沪上又一部海派优秀作品。唯铭之前出过一系列反映都市时尚类作品,后来又有一系列的长篇小说,我看过的两部长篇,觉得他要表现的是对时尚的反思,以及表现其背后的海派文化精神、人文精神。现在,他通过邬达克这个平台,试图从历史层面上发现和论证海派文化精神。所以,我觉得他这本书看上去是写建筑、写历史,其实还渗透了他对海派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理解。

  李天纲(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前面的都讲到海派文化,我觉得唯铭这本著作非常重要,是在为上海树碑立传。他的这部作品,个人认为,有史实、有见解。史实的准确性、个人感受的文学性,是我看到同类作品中最好的。我想,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外观形态还是精神气质,都和当年的“华洋杂居”格局息息相关。通过建筑来描写上海一百多年的发展,通过邬达克来描述上海当年的风貌,作者带我们回到那个时代,也提醒告诉大家,老上海消失了的是什么,对我们今天发展有什么可借鉴。

  金大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上海这个地方从海派文化来讲是海纳百川。上海姓什么,上海姓水。水就是流动、变通、融汇,这是上海的特征。同时上海非常大的特点是洋气、时尚、国际化。邬达克在这里留下了60多幢建筑,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那它就是一个凝固的文化符号。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历史。那就是上海的名片、上海的印记。如果五年十年这本书能够再版,我希望打开来里面有一张邬达克在上海的几十幢建筑图,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顾绍文(作家):这本书今天出精装再版,说明编者对这本书有构思有想法。我作为读者想知道,上海让邬达克做了些什么。很多人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这个是我们要研究的。我觉得这也是王唯铭写这本书的原因。唯铭的作品,一以贯之充满激情,而且这个激情是真诚的,希望他延续下去。

  【以“美工刀”笔法剔尘埃还真相】

  陈保平(作家、学者):唯铭的笔触生动饱满,就像一把美工刀,剔除遮蔽真相的岁月尘埃,还原出邬达克以及其他西方建筑设计师们勾画的历史线条与风情,让百年租界建筑这一段对上海来说风格独特的人文景观,重现在我们的视野。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建筑所内涵的政治、经济、社会、美学、科技的价值。

  作为一个优秀的纪实作家,唯铭的功力在这本书里显示得比较充分。我们说纪实作家也好,或者说非虚构的作家也好,你要写一个历史,首先第一个能力就是看还原历史的能力强不强,唯铭在这本书里面还原历史的能力非常强,他还原了从邬达克时代的整个上海的发展历史。

  而且他历史和现代的衔接的能力也把握得比较好,写百年历史,实际上也回答了今天怎么样来看待和借鉴这样的历史,对今天的开放有些什么启示。希望唯铭在今后能够写出更好的无愧于上海、无愧于中国、无愧于世界的作品。

  徐锦江(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唯铭是作家,也是记者。从人、角、书三个层面上来说,首先说人,他热爱生活,敢于探索、勇于体验。二说角,邬达克在上海做了很多著名的地标性建筑,因为这些优秀的建筑作品,我们才记住了邬达克。唯铭的选择是明智的。三是书,唯铭很早的时候就有非常鲜明的语言文字风格,当时我记得还有不少人模仿他的那种叙述方式。他的这本书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新闻记者的角度使他比较善于去发现新颖的题材与角度,国外许多著名的作家如“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梅勒,也当过新闻记者。送唯铭六个字:人长青,书不断。

  强荧(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邬达克在上海的一些建筑,唯铭都做了独到诠释,无论在探索深度和现实技巧方面,都花了很大的功夫和努力。今天他能拿出这本海派历史的专著,从为人上找原因,唯铭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在今天这样喧闹的环境里坐得住!他的内心很安静,而且始终独立思考,保持个性,不容易。

  王唯铭:在今天物质似乎已经变成了时代最强大的东西,无论怎样,写作确实是艰苦的,但我决不放弃。再一次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

  (整理 盛晓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