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资讯 >> 正文

周国平:中国人缺乏哲学精神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2日10:23 来源:深圳晚报 李福莹
周国平,散文家、哲学家、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周国平,散文家、哲学家、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幸福的哲学》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周国平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年7月《幸福的哲学》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周国平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年7月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总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好的生活?

  这个问题在著名散文家、哲学家周国平的两本新书中,作了一种“哲学普及式”解答。从1996年到2012年,数十年间,喜欢“宅生活”的周国平沉淀了对生命和灵魂的本真思考,并将其一一写入新书。近日,深晚记者通过邮件对周国平进行了专访。与哲人对话是一件愉悦的事,因为能窥见智慧和坦诚。

  我认为自己不是一块

  做讲演的料

  深圳晚报:《幸福的哲学》、《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两本新书,有些部分脱胎于您这么多年的演讲,演讲对您的哲学思考有何促进,与“独处”式思考有何不同?

  周国平:近些年来,除了学校,我还在另外一些场合做讲演,其中有面向社会公众的讲座,有企业或企业家论坛,也有党政机关论坛和培训班。如果是开放的讲座,台下有许多我的读者,面对面的交流也常有热烈的时候。如果是面向某一界的讲座,就更需要平静的交流,内容必须有针对性。这些讲座推动了我更多地关注和思考现实问题,这对于我自己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收获。

  话说回来,虽然有快乐,有收获,我仍认为自己不是一块做讲演的料。我的本能告诉我,坐在家里静静地读书和写作,这是我最舒服的状态。我觉得那些讲座专业户是很可怜的,我自己决不愿意这样,因为结果往往是越来越空,不断地自我重复。

  深圳晚报:这两本书定位为“适合于大多数读者来看的哲学的普及书”,为何这么说?

  周国平:这是出版方的一个定位。两本书收录的是我过去的演讲,演讲的听众都是普通大众,而不是专门的哲学研究者,对于这些听众,我尝试用明白晓畅的话来说明哲学上的大问题,因此说这两本书的读者是大多数的普通读者,这个定位不算离谱。

  深圳晚报:中国人,是不是比较缺乏哲学精神,并且缺乏哲学的启蒙和教育?

  周国平:我们中国人历来把不实用看作缺点,对于哲学也强调要经世致用,这至少是儒家哲学的传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是缺乏哲学精神。

  现代社会中,生存竞争十分激烈,人们尤其青年人往往会面临精神追求与生存竞争之间的冲突,为此感到困惑。一个人在精神方面投入太多,必然会疏于物质的追求。在利益的竞争中,面对惟利是图的奸人,品行好的人也很容易吃亏。

  我们也许只能这样想:如果精神追求真正是出于内心的需要,那么,我们理应甘愿承担为此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包括物质利益方面可能遭受的损失。事情取决于你看重什么,仅仅是实际利益,还是人生的总体质量。在这方面,哲学能够使我们对人生的总体质量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对于世俗意义上的成败有一种比较超脱的态度,在竞争中为自己保留内在的自由。

  有些人永远站在

  “被启发”的门槛外

  深圳晚报:当代社会,人们的心灵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哪些误区?

  周国平:误区很多,集中到一点,就是急功近利。我一直认为,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个人,正确的价值观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我们时代的重大迷误是过分地从外在方面去寻求幸福,把金钱、财富、物质的东西、外在的成功看得太重,大家一窝蜂都在追求这些东西。当然,你可以追求,但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让你的生命和精神有一个好的状态,那才是真正能使你幸福的东西。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大家活得很忙很累,但并不幸福,毛病就出在价值观上。所以,你一定不要随大流,到底什么能让你真正感到幸福,你要去问自己的生命,问自己的灵魂。

  深圳晚报:如今,人们普遍沉沦于功利性的外在生活,很少有人真正过内在的心智生活。社会也面临着戾气过重、道德下滑等问题,哲学能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良药吗?

  周国平:主要原因是两个,一个是法治的缺失,一个是信仰的缺失,而二者都有中国文化传统上的根源。对于这些问题,都可以也应该从哲学上进行分析,哲学不能包治百病,但是,在政治哲学上的个人自由观念,精神哲学上的灵魂自觉观念,是治这两个缺失的良药。

  深圳晚报:阅读上,似乎存在一种悖论。沉沦于功利性外在生活的人,并不怎么会读书,尤其不会读哲学书;但愿意观照心智生活的人,会自己来找书读。有些人,永远站在“被启发”的门槛之外,通俗点儿说,老师谈的人生哲学,可能有些人永远不会看。功利的继续功利,智慧的继续智慧。如何才能打破这样的悖论?

  周国平:这的确是一个难题。《圣经》里说,耶稣对门徒授奥秘,对群众说比喻。门徒问原因,他回答:“因为那已经有的,要给他更多,让他丰足有余;那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一点点也要夺走。”意思是说,人的慧根很不一样,慧根好的,一点就通,慧根差的,说什么都是对牛弹琴。我也相信人的悟性是有天生的差异的,不过,我还相信孔子说的上智和下愚都是极少数,大多数是中间状态,而对中间状态的人,教育就有巨大的作用。有些人缺少的是醒悟的机缘,你给他提供机缘,他就会醒悟。

  我只看重一个身份

  就是父亲

  深圳晚报:除了老师推出新书外,平时我们确实很少见您露面,有关您的新闻也不多。都说您是靠“宅”保持了写作热情?

  周国平:你说的“宅”就是独处。卢梭说,独处是最美好的享受,最受不了的是跟人聊天。我和他有同感。我一直认为,独处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不能独处的人,内心一定是空虚的,这样的人聚在一起,是空虚的相加,得出的仍然是空虚,会有什么意思?你应该是自己有了丰富的积累,然后去见同样有积累的人,互相馈赠,彼此受益,这才是高质量的交往。独处的时候我读书、写作,从中我感到精神上很大的快乐。

  深圳晚报:本次您出版的新书,有一本名为《幸福的哲学》,而“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曾经因为央视的采访在民间“十分普及”。对于您而言,何为幸福?

  周国平:有人要我用最简略的语言归纳一下我对幸福的理解,我说就两条。第一条,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她(他)们感到快乐。这实际上是生命的快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爱情、亲情和家庭。第二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能够靠这个养活自己。这实际上是精神的快乐在我身上的落实,我的工作是读书和写作,我的职业和我的精神享受是一致的,这的确是莫大的幸运。我觉得我基本上做到了这两条。

  我的幸福哲学用一句话说:幸福就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

  深圳晚报:《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宝贝,宝贝》是您身为一个父亲的作品,读来让人动容,看见了另外一个周国平。可否谈谈,父亲这个角色赋予了一个男人什么?怎样才是最好的父亲?

  周国平:亲自迎来一个小生命,这的确是人生中无比幸福的时光,每一天都有惊喜,都充满了幸福感。我这个人真的很喜欢当父亲,其乐无穷。经常有人问我,说周老师,在哲学家、作家和学者这三个身份中,你最看重哪个。我说都不看重,都无所谓,我只看重一个身份,就是父亲。别的都可有可无,都可以不当,但是我一定要当父亲,不当父亲,我真是不甘心,死不瞑目。

  社会上对男人有一种角色的定位,似乎都应该出去奋斗,建功立业。和女人相比,男人是更被社会化了的。其实,这是对男人的绑架,男人也是人,也有强烈的情感需要,而这一面被压抑了。所以,我觉得做父亲是一次松绑,一个解放,把人性中柔软的东西释放出来了,从人的角度看更完整了,更人性化了。我在许多男人身上见证了这一点。

  最好的父亲就是不摆父亲的架子,孩子幼小时做孩子的玩伴,孩子长大后做孩子的朋友。

  深圳晚报:无论对于追求心智生活的人,还是乐于思考的人,阅读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老师平时偏好哪些书?能给普通人一些读书的建议吗?

  周国平:我偏好的是文史哲方面的经典,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共同的重大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生命和死亡,灵魂和肉体,信仰,等等,同时又各有独特的贡献。

  我相信,对每一个人来说,真正会发生兴趣、读得进去的书肯定是不一样的。我想强调一点是直接去读那些经典著作,不要去读那些二手、三手的解释性的作品。直接读大师的作品,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方面最重要的经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