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过于单一化的个人成功梦——电视真人秀盛行的文化思考(张慧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2日09: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张慧瑜

  《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节目一次次上演着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的魔幻童话。这些节目所强化的“梦想总会从天而降”“奇迹总会发生”以及“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无疑成为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现代职场的隐喻。

  2014年上半年,“梦想秀”类电视节目依然是小荧屏上竞争最为激烈的战场,不只是《我是歌手》(湖南卫视)、《中国好歌曲》(央视)等音乐节目,还推出了科学类的《最强大脑》(江苏卫视)、圆梦真人秀《私人订制》(北京卫视)以及喜剧类的《笑傲江湖》(东方卫视)等。从《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到《中国好歌曲》、《笑傲江湖》,无藉藉名的“圆梦人”或“追梦者”上演着一场又一场的竞技比赛,演绎着一波又一波的人生悲欢,他们或喜极而泣晋级或黯然神伤退场。电视机好似一台哆啦A梦般的造梦机器,生产着普通人也能梦想成真的奇迹。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综艺晚会的时代。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创造了电视晚会的表演形式,90年代初期流行如《综艺大观》、《曲苑杂坛》等以歌舞、传统曲艺为特色的综艺节目。此时的电视节目在强调表演性的同时也展现知识性,当时有一档以海外旅行风光为主的电视节目《正大综艺》,用旅行者的目光呈现中国之外的奇妙世界。

  90年代中后期电视台升级为卫星频道,有线电视网络也随之普及,出现了《快乐大本营》(湖南卫视)、《幸运52》(央视)、《开心辞典》(央视)等更加娱乐化、益智类的电视节目,这是综艺节目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2004年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大众选秀节目的时代,这也是电视行业推行制播分离改革的产物,《超级女声》由上海天娱公司制作完成并在湖南卫视播出。2005年第二季《超级女声》引起轰动,这档真人选秀节目不只让观众体验到“拇指短信投票”的全民狂欢,更使得湖南卫视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芒果”。

  这种湖南卫视一枝独秀的格局直到2010年才被打破,这一年江苏卫视推出婚恋节目《非诚勿扰》、东方卫视推出《中国达人秀》,都获得市场认可,尤其是引进英国知名节目版权的《中国达人秀》标志着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即通过购买海外原版节目、用大投资制作电视节目的时代。随着各地广电事业单位逐渐转制为更加企业化的传媒集团以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王牌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各大卫视保证收视率和塑造品牌价值的杀手锏。

  在这种背景下,各大卫视不惜花重金引进海外节目版权,这些根据海外节目的“制作秘笈”倾心打造的电视节目确实在舞台调度、拍摄机位以及后期剪辑上更加美轮美奂。2011年浙江卫视引进英国节目《就在今夜》,把其打造成平民圆梦节目《中国梦想秀》,同样取得市场成功。而真正让“洋节目”落地生根带来更大轰动效应的是,2012年灿星制作公司从荷兰购买版权和浙江卫视合作推出的《中国好声音》。这档节目邀请四位重量级的音乐导师,以发现真正的“好声音”为噱头,再加上华丽的舞台以及制造出有实力的歌手,很快成为最有人气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重新让音乐选秀节目焕发生机。2013年,其他卫视也不甘示弱,纷纷强档推出《我是歌手》(湖南卫视)、《中国梦之声》(东方卫视)、《中国最强音》(湖南卫视)、《我为歌狂》(安徽卫视)、《最美和声》(北京卫视)、《中国好歌曲》(央视)等节目。

  就在音乐选秀节目满天飞之时,湖南卫视剑走偏锋,购买韩国版权打造国内首部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选择5位从事演艺行业的星爸作为主角,让他们带着四岁到六岁的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展开两天一夜的亲子活动。其中,笨手笨脚的明星爸爸照顾孩子、萌态可掬的顽童不时冒出的无忌童言以及节目录制过程中随时出现的意外状况,都成为节目最大的看点。电影版也完全保留这种电视节目中轻松、搞怪、亲情的风格,成为国产电影中少有的合家欢电影,吸引着作为电影核心观影群体的都市白领观众的目光。

  “梦”“梦想”是大众文化最善于讲述的主题,那些坚持梦想并实现梦想的故事也被作为人生的样板。与前些年讲述成功者的奋斗史或者青春靓丽的超女快男不同,如今占据舞台主角的是一些其貌不扬的草根或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中国达人秀》成为发现、制造“达人”的魔法机器,断臂钢琴师、菜花甜妈等悉数登场。2011年播出的《中国梦想秀》同样是让“身残志坚”的残障人士或拥有超级才艺的普通人圆梦的节目。

  《中国好声音》也是如此,节目组非常精心地给每一位参赛者“编排”了不同的个人故事,并突显不同的个性及音乐风格,但这些学员却如同一个模具雕刻出来的工艺品一样,怀着同一个梦想,这就是一种个人成功的励志梦、奋斗梦。每个参赛者都是一个孤零零的个体,这种个体来自于父母之家或者夫妇之家,其人生的主体段落就是参加一次又一次的竞技与过关的比赛,从参赛者踏着红地毯走进摄影棚始,到比赛结束、回归亲友的怀抱终,就像一出简略版的人生戏剧。在舞台上,被突显的是个体如何通过自己的音乐才能从已然成功的导师那里获得认可,能够被说出的只是个人及家庭的创伤与困难,而支撑个人与小家庭存在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都化为乌有,这使得如《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节目一次次上演着灰姑娘穿上水晶鞋的魔幻童话。

  这些节目所强化的“梦想总会从天而降”“奇迹总会发生”以及“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无疑成为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的现代职场的隐喻。在这个竞技的舞台上,每个参与者彼此分隔,他们既不是“扶老携幼”的伙伴,也非“同甘共苦”的合伙人,而是相互比拼、搏杀的竞争者。也就是说,个人处在一种去社会化的状态中,唯一可以提供心灵慰藉的就是家庭。这种竞技式的选拔机制、个人成功的价值观以及对家庭伦理的强调,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自由化背景下出现的某种“新文化规范”。《爸爸去哪儿》把这种竞技文化与家庭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一方面爸爸要带着孩子挑战一个又一个的小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完成对孩子的呵护与教育,孩子从小就需要培养竞争、挑战自我的意识,以便可以在参与成人社会的游戏中获胜。在这个意义上,节目中所呈现的户外、野外空间或者电影版中的野生动物园,不仅不是非城市化的他乡,反而是如竞技场般现代都市生活的自我投射。问题在于这些看似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人生竞技,却是一种既定游戏规则下的比赛。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过于单一化的个人成功梦恰好成为这些电视节目最主要的文化想象,值得思考的是,我们能否创造新的更具包容性、互助性的人生大舞台?不过,与这些进口节目所呈现的竞技选秀故事不同,近一两年也出现了一些传递公益价值和传统文化的国产节目。2013年央视推出《为你而战》、《舞出我人生》等公益类节目,通过参与者的智力过关或技能比拼来赚取帮助弱势群体的公益基金,把个人竞技成功的个人梦转化为一种帮助他人的公益梦。另外,央视自去年至今推出的两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把汉字、成语等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元素设计成趣味比赛,在寓教于乐中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都有助于提升中国电视节目的原创水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