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文学机构访谈 >> 正文

孙振华:深圳文艺评论是“潜力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11日16:39 来源:杜翔翔 韩墨

  本报记者专访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振华

  深圳文艺评论是“潜力股”

  ▲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孙振华。

  深圳商报记者 杜翔翔/文 韩墨/图

  深圳市文艺家协会换届工作日前完成,深圳著名评论家孙振华当选新一任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昨日,记者对孙振华进行了专访。他向记者透露了对深圳文艺评论的看法和担任评协主席后的计划。

  深圳文艺评论有潜在优势

  记者:深圳文艺评论经过多年发展,现状如何?

  孙振华:深圳人对炒股比较熟悉,文艺评论可以说是一只“潜力股”。它潜在的优势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这个城市对文艺评论有旺盛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动力。这些年,深圳的文艺创作越来越活跃,创作的繁荣必然对文艺评论起到巨大的催生作用;第二,深圳对文艺评论很重视,各级的文化管理、决策部门都很强调文艺评论的作用,深圳在全国文艺界领先成立了文艺评论家协会,这就是一个例证;第三,这些年有大量评论人才到了深圳,如果能把他们调动起来,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记者:在您看来,是什么样的条件和环境促使深圳文艺评论发展壮大?

  孙振华:文艺评论要发展,城市的人文环境很重要。首先,一个城市是否鼓励创新,是否有包容力,是否倡导多元化,这是文艺评论发展的前提。其次,一个城市文艺创作的活跃度也直接影响到文艺评论。只有在一个生动丰富的创作现场,才会形成充满活力的评论氛围。还有评论人才的培育、评论成果的传播平台、文艺评论的激励机制等因素,都是促使深圳文艺评论发展的重要原因。

  形成评论的“学术共同体”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评论家”?

  孙振华: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我看来,文艺评论家是指一个人具有关于文艺的专门知识和修养,愿意借助公共和学术媒介对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当他的意见具有了一定的水准和影响力之后,就可以称为文艺评论家了。除了职业评论家外,还有大量的非职业化的文艺评论家,在深圳占主导的正是非职业化的评论家。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培养文艺批评的“深圳学派”?

  孙振华:所谓文艺评论的深圳学派,就是要形成深圳文艺评论的“学术共同体”。目前深圳文艺评论在国内有了自己的声音,但是还不够响亮,特色还不够清晰。我认为深圳文艺评论的特质和未来的学术品格一定是与这座城市的特质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要围绕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作为路径,来逐步梳理、强化深圳文艺评论发展的思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深圳学派”的自觉意识,要有这种开宗立派的使命和担当,如果确立了这一点,我相信深圳的文艺评论的未来一定会形成鲜明的深圳特色,乃至于形成文艺评论的深圳学派。

  改进文艺评论的不平衡

  记者:深圳文艺评论目前的影响力如何?

  孙振华:深圳文艺评论在国内的影响力可能不为许多深圳人所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高校的文艺类专业不多,专门的文艺研究、评论机构不多,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媒介不足,这些使得深圳的影响力被遮蔽了。例如深圳水墨艺术研究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甚至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深圳策展人鲁虹目前保持全国策展第一人的纪录。还有深圳大学齐凤阁教授,是全国版画理论和批评的学术带头人,《中国版画》的主编。深圳公共艺术在全国首开“五个一”的纪录,在五个方面领先全国的风气,特区报王樽先生的电影评论、商报许石林先生的戏曲评论在国内也非常有影响……这里只是举例,有的评论家在深圳不显山露水,但是在外面影响很大。

  记者:您担任评协主席后,今后有什么计划?

  孙振华:协会的工作肯定是大家来做,我个人认为,深圳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工作首先是要为文艺评论家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要形成合力,做好服务,为文艺评论提供工作的便利。第二,要打破不同门类之间的壁垒,加强横向互动。文艺评论在当代文化的背景中,实际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批评,在一些基本的问题上都是互通的,所以要加强联系,强调跨学科联动。第三,要形成扶持评论、鼓励评论的氛围,通过具体的激励措施,让更多有能力、有热情的人投身到这个事业中来。第四,改进文艺评论家自身的工作,更多地走向社会、走向社区、走向企业,更多地深入到生活中,深入到创作的现场中。第五,加强对外交流,例如与国内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第六,要改进文艺评论不平衡的情况。例如,深圳的音乐创作力量很强,评论方面就没有跟上。再比如深圳的建筑评论、设计评论方面,与这些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相比很不匹配,这都是需要改进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