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中国涉藏题材电影走向“大片”境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07日10:23 来源:中国西藏网

  2014年上半年,一部名为《西藏天空》的电影爆冷大热,不仅一举拿下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新片单元”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人男女演员6项大奖,而且获得了国际A类电影节蒙特利尔电影节主席力邀举行全球首映的殊荣。《西藏天空》在上海首映后,首周上海地区票房便破百万,真正实现了叫好又叫座。

  西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从出现到《西藏天空》走红,其间一直不乏佳作。中国电影人从未放下手中的笔、肩上的摄像机,西藏题材电影一直是中国电影花园中一朵怒放的美丽格桑花。

  影史:背后的力量

  西藏题材电影往往以其空间特征为主要标志,衬托人间故事。虽然新中国成立前就曾有涉及西藏题材的电影,但它真正的发轫是在1953年电影《金银滩》的面世。1963年,另一部涉藏题材影片《农奴》作为国庆15周年献礼影片推出了。总体来说,那个时代的涉藏电影在整体文化大环境的影响下,呈现出“娱乐教化启蒙功能弱化,政治引导性加强”的特点。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领域突破了很多条条框框,题材越加丰富。涉藏影片的题材也开始更多地关注这篇土地特有的文化魅力。《神秘的西藏》一片在叙事中刻画了萨嘎达瓦节、雪顿节的热闹场景;《西藏的秘密》则以“朝圣”为切入点,引发观众对西藏宗教生活的认识与反思。这些影片摆脱了单一的宣传功能,将视角更多地增强了对人性和生活的展现,朴实却多滋多味。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国内涉藏题材电影以《红河谷》和《孔繁森》为代表,前者叙述了藏族儿女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动人故事;后者则以纪录、人物刻画的方式,总结式地展现了西藏发展的成就,以及“建藏援藏人”这个特殊群体的故事。

  21世纪以来,驱动西藏电影多元化的力量更多地转化为观众的口味和影人的自我追求,越来越多的西藏题材电影自信地走出国门,开始全球化进程。《可可西里》(2004)、《云水谣》(2007年)、《冈拉梅朵》(2008年)、《转山》(2011)、《静静的玛尼石》(2006年)、《益西卓玛》(2000年)等商业电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关注度;《江孜1904》(2004年)、《先遣连》(2003年)、《西藏往事》(2011年)等主旋律影片也增加了涉藏题材影片的文化厚度。

  影片:艺术地诉说

  涉藏题材影片一开始是电影业中的小众题材,老一辈影人的艺术创作角度相对比较局限。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题材关注增强,尤其是一批优秀的藏族电影人的成长,涉藏电影中,“西藏”逐渐演化成一种简单的背景,“叙事”成为中心表达,“人文关怀”越来越明显。

  由冯小宁执导,宁静、邵兵主演的《红河谷》里,令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宁静饰演的藏族少女善良、明艳、率真,又略带野性的形象。这部以20世纪初藏族同胞抵抗英国帝国主义侵略为背景的影片把藏族人民那种“对人善良,却又不会甘心受辱;可以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救助别人的高尚质朴的人格,进行了真实动人刻画”。在豆瓣上,观众这样评价:

  “我眼中的雪域高原好像跟别人不太一样,跟红河谷里差不多,我把这叫做人类的童年”;

  “不管前半部如何阐述民族风俗爱恨情仇,最终还是一个关于人性和战争不断交锋的故事”;

  “这是记忆里的第一部在电影院看的电影。我的印象里只有最后千万的牦牛奔跑在属于高原的草原上” 。

  由陆川执导、曹郁摄影的《可可西里》获得了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 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提名、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等奖项。

  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为了追捕藏羚羊盗猎分子,保护藏羚羊和生态环境,顽强抗争甚至不惜放弃生命的经历。这部影片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摄影师曹郁对西藏题材的看法是希望拍“主观化的西藏,而不是一部风光片。”

  影评人认为:“仅从题材上来说,《可可西里》的命题无疑是悲壮与形而上的,它包含了生命、信仰、生存境况、人文关怀以及环境和谐诸多当代语境下时髦的哲学词组。”

  美国哲学名家罗蒂(Rorty)认为这是他近年来看到的最好片子,他为其“充满力量感的真实所震动”。

  《转山》是一部改编电影,以“骑行”这个近年来颇为热门的活动为对象,记录了原著作者、大四学生谢旺霖骑行2000多公里到达西藏的旅程,影片想传达给人的是一股梦想和不屈的力量。《转山》的导演杜家毅凭该影片获得了第48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新导演(提名)、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提名)以及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提名。

  曾经有过骑行经历的观影者表示“片子的很多的镜头都是我曾经骑过的,感触很深,仿佛又回到了当初。 骑行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方式,一种能让自己更牛逼,当然也能更加亲近自然的方式。”

  豆瓣网友感慨道:“每一个还没去过西藏的人都相信有一天会踏上那片土地,每一个离开西藏的人,都深信自己还会回去。因为山就在那里。”

  《冈拉梅朵》和《西藏往事》均是女导演戴玮和藏族作家扎西达娃合作的作品,题材也都是讲述藏族女性爱情故事的影片。不同的是,前者讲述的是两代人的故事,后者则与《红河谷》类似,将背景放在了二战时期的西藏。和当下充斥银幕的传统都市爱情片不同,《冈拉梅朵》和《西藏往事》在讲述共同的爱情主题的同时,融入了藏民族独有的文化气息,“将虚幻与现实、民间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融合碰撞,在西藏神奇的自然环境中描绘出一幅充满神秘意味的生活图景”。

  另外一部由藏族作家参与的电影是《西藏天空》。这部由青年导演傅东育执导,四川省作协主席、藏族作家阿来担任编剧的电影纵贯了西藏史上最风云激荡、沧桑巨变的一段历史时期。故事讲述了两位西藏青年——庄园少爷丹增与农奴普布之间的恩怨情仇。影片剧本创作耗时3年,先后有7位作家,写了16、7稿。从最初选景到最后拍摄,七上西藏,到达的最高海拔是5600米,还穿越了无人区。动用部队最多时达4000人,还从7个村庄调集了1500位藏族民众,剧组出动人员最多时达430多名。这些数字最后凝聚成了一部118分钟的影片。《西藏天空》以藏语和英语为对白,并大量起用了很多年轻的藏族演员,使影片真正地“原汁原味”。

  评论家王纪人认为,这部电影超过了当年的《农奴》,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还有提炼有提升。它有着跨越半个世纪的宏大背景,但却没有回避西藏和平解放、叛乱、文革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

  豆瓣网友评价“《西藏天空》是近年唯一一部“平等”的西藏电影、史诗巨片。竟然是导演的大银幕处女作,实属不易。”

  影人: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W020140804504120105450

  导演万玛才旦

  W020140804504120107102

  演员蒲巴甲

  涉藏题材电影的繁荣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藏族电影人才的成长与成熟。编剧阿来、扎西达娃,导演万玛才旦、松太加、西德尼玛,演员蒲巴甲、曲尼次仁、仁青顿珠等等。他们有的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西安电影学院等专门的艺术院校,有些则通过“选秀活动”等途径进入娱乐圈。他们的很多作品都与其民族性和成长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以万玛才旦为例。这位年轻的导演已有不少荣誉:中国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并先后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典型的科班出身。自从2002年凭借《静静的玛尼石》获得多项大奖以来,他的作品几乎全部是反映藏地生活:2002年《静静的嘛呢石》,2004年 《草原》、《最后的防雹师》,2007年《嘎陀大法会》和《桑耶寺》,2009年的《寻找智美更登》,2011年的《老狗》,以及2009年的《喇叭裤飘荡在1983》。今年,他携新作《五彩神箭》归来,眼光聚集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射箭之乡”尖扎县。

  正是这样一批新的涉藏电影人的出现和成长,使涉藏电影的叙事角度更加多元化、真实化,客观上使藏民族、藏文化在更大范围内提升了知晓度,也增进了民族之间、艺术领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