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酷评 >> 正文
在观众对国产惊悚片这一类型日渐失去信心的大背景下,最近,一部《京城81号》仅用3天就打破了国产惊悚片的“亿元魔咒”。一时之间,溢美之词纷然而至,似乎给观众一种感觉:国产惊悚片的春天已经来了。然而,透过现象,我们真的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吗?
成功可复制,难持久
长期以来,国产惊悚片都与“低成本”一词密不可分。近几年,通过这种“以小博大”模式成功吸金的片子不少,这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2011年的《孤岛惊魂》以500万元成本斩获9180万元票房。但是,这类吸金模式已经不再奏效,其后来者再也没能超越《孤岛惊魂》的票房纪录。究其原因,还在于电影本身的水准没有提升。小成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影片的制作水平,但年轻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值却并不低。而国产惊悚片的主要受众正是年轻人,这一群体中很多人对国外的经典惊悚片非常熟悉,显然,让他们买国产惊悚片的账并不简单。《京城81号》的成功背后,一些非创作因素起到了不少作用。
首先是影片的宣传推广。在国产电影营销为王的大环境下,一部电影在营销上不做足文章,即便制作再精良,也激不起票房的涟漪。从这一点来看,《京城81号》绝对是成功的典范。该片一开始就打出“亿级惊悚”的标语。可以看到,该片的营销方式和之前国产惊悚片惯用的狰狞剧照、海报,炒作剧组闹鬼、情欲戏份等都不同。它摒弃了以往的“装神弄鬼”,同时植入了两个惊悚类型片领域里的全新概念:“惊悚2.0时代的三驾马车之一”和“东方惊悚”。这一招就像是乔布斯当年提出iPad的概念一样,直接就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
其次,该片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演员阵容。在国产惊悚片的范畴里,《京城81号》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星光熠熠。林心如、吴镇宇、秦海璐,都有各自的粉丝,就连“打酱油”的都是相声演员李菁和花边新闻不断的莫小棋。在该片上映的暑期档,不看内容,光看演员,已经能够吸引不少年轻人买票了。
最后,不要忽略了该片监制和编剧文隽的贡献。作为香港电影金像奖组委会主席,他对内地电影颇有了解,当年姜文一鸣惊人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由他出资拍摄。显然,这位内地电影“老熟人”的助力也不少,要知道惊悚片由于特殊的类型,在审查尺度、宣传方式上都比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片麻烦许多。
说了这么多,《京城81号》可能会让大家找到一条可借鉴的道路:大导演、大明星阵容堆砌。也许过不了多久,下一部亿元级的惊悚大片就会问世?但这样的路子是没法持续的,因为再大牌的明星,观众也总会有审美疲劳的一天。其实,在高票房的背后,国产惊悚片面临着深层次的危机。
国产惊悚片的创新危机
曾有人调侃,这年头最不该信的有两样:国足和国产惊悚片,没有最“坑”,只有更“坑”。表达虽然偏激,却指出了国产惊悚片的命门。比如国产惊悚片的故事设定往往流于俗套,让资深影迷一看就能猜到故事的走向。场景的设定也无一不是在凶宅、古宅或者荒岛;类似一照镜子就有吓人的东西出现,烛光一熄灭怪事就要上演这样重复使用的桥段就更让人大倒胃口。此外,剧情漏洞百出,盲目抄袭国外恐怖片,情节雷同,大炒“床戏”“吻戏”等等就更令不少观众无可奈何了。
由于大多是小成本制作,即便在拍摄手法上,国产惊悚片也没什么值得称赞之处。类似希区柯克那部《精神病患者》里“浴室杀人”一场戏数十个角度快节奏剪切的经典镜头,在国产惊悚片里却是闻所未闻。毫不夸张地说,国产惊悚片正面临着一场深层次的创新危机。我们的题材仍然满足于挖掘那些陈年旧事、“鬼故事”,或者干脆借力于经典老片,比如上半年上映的《绣花鞋》。换句话说,这种创新危机的本质是创作者没法找到能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惊悚”。
好莱坞的惊悚电影创作往往会和特定的时代心理相互映射。比如《精神病患者》和那个年代美国人面临的美苏冷战以及麦卡锡主义息息相关。再比如进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东西方两大阵营爆发核冲突的风险急剧上升,不少惊悚片里都凭空制造出一个受核污染变异的怪物,这其实也是和时代心理相关的。在这一点上,中国惊悚电影还差得很远。其实,在快节奏、压力大的当下,人们更多的恐惧是来源于内心的不确定,是一种对未知和陌生的恐惧。笔者认为创作者倒可以从这方面找准切入点,让观众在大银幕上直面自己的内心。
惊悚片下一步会往哪儿走?
即便以《京城81号》而言,该片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上也还有诸多瑕疵。当然,电影有瑕疵不足为怪。从乐观的角度来说,国产惊悚片这个类型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供突破。
惊悚片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只有在影院它才能让观众体会到最极致的诡异、阴森的氛围。而从观影心理上来看,观众是“置身事外”地忍受这份“有惊无险”的恐惧。观众越感到恐惧的时刻,其实也正是他/她越能得到观影快感的时刻。所以,如果把电影看成是人性本身的一面镜子,对创作者来说,可以借助惊悚片来更透彻地反思生活。比起那些温情的爱情电影,惊悚片更有助于表达人内心深处潜藏的某种极致情感。艺术作品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让受众看到平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那种极致,就比如梅里美的小说里那个偏执却敢爱敢恨的吉卜赛女郎卡门一样。在现实里,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是美好的,只是很多问题被掩藏了,而且中国人普遍不习惯于表露自己的内心情感。惊悚片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帮助观众认识到人性中不同的侧面,从而反观自身。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观影的仪式里完成的。
与国外同类型的经典相比,国产惊悚片的发展还处于“童年期”,尽管早在上世纪,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就开创了中国惊悚电影的先河。我们的作品更多的还是在视听上去做文章。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也有部分国产惊悚片开始在题材、情节设置上下功夫。从题材来看,“豪门纠葛”“都市孽缘”等多样化题材取代了以往《聊斋》般书生与女鬼的经典组合。比如,《笔仙》就借用了流行于年轻学生间的笔仙游戏,而《冷瞳》则改编自法国舞台剧,描述一场“豪门恩怨”。 从票房成绩上,《京城81号》可以说是为国产惊悚片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笔者相信,假以时日,我们的电影人也能给观众献上能够称为经典的“中国制造”惊悚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