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科幻 >> 今日作家 >> 正文

韩松:科幻文学是对现实文学的一种补充和探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04日16:35 来源:深圳晚报

  老实讲,在做这次专题之前,除了美国科幻电影,我基本没看过任何科幻文本。

  这一次,因为要做专题采访科幻作家韩松,我连忙补课,看了他最近的再版新书《宇宙墓碑》。这本书是1998年初版,却依然能看出当下的现实,甚至充满了哲学的味道,生与死,宇宙与存在,永恒与虚无。

  还有荒诞。韩松在他笔下写出的荒诞,一度让我跟阎连科的作品产生相似的关联。这一点他在受访时也提到。他说,某种程度上讲,科幻文学是对现实文学的一种补充和探索。

  《美女狩猎指南》

  有反抗的意味

  深圳晚报:《宇宙墓碑》初版是1998年出版,这次再版缘起何处?

  韩松:这本书收集了12个短篇和1个中篇,是我的早期作品,我二十多岁时写的。因为很久没有出过选集,网上有一些再版的呼声,所以这次基本是按照原版出版。在旧的之外,也有稍微加一些新的。

  深圳晚报:新书里收了一篇中篇小说《美女狩猎指南》。据说是您最喜欢的作品,也是国内科幻迷中口耳相传的“神作”?但却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韩 松:这一篇很好,我是2002年写的。当时我在想,如果生物工程发展到极端地步,人与人关系扭曲到极端地步,男女地位不平等,不仅是招工歧视,还有小三、 二奶,好像女人是为了满足男人的占有欲望才存在的。本来人性中有狩猎的成分,男人就把女人当做狩猎。可能有的人以为这些会因为科学技术发展而被消灭,但其 实更膨胀,我写这篇小说是想要反抗这些。

  我写的时候没想要发表,就在小说内容里表达了我真实的看法,对现实的观照。20世纪90年代,中国 经济发展特别快,似乎有钱就有一切,包括腐败,贪官背后有女人,以及贪官之间也有女人在后面,是很奇怪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同时是主导中国发展几十年的隐藏 的线索。事实上,对两性关系的描写是西方科幻的主题,国内当时很少,算是禁区。所以我也想挑战下。写完后,我只是给一些朋友们看过,后来贴到网上,就有网 友看到,各种反应的都有。有说想扔掉和再也不想看的,也有读者认为这是特别好的题材,特别大胆、尖锐、深刻。

  我想用科幻小说探讨科学

  以及科学与自由的关系

  深圳晚报:好像您当年是大学时一次征文比赛开始写科幻的,您对科幻是如何产生兴趣的?

  韩松:我小时候看过科幻小说,很感兴趣,后来一直都有兴趣。上大学就写科幻文章,是一种非常纯粹的喜欢。

  后 来发现,现实的很多东西,用现代文字去追赶,追赶不上,因为那些是所有作家打破脑袋都想不到的事实。就连新闻的写法已经无法表现,新闻看得多,也刺激写科 幻。这种科幻并非魔幻或玄幻,而是受到一种技术的支配,比如“7·23”高铁事故发生。很多事情超出人们的想象,离开了环境就不成立,也猜不出结果。

  近几年,我发现我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媒体从业者,开始写科幻,以前没有这种情况。

  深圳晚报:您在写科幻作品的过程中,哪些方面的影响会刺激您的写作?

  韩松:首先当然是科学技术的影响,现在技术发展太快,尤其近十几年,手机融入生活到此前无法想象的地步。好多科幻作品以手机为题材,但是那种跟冯小刚电影《手机》又完全不一样。还有互联网、基因工程、人工智能,这些十年前无法想象的事情,但现在在很多中国人之间发生争论。

  还有就是现实,我们生活的社会,现实变化太剧烈。比如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在GDP全球第二大国,这样的发展中,很多东西在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很多国家,而美国是停在一个平台上。

  最后应该是文学的发展。现在的阅读市场是,主流作品正在失去市场,大家也不爱看,反而是轻松文学发展快,其中,科幻应该算是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向。况且科幻本身跟现实文学之间有一种呼应。

  深圳晚报:所以您在生活中会特别留意科技的发展?

  韩 松:对。我对新的科技常常很关注,想要弄清楚新的发现、发明它究竟带来什么。现在技术普遍发展很快,比如摄像头,现在一个杆子上几十个摄像头,不光公安办 案,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被记录,跟着你走,移动,智能到所有行踪被国家、企业掌握。还有过安检也一样,你带的行李箱里能立即被检查出来里面放了什么,也许以 后会不会将你箱子里他们认为不安全的东西直接替换掉?我会思考这些。科学是双向的,带来好与坏两方面,以及自由和科学间如何保持平衡,我想用科幻小说探讨 这些问题。

  深圳晚报:您刚刚提到科幻文学和现实文学之间的关系,也有评论指出科幻某种程度上是现实文学的一种补充?

  韩松:确 实是,科幻也是对现实文学的补充和探索。在某些领域,上世纪80年代的那种先锋写作通过科幻作品又捡回来了,在那个年代,先锋写作是主流适应时代,但现 在,中国在经历由农业时代转向工业时代。从目前来看,科幻更适合状况,既有农业性,又有工业性,甚至某些方面,后工业时代,科幻更适合表达。

  几 十年前,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就是最大的主题。但现在,人们的生活很多纠结,人与自然的纠结,人跟人的纠结,人与科技之间的纠结,都是史无前例,相互交叉离不 开。科幻小说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提出质疑,是不是科技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传统方式解决不了,大的发展又看不清楚,这就给了科幻文学一些发展。

  很多科幻作品

  都带有终极宗教色彩

  深圳晚报:我读您的小说哲理的意味很重,请问这种个人化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韩 松:跟不少传统小说不一样,科幻小说大都有一种很浓的思考色彩,甚至很多带有宗教色彩,这是我们的文化中缺乏的。日本主流小说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强,比如村 上春树的通信和书中的一些文字。但中国小说在写现实上面,很出彩,活灵活现,人间烟火气很逼真,但是没有超越现实。对于中国科幻写作者来讲,哲理反而更像 是他们的本能,带有终极宗教色彩,追问根本,这一点跟物理学家很像。

  深圳晚报:您的小说里面,现实的意味很浓。您是何时在科幻写作中形成对现实批判的自觉?

  韩 松:我1988年写《宇宙墓碑》时,只是来自对现实的感觉,意识到现实很荒诞,作品中直接跟现实有关,但那时很难说形成自觉。比如我1985年在《科幻世 界》上正式发表了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说《第一句话》,写的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中国人。他不是像那个美国人尼尔·阿姆斯特朗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 一大步”,而是“对着空无一人的月球说,我是来卖商品的”,当时还不知道,我们后面真的会进入全民经商的时代。

  深圳晚报:科幻小说好像也是近些年变得流行,但仍是小众圈子里。

  韩松:科幻小说在我国,是唯一奇特的文学表达方式。因为其他的文学方式都有根,甚至现在网络上流行的魔幻、玄幻也能在传统的文学作品《封神榜》《聊斋》这类作品中找到影子。但科幻小说没有。

  科幻小说是西方的舶来品,晚清时传进中国,没有根,很难发展。但现在正处于爆发的状态,不管是人的精神状态、作品文本表达方式等,都表达了一种共鸣。你看那么多人看《三体》,为什么产生共鸣,其实是有社会原因在里面。

  深圳晚报:年轻的科幻作家群体是什么样?

  韩松:新一代作家成长速度快,尤其是现在的80后特别优秀,比起上一代科幻写作者,他们更具备国际视野,对技术更加敏感,对科学的概括也更准确,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也更完整,写科幻是各方面能力都要很兼具很出色。

  另 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80后承受中国现实的压力非常大。因为他们不分房,不分工作,生活压力很大,尤其是结婚成家买房,各方面压力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 也促使他们对艰难的感触比上一辈更敏感。这些在韩寒、郭敬明的书中也包含了这层意义在里面,这些都促使他们在科幻上有更出色的成就。比70后和60后参与 科幻写作更多,也更适合。

  深圳晚报:没想到您居然还关注郭敬明的作品。

  韩松:在郭敬明的整个作品中,也是写只能靠个人奋斗才能获得成功,享受奢华物质生活,但物质之外,传递出来精神上非常凄凉的东西,这是没有人写过的。

  韩松

  科 幻作家。媒体人。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其大部分短篇收录在《宇宙墓 碑》中。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宇宙墓碑》、长篇小说《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红色海洋》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