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这条重复前人的“保险之路”已不保险(北小京)

——看北京人艺话剧《雷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8月04日10:54 来源:文汇报 北小京

  戏剧应该关注的是,那些被戏剧性情节所逼出的人性。曹禺先生主张戏剧首要写人,戏剧中表达的思想应该是“活的东西”。而如今这版被观众哄笑的《雷雨》,把活的思想演成了僵化的人物。

  看过两版改编版的《雷雨》之后,我一直想再看一遍北京人艺的经典版。渴望像小时候一样,找到心怀期待的舞台。我告诉自己要回到最初的观众席上,像欣赏国宝一样,品味表演的韵味,体会曹禺先生笔下那“如痴如醉地陷在煎灼的火坑里”的人性。

  中国话剧史按春柳社成立开始算,已有100年以上的历史,《雷雨》这部作品问世如惊雷,早已成为几代人念念不忘的经典作品。走进剧场的观众,心里是感觉安全的,因为相信这部经过近80年演出历史的作品,早已成为一坛陈酿。

  在这个雷雨的盛夏,我走进了首都剧场。我与此版本演员是第一次相遇,可见我有多久没看过这个作品,长久到我可以充满新鲜感地来欣赏。

  然而,就仿佛一道厚重的玻璃墙阻隔了舞台与观众席,曾经被炸雷惊吓过,为繁漪落泪,替周萍纠结痛苦的我,第一次对此戏无动于衷。演员们好像套中人,被生拉硬拽地塞进了角色的外套。他们令人惊诧的夸张表演,形式化的人物解读如同一双大手把观众推出戏外,以至于在许多原本悲情深浓的地方,观众席里传来阵阵笑声。据说公益场那天的演出,学生们笑得更加高昂。

  观众为什么笑?很多人怪罪于这个时代,怪罪于新一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不懂经典。而作为一个同样看过此版演出的观众,我知道笑声不仅在学生场。观众们笑的不是剧情,而是被夸张的程式化表演所歪曲的舞台现状。

  几位主要演员的表演没有对人性的过程进行塑造,只着重在故事的表层。舞台上,人物内在的情绪与人性一旦消失,突显的就是一个不可信的故事。整台演出的节奏仿佛是去掉形容词的“故事会”版梗概——大少爷先与后妈繁漪通奸,后与下人四凤好,其实两人是兄妹,她妈和他爸曾经是恋人,他玩了双重乱伦,妹妹怀了哥哥孩子……最后,相爱的几个都死了。戏剧应该关注的是什么?戏剧关注的,是那些被戏剧性情节所逼出的人性。曹禺先生主张戏剧首要写人,戏剧中表达的思想应该是“活的东西”。而如今这版被观众哄笑的《雷雨》,把活的思想演成了僵化的人物。

  经典作品流传到今天,必定有传承。在表演上,如何传承上一代演员的精髓,如何注入自己的角色理解,如何有独到的、又符合情理的解读,这是新一代演员在复排老作品时必须要经历的功课。这一版的演员,并没有做好这个功课。

  这一版的四凤,表演中充满了戏曲化的抑扬顿挫和身段。演员被大量并不符合人物的表演技巧裹住了。周萍则强化了角色的猥琐,他与繁漪之间的戏,好似老鹰捉小鸡,简直演成了老女人缠着小伙子!

  曹禺先生一生在追求只体现“真实的生活”是不够的,要通过作品达到“生活的真实”。台上的演员们,对于“真实的生活”,了解有多少?对于《雷雨》所表达的“生活的真实”,又是怎样理解的呢?一个演员对于作品的理解,直接反映在他的表演上。你心里存着怎样的思想,怎样的念头,不会被舞台隐瞒,只会被舞台放大。所以,夸张做作的四凤,猥琐的周萍,你们打心眼里不认同你们的角色吧?

  《雷雨》中一向是最具符号化的角色周朴园,在这一版里却相当出色。他走路的方式,坐下的姿态,点烟,抽烟等等无不体现了老爷这个角色的讲究。他与侍萍相遇的戏,让观众看到了老爷心中的湿漉。只是,周朴园一个人无法把整台演出的节奏改变。

  看到网上有言论在怪罪公益场的学生们没礼貌,不尊重演员,不尊重经典。还有很多人担忧这是无知的一代。可我却真的很感谢这些学生,因为他们只是比成年人更直接地,把自己最真实的反应表达出来。学生们就算没进过剧场,高中课本里的《雷雨》片段也是耳熟能详的。如果他们没能接受舞台呈现出来的作品,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北京人艺对于《雷雨》这部经典作品的呈现方式,需要反思。

  今年是《雷雨》剧本发表的80周年。从曹禺先生一笔一笔将自己那“情感汹涌的流”注入到这个剧本开始至今,导演与表演形式,解读剧本的方式与角度,一直停留在最初的框架里。80年过去了,除了重复老版本的复排,剧组真的从新的角度思考过吗?尝试过以当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作品吗?再有,最初《雷雨》的演出版,难道就是最贴近作品的版本吗?

  说到时代问题,请不要指责观众的素质在减退,因为台上的艺术家们和观众都在同一个时代里。你和我,都同样是这个大时代里的小蚂蚁。我们经历着同样的衰退,也经历着同样的感动。最重要的是,时代交替,并不会改变人性。100多年前的人与现在的我们,在面对爱情,面对幸福,面对爱不得恨难释的事情上,是一样地痛与乐。一部作品能够成为历代的经典,完全是因为作品中永恒的人性,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内心。

  所以,当观众面对这部经典悲剧哄笑的时候,北京人艺的创作者们应该思考一下——这条重复前人结果的保险之路,如今已经不再保险。再不重新思考与解读,《雷雨》的演出只会成为一块漏洞百出的朽木。

  (作者为知名剧评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