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影 >> 资讯 >> 正文
今夏可谓是国产电影的“盛夏” ,“纪录是用来打破的”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演绎。先是郭敬明的《小时代3》首日票房即破亿,成为内地影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2 D国产片;而最近热映的《京城81号》也鬼魅般地站到了国产惊悚片的制高点,两天即破亿,一举打破国内惊悚片零点场纪录、排片纪录、上座率纪录、票房纪录以及空间上升最快纪录, 《孤岛惊魂》 2011年创下的9000万国产惊悚片票房纪录被刷新; 《分手大师》截至目前票房已突破6亿大关……再回看今年上半年中国国产电影票房的走势,我们总是能见到这样的文字:春节档票房破纪录、情人节档票房破纪录、第一季度票房破纪录……票房破纪录似乎已成常态。
而纵观以上这些所谓票房破纪录的电影,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票房与骂声齐飞,票房有了,口碑没了,观众被一次次忽悠进影院,又一次次被拙劣、幼稚狗血的剧情和表演雷倒。这似乎正在成为当下电影生态一道怪异的风景。去年,电影《富春山居图》上映后,一方面一些电影网站给出了超低分评价,新闻媒体也不断批评和吐槽,观众更是为影片的质量之低和水平之差愤愤不平,怨声载道;另一方面,其票房却不断走高,竟出现了在骂声中上映一个多星期获得几亿元票房的怪象。如今类似的案例可谓层出不穷。为什么这种不正常的现象不断出现,烂片高票房的背后究竟暴露了什么问题?确实值得追问。
深谙观众的逆反心理,用纯商业化的营销手段来营销电影,而不再关注拍电影本身,开启所谓的“负面营销”模式,可谓此类影片得以实现高票房的营销策略。某些电影的投资方、制作方和导演,似乎宁愿大快朵颐享受票房,也不愿意承受艺术之重、之美、之荣,将拍电影纯粹当成了生意投资,在这样利欲熏心的心态下,怎么能创作出好电影?不是引导观众欣赏电影,而是引导观众消费电影,别有用心地引导观众“消费话题” ,或刻意营造“负面谈资” ,将谈论电影当成一种文化和娱乐消费的面子和资本,也算是牵住了观众的“牛鼻子” 。
尤其是有些观众,看电影的目的似乎并非要获得艺术的享受,而是出于看电影“找乐”的心态,越是内容八卦和无聊甚至低级趣味的主题越是趋之若鹜,将“消费话题”和“负面谈资”作为看电影的价值追求,以至于乖乖地上了电影制作者的“道德贼船” 。电影“消费话题”不是不行和不好,关键是电影人和观众要有底线,不能陷入“三薄三厚”的泥潭,即“薄了创作厚了制作” 、“薄了艺术厚了技术” 、“薄了人文情怀厚了商业利益” 。
《小时代3》首日票房过亿,但次日票房即大大缩水,粉丝经济推高票房的嫌疑很大;在近期上映的电影中,尽管部分领头羊的影片票房表现突出,固然可喜可贺,不过放眼全局,不少影片依旧只能接受尴尬的“影院一日游”的命运。近年来,口碑、票房皆高的电影并不多见,这也成为很多电影界人士所担心的“隐忧” 。因此,笔者不禁想问,当“破纪录”成为常态,众位电影老板在赚得盆满钵满后,是不是可以考虑把电影的故事做好?如果总是以“赌马”的心态批量跟风生产那些低质低智的影片,放弃内容为王的根本要求,中国电影之路只会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