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民族文艺 >> 艺术评论 >> 正文

古腔古调中的远古爱情神话

——观大型苗族歌舞剧《仰欧桑》有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4年07月31日10:35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刘彦君

  就像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戏曲、电影《刘三姐》 ,根据云南彝族撒尼人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歌剧、舞剧、电影《阿诗玛》一样,根据贵州苗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的大型民族神话歌舞剧《仰欧桑》 ,也开始了全国巡演。 《仰欧桑》本是传唱于贵州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部分苗族聚居区的一首“最美丽的”苗族神话爱情叙事歌,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类项目。为把这样一个古老的、单纯的艺术搬上舞台,主创以其文化担当与文化传播的责任感而倾全力打造,对散见于苗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文本、舞蹈、音乐以及服饰、习俗等传统因素,进行了精心的采集、选择与改编,并在整个剧目的运作上,采取了高度市场化的商业模式,使之成为颇具时代特征的一个文化项目。

  这部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民族管弦乐与剧中涉及的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苗族歌曲、舞蹈、乐器、服饰、习俗五大特色资源相结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演绎,使之在展示苗族人民的服饰之美、音乐之美、舞蹈之美的同时,表达了他们对苍生万物有灵、天地人神合一的原初信仰,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强烈追求,以满足现代人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本源的渴望与期许。

  传统故事因素与现代叙事的结合,是这个剧目在文本上的一大特点。编剧韦文扬按照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眼光,剔除了原诗《仰欧桑》在人物设计、情节安排以及细节处理上的一些自相矛盾之处,强化了作品的完整性、和谐性和民族性,使作品既保留了古歌的基本面貌,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

  81岁的西江千户苗寨苗族古歌老人侯天祥的吟唱,将舞台上的人神、山水、歌舞融为一体。他那略带沙哑,稍显沧桑的嗓音,苗族长诗歌唱式的古朴唱法,以及几段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原生态苗语清唱,不仅让人想起那些来自远古的古风古韵,从而置身于历史长河中的苗乡,而且串起了这个剧目的所有场景。他作为故事讲述者的特殊身份,他所采用的独特叙述方法,以及他在每一幕转场间的讲唱,都在为剧情穿针引线,成为联接人物关系、开掘人物动机、转换戏剧场景的现代叙事语汇。

  舞蹈是《仰欧桑》最重要的视觉形象,也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从出生到成年,从生产劳动到节日交往,从婚丧礼仪到信仰崇拜,都离不开舞蹈。因而,主创在选择苗族舞蹈段落时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十分注重挖掘苗族人民“手脚动作都特别多”的民族特色,以区别于脚步动作较多的芭蕾、踢踏舞等西方舞蹈,也区别于注重上肢动作的东方舞蹈。同时,尽可能地将那些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的舞蹈语汇搬上舞台。于是,芦笙舞、锦鸡舞、水鼓舞、反排木鼓舞等活泼地展开了画卷,游方舞、姊妹饭舞、对歌舞、驱蝗舞等苗族传统舞蹈得到完美呈现。

  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中央民族乐团发挥了国家一流团队的艺术水准,几乎将苗族听觉文化中的情歌、古歌、酒歌一网打尽。无论是旋律性的苗族主题演奏,还是较零散的生活音乐段落,都能通过信息传递和铺垫,使前一场讲述的故事和渲染的情绪,与后一场产生时空关联和情绪延伸。剧中出现的部分西式唱腔,也在表达的节奏和穿插上,融入了苗族音乐的内核。

  此剧的舞美设计也打破了类型化的制作模式,而显出独具一格的个性与风格。舞台整体空间结构是一片梯田,歌者站于高处,乐团在山脚下的青草间。其他元素则围绕着苗族文化中崇尚的“水”这一核心符号搭建而成:池座安置的一个莲花池中充溢着人们可以嬉戏于其中的水,舞台地胶的特殊铺法使得灯光映照的地面也成了山脚稻田波光粼粼的水面,就连舞台侧面的几块宽窄不一的银色反光板映衬中的立体山影,也间接地呈现为水的意象。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